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学刊》2015,6(2):2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博物馆之一。其中的羌族馆有释比文化和羌族文化综合两个展厅。释比文化展厅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介绍了勒色——祭坛、神龛、释比法器、释比面具、祭祀馍印、释比祭祀活动、释比戏等,同时也展示了释比保护、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景。羌族文化展厅中不仅展示了与羌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饰、碉楼、羌笛、生活器皿、狩猎器具,还展示了我馆的珍贵文物——清代的皮铠甲和用水獭皮包制的清代土司服饰,以及羌民族古老的传统妇女节——瓦尔俄足和羌族服饰中的珍品——羌绣。  相似文献   

2.
羌族是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早在先秦时期,羌人就活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随着历史的演进,羌人开启了漫长的迁徙之路。而西南的羌族集聚地则广泛分布在四川盆地等地。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羌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成了多元一体化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而羌族服饰作为羌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彰显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本文重点通过论述羌族的服饰文化,梳理羌族服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索羌族文化的可持续开发与传承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中国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承办,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博物馆等单位协办的“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展”在民族文化宫开幕。展览通过“美丽记忆”、“山崩地裂”、“托起明天”三部分,展出羌族生产生活用具和服饰等方面的实物100余件、  相似文献   

4.
周梅 《民族学刊》2015,6(3):49-52,113-115
在当下市场经济驱动下,催生出所谓的民族色彩经济的概念,但民族色彩语言的设计运用有表面肤浅的倾向。本文从侧重分析羌族色彩的运用模式研究,结合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象征意义,解析该民族的文化密码。以满足羌族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对羌族服饰色彩语言传承、发展与创新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范雨涛 《民族学刊》2018,9(2):52-58, 114-116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下,尤其是“5?12”地震后羌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羌族传统文化生态遭受极大的冲击,面临着文化空间退化、特色文化资源流失及利用不足、传统村寨凋敝、包括羌语、羌族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趋势加速以及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亟待恢复和重建等问题。基于文化的多元共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狭义传承和广义传承以及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框架等理论视角,在分析羌族传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维护羌族传统村寨的传统文化生态;恢复和重建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构建和完善羌区城乡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和拓展羌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借助新媒体运用创新性思维和手段保护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建立羌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及其与社区的互惠和回馈机制。  相似文献   

6.
杨杰宏 《民族学刊》2019,10(3):36-43, 112-114
口耳相传的口头传统构成了羌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其特征表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内部文化的差异性、传承形态的宗教性、文化影响的多元性等方面。这些特征既是羌族民众基于深厚的历史传统中传承生成的,也是在与多元文化互动共融中不断进行合理性改造中达成的。传承中的再造构成了羌族口头传统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妇女运用当地材料——桦树皮剪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桦树皮剪纸,花样本子是鄂伦春族妇女过去做女红时用来夹各种花样的书本,多用各种旧书充当,里边夹的内容有绣花丝线、鞋样子、剪纸或剪纸样儿等。 笔者不久前在鄂伦春田野考察时惊奇地看到,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有一个精心保存的花样本子,大多是用桦树皮缝制而成,十分独特。这些本子如何能在今天这样普遍存在,它是怎样传承和使用呢?  相似文献   

8.
羌区学校能有效集中地使用各种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羌族传统文化附着于发展变化中的具有能动性与主动性的学生身上,具有"活化"的功能,是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羌族拥有独特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羌区学校应充分挖掘羌族传统文化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教育特质,可以创建羌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适合于羌族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发羌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传承羌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2008,(7):5-9
重建家园,抢救羌族文化被提到议事日程 2006年12月15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重新设定的35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位于横断山域的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和阿坝州理县、茂县境内的藏羌碉楼与村寨榜上有名。但“5·12”地震后,这些景物基本坍塌。人们这样追忆羌寨旅游胜景之一萝卜寨:这是一座没有碉楼的羌寨,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传承中遇到的“后继乏人”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形式,来探索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现代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可以注入现代元素,丰富形式,拓展渠道,立足都市,走出国门,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抓住国家倡导在中小学开展美育教育的有利契机,将剪纸艺术融入中小学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兴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羌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羌族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尤其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该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羌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为羌族舞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羌族舞蹈中融入时代性,让古老的羌族舞蹈焕发全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易庆  陈康 《中国民族》2007,(7):57-57
美丽而神秘的岷江上游两岸,生活着一个十分悠久古老的民族——羌族。他们主要聚居在汶川、茂县、理县的高山峡谷之中。勤劳勇敢的古羌人,不仅以其独特精湛的建筑技艺闻名于民族之林,而且以其精美的挑花刺绣与能歌善舞著称。在众多的舞蹈中,“羊皮鼓舞”的历史最为悠久。  相似文献   

13.
羌族体育文化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在缺乏文字记载的时空背景下得到了传承,并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之中;发展羌族体育文化当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保持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根本,以服务于社会大众;加强羌族体育文化研究,对于保护传承该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重点探讨了羌族体育文化的起源和主要形式,并就该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性开发进行了策略阐述。  相似文献   

14.
学前教育是一国的基础教育,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其鲜明的教育特色和特定的研究对象,而将承载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融入学前教育中,完成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教育者的责任。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由于无文字产生和记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用舞蹈的形式保留和传承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因此,将羌族舞蹈引入学前艺术教育中,对于我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幼儿美育素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羌族舞蹈的特色、在学前教育中推行羌族舞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羌族舞蹈在学前艺术教育中传承现状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达到推动我国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羌族聚居区严重受灾,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以及诸多羌寨几近夷为平地,绵延数千年的羌族文化遗产遭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6月1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学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6月中下旬,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展",这些活动都对保存羌族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在此时,得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李鸣教授的力作——《羌族法制的历程》,为此,本刊记者就传承羌族法制文明这一主题专访了李鸣教授。  相似文献   

16.
杨杰宏 《民族学刊》2013,4(6):18-27,96-98
羌族口头传统的口头传统遗留较为完整,在灾后重建中获得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呈现出传统文化生态恶化、释比减少、羌语濒危等诸多危机,文化展演、释比城镇传承成为羌族口头传统的新特点。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尊重传承主体,达成政府、学者、民众、企业等多元力量的有效整合是传承口头传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曾俊华  侯小锋  周莉 《民族学刊》2018,9(5):84-89, 125-126
本文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汶川县萝卜寨为例探索汶川羌族民间工艺文化的民俗性、工艺特征、发展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有针对性地对汶川羌族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研究方案:以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来促进其传统工艺的传承、开发利用。从生产性保护实践示范基地的构建, 反思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从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尽管生产性保护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 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 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实现对民族工艺类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8.
邓杰 《民族学刊》2023,14(1):121-130, 153
文献资料尤其是志书与档案资料,对于廓清事物的历史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整理的川西羌族文献档案资料来源地为汶川县档案馆和雁门乡档案室,时间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汶川大地震”后的汶川重建基本结束为止。这些档案文献资料是阿坝羌族自治州,尤其是汶川县、雁门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规划、措施采取、成果展现等内容的直接体现,是羌族传统文化变迁的政府意志体现,是川西羌族地区发展变迁缘由、路径、内容、结果、影响等诸多方面原貌立体呈现的直接依据,是羌族学术研究最直接、最可信的史实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历久而祢新,剪纸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不断实现新的创新。剪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生活中获得灵感手工创造的艺术形式,因其自身独美价值而深受青睐。随着多元文化影响以及人们的审美发生改变,剪纸文化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因此,以创新推动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剪纸文化的影响力,使其以多样化形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梁黎 《中国民族》2008,(7):73-73
6月13日-15日,为迎接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来自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北川县、茂县、松潘县的23位羌族民间艺人在北京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这些羌族民间艺人忍受着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痛,在最短的时间内,艰难地从灾区走出来,聚集到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