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齐托托  周洵  王天梅 《管理评论》2021,33(11):209-222
与搜索品和体验品相比,知识付费产品具有信任品特性,意味着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感知风险意识.因此,研究在线评论特征对于知识付费产品销量的影响机制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信号理论构建了在线评论特征影响知识付费产品销量的理论模型,并探讨了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本文采用4625条知乎Live数据验证模型与假设.结果 表明,评论数量、评论好评率以及评论可读性正向影响知识付费产品销量,评论长度负向影响知识付费产品销量,评论主观性对知识付费产品销量影响不显著.同时,与实用型产品相比,享乐型产品的评论数量、评论好评率和评论可读性对知识付费产品销量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享乐型产品的评论长度对知识付费产品销量的负向影响更加明显.与享乐型产品相比,实用型产品的评论主观性对知识付费产品销量的负向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严建援  郭海玲  戢妍 《管理评论》2012,(11):28-36,59
本文以B2C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着重针对商家营销策略对消费者选择商品时所表现出的折中效应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对消费者网络购物中选择不同类型商品时是否存在折中效应进行检验的基础上,分类探讨了不同类型营销策略对不同类型商品折中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消费者在购买便利品或购物品时都表现出折中效应;且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都会弱化消费者选择便利品或购物品时所表现出的折中效应;相对购物品,消费者在购买便利品时,两类营销策略对折中效应的影响程度更大;当消费者购买便利品时,与促销策略相比,价格策略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折中效应。基于以上分析,B2C商家应加大对便利品销售采取价格策略的频率和力度;提高提示性、比较性信息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传统与网络结合的多渠道正成为零售业的标准模式,多渠道零售环境下,消费者渠道决策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不同购买决策过程阶段运用不同渠道的行为日益普遍,但尚未有文献基于搜索信息和产品购买两个阶段,引入产品类别特征对消费者渠道选择意愿形成机理展开研究。运用感知价值理论、信任转移理论构建了消费者搜索意愿和购买意愿形成机理概念模型,分析了渠道属性、渠道内锁定、渠道间协同对消费者搜索与购买意愿的影响及产品搜索性与风险性对其的调节作用,运用联立方程建模并求解发现:渠道属性、渠道内锁定、渠道间协同显著影响消费者搜索意愿和购买意愿;购买高风险搜索产品(如计算机、手机)、低风险搜索产品(如书、文具)、高风险体验产品(如服装、化妆品)、低风险体验产品(如玩具、零食)时,渠道属性、渠道内锁定、渠道间协同对消费者渠道选择意愿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渠道搜索属性如信息有效性、搜索便利性、品种丰富性、社会互动性正向影响消费者搜索意愿,搜索努力负向影响消费者搜索意愿,渠道购买属性如服务质量、购买便利性、享乐性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购买努力、购买风险负向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传统渠道具有锁定性,网络渠道缺乏锁定性,但购买低风险搜索产品时,网络渠道具有锁定性;购买高风险产品时,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存在协同性,对于高风险搜索产品,消费者网络渠道搜索意愿正向影响其传统渠道购买意愿,而对于高风险体验产品,还存在消费者传统渠道搜索意愿正向影响其网络渠道购买意愿的协同性,但对于低风险产品,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缺乏协同性。  相似文献   

4.
在线评论是消费者在线购买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息来源。近年来,许多商家鼓励消费者在发表文字评论的同时上传买家秀图片,表明多数商家认为含有图片的评论更有助于消费者完成购买任务。已有在线评论有用性的相关研究广泛探讨了纯文字评论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缺少消费者对纯文字评论与含有图片评论认知差异的研究。 在此背景下,基于模式一致性理论提出不同商品类型情景下消费者对纯文字和含有图片两类评论认知行为的研究假设,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系统地研究商品类型对消费者评论认知行为的影响机理;通过眼动实验收集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研究假设;同时检验性别在商品类型与评论认知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从理论上证明商品类型对消费者评论认知的影响,为验证商品类型、评论形式和性别因素间的内在机制提供实证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商品类型显著影响消费者在线评论认知行为。眼动实验证实消费者在购买搜索型商品时更依赖纯文字评论做出决策。对于体验型商品,女生组眼动数据支持所有研究假设,当女性消费者购买体验型商品时,对网页中含有图片评论的关注度更高;当她们购买搜索型商品时,对网页中纯文字评论的关注度更高。性别在商品类型影响评论认知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并给出多因素间更为复杂的交互关系。 研究结论表明消费者对两种评论形式存在认知差异,揭示了消费者在线评论认知行为规律,对于商家及社交商务平台展开有针对性的促销策略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眼动实验方法的应用为消费者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线评论是近几年学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已有研究多是针对消费者在收到产品之后第一次进行的评论,随着网络购物机制的完善,各大网上购物平台为消费者提供追加评论的机会,即在使用产品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评论。 将在线评论分为在线初次评论和在线追加评论,基于不同产品类型(搜索型产品和体验型产品)和产品价格,探讨评论数量、评论长度、评论时间间隔和评论情感强度之间的差异。从在线零售网站天猫商城上获取真实的在线评论作为实验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等方法,利用SPSS 20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①评论数量受到评论类型和产品价格的影响,评论类型对评论数量的影响最大,初次评论数量明显多于追加评论数量,产品价格对评论数量有负向影响,而产品类型对评论数量无显著影响;②体验型产品的评论长度和评论时间间隔均大于搜索型产品,产品价格正向影响评论长度和评论时间间隔;③初次评论和追加评论的情感强度差异受情感倾向的影响,如果初次评论和追加评论的情感倾向均为负向,则追加评论的情感强度大于初次评论的情感强度;如果初次评论和追加评论的情感倾向均为正向,则追加评论的情感强度小于初次评论的情感强度。 研究结果表明初次评论和追加评论在一些基本特征方面存在差异,一方面是对已有在线追加评论研究的补充,为后续比较研究初次评论和追加评论对消费者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价格的产品采取不同措施,使评论长度、时间间隔和情感强度保持在优良水平,充分利用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营销领域中,关于环境气味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气味的怡人属性对消费者的影响,而关于气味的性别属性的研究却较少涉及。        基于感官营销的视角,采用环境心理学理论,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借助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消费者-气味性别一致性对消费者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存在的边界条件。采用3个实验,均以中国某高校学生作为样本。        实验1采用2×2组间实验设计,即产品类别(象征性产品和功能性产品)×环境气味性别(男性和女性),以移动硬盘作为功能性产品、背包作为象征性产品,探讨对于不同的产品类别,消费者-气味性别一致性对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对于象征性产品,消费者-气味性别一致性会提高消费者的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而对于功能性产品并不存在这种效应。        实验2也采用2×2组间实验设计,即代言人性别(男性和女性)×环境气味性别(男性和女性),利用不同性别的代言人赋予产品不同的性别倾向,并采用休闲鞋作为被评价的产品,探讨消费者-产品性别一致性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消费者-产品性别一致时,将得到实验1的结果,即消费者-气味性别一致性正向影响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而当消费者-产品性别不一致时,这一效应会发生逆转。        为了更好地阐释和佐证实验2的效应,实验3引入恋爱动机这一调节变量,采用2×2×2组间实验设计,即代言人性别(男性和女性)×环境气味性别(男性和女性)×恋爱动机(高和低)。研究结果表明,当被试处于恋爱动机下时,实验2的效应将变得更加显著,即消费者-产品性别一致性的调节作用将更为显著。然而,与低恋爱动机相比,当恋爱动机高时,消费者-产品性别一致性对消费者-气味性别一致性的主效应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研究结果为先前学者的气味性别一致性的研究结论找到了边界条件,是对已有营销理论普适性和权变性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同时提醒企业或商家在选择和使用气味营销时应注意气味与消费者、产品以及其他环境线索之间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7.
刘晓峰  顾领 《管理科学》2016,29(2):93-103
当传统渠道和电子渠道并存时,“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搭便车行为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买方式,所涉产品类型正由家电向家具、服装等多个领域延伸。消费者这种在线上线下购物的渠道转换行为给传统的线下渠道零售商带来较大的挑战,传统线下渠道零售商采取线上线下同价的定价策略以解决消费者渠道转换导致的“展示厅”效应。 多渠道的产品价格策略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但是在研究多渠道定价行为时并未考虑消费者的渠道转换行为。从研究渠道中存在消费者渠道转换行为出发,探讨拥有线上和线下渠道的零售商如何决策产品的配置以及相应的价格策略。基于Hotelling博弈模型,通过博弈理论和仿真的定量分析,考虑线上线下混合渠道产品线不同定价策略,如线上线下同价、全网比价和产品的差异化配置等策略对消费者渠道转换、零售商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渠道转换的确给线下渠道的价格、服务和利润带来负面影响,线上线下混合渠道零售商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这种渠道转换行为的冲击;线上线下同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者的渠道转换,但却是以牺牲线下渠道的利润为代价,因此线上线下混合渠道零售商在采取该策略时需要权衡短期利润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相对而言,全网比价策略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者进一步搜寻低价产品的意愿而降低渠道转换行为,同时全网比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价格串谋的作用,线上线下混合渠道零售商可以获取较高利润;线上线下产品的差异化配置可以增加消费者比价的难度,减少消费者渠道转换,线上线下混合渠道零售商的利润并未受到损害,因此合理的产品差异化是应对消费者渠道转换行为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购买体验型产品时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因此,研究社交媒体影响下体验型产品的消费者决策选择行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电影行业的票房偏离及消费跟风现象为切入点,探究体验型产品的羊群效应并对其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解释。采集艺恩资讯的票房数据以及豆瓣的电影基本信息及影评等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消费者"羊群行为"视角分析其对电影票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质量等内生性影响之后,消费者羊群效应依然存在;产品特征信息对羊群效应起到了调节作用,从而形成理性跟随;采用预期差异模型可以解释消费者实现理性跟随的过程。研究结论对于电影行业宏观政策制定及对体验型产品合理进行营销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绿色营销背景下产品的空间合理性摆放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线索的重要来源。绿色消费者往往会综合考虑各种产品因素以满足自身购买需求,但目前尚没有研究将产品密度作为一个考虑因素来探究其对个体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此外,在绿色消费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如何促进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这一课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空间线索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绿色产品密度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空间线索视角,探究绿色产品密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并且引入产品身份象征属性这一调节变量进行深入探讨。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验证绿色产品密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效应;使用Process 3.0插件进行bootstrap分析,检验绿色价值的中介效应;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产品身份象征属性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绿色产品密度低时,绿色产品密度高时,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意愿就越高;绿色价值在绿色产品密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与此同时,产品身份象征属性调节绿色产品密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具体而言,当绿色产品具有身份象征属性时,相对于绿色产品密度高,绿色产品密度低更能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而当绿色产品不具有身份象征属性时,相对于绿色产品密度低,绿色产品密度高更能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结果从空间线索视角,拓展了已有研究关于产品密度在绿色产品领域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商家和营销人员利用产品摆放来促进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寿志钢  吴美  张怡  孙众 《管理学报》2024,(4):577-584
基于解释水平理论,通过二手数据分析和仿真模拟实验研究,揭示直播间活跃度(高vs.低)与产品信息诉求(属性vs.利益)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匹配效应。研究表明:(1)当直播间活跃度高时,利益诉求的产品信息更能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当直播间活跃度低时,属性诉求的产品信息更能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2)感知有用性中介直播间活跃度和产品信息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3)弹幕相似性调节直播间活跃度和产品信息诉求的匹配效应,即当弹幕相似时,两种诉求策略对消费者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消费者在购买体验式商品时面临着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因而会产生参照依赖行为。本文研究了考虑消费者参照依赖行为的定价与订购问题,并分析了产品展示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给定产品满足率时,只有当消费者获得高价值的概率大于某个临界值时,参照依赖下的最优价格才会高于没有参照依赖下的最优价格,并且产品价值维度与产品价格维度的参照依赖对最优价格起着相反的作用。进一步给出了最优订购量满足的条件,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最优价格随着订购量的增大而增大。当企业采取产品展示策略之后,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是消费者数量减少,二是剩余消费者的保留价格增大,此时最优价格随着展示系数的增大而增大。最后,通过数值分析得到了更多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2.
常亚平  阎俊  方琪 《管理学报》2008,5(1):110-117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焦点之一,促进消费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良性互动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采用情境模拟法测量消费者在不同类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刺激下的购买意愿,以及产品价格对这种购买意愿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消费者的态度受到价格的显著影响,但不同的消费者群对履行了基本层或高级层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有不同的可接受溢价范围。  相似文献   

13.
在线产品定价是平台经济的重要研究领域,两阶段混合预售是线上销售的一种主流模式。顾客在线上购买过程中,支付方式和预售模式对消费者行为和产品定价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两阶段混合预售模式,本文考虑支付痛苦钝化效应对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影响,建立相应的产品定价模型,得到了在线产品的最优预售价格、最优销量和最优利润,分析了支付痛苦钝化对消费者行为和在线产品最优定价的影响机制。理论和数值分析表明,两阶段混合预售策略更有利于卖方收益最大化;受支付痛苦钝化效应影响,折扣预售并非一定是产品最优选择策略,痛苦钝化因子是影响产品预售策略的重要因素。本文成果将进一步丰富平台经济下的顾客行为和产品定价研究,为平台企业和商家制定预售和产品定价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周晨希  郭朝阳 《管理科学》2019,32(2):108-119
有害型产品或服务在当代社会的消费规模日益增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害型产品包括自助餐、快餐、手机游戏和赌场等。该类产品的显著特征是:消费时,消费者得到即时的满足感,但其消费的副作用将在未来对消费者产生显著影响。具体消费场景体现为消费者通过手机软件提前订购自助餐、快餐和手游等产品或者服务。 ????????基于消费者自我控制理论和厂商预售定价理论,探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偏差对厂商预售定价的影响机理。以销售有害型产品厂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行为经济学模型,系统分析消费者当期偏好倾向和消费者过度自信两大消费者行为偏差对厂商的最优定价策略、厂商利润和消费者剩余的影响,进一步考察厂商提供退款承诺对行为偏差和厂商利润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①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偏差显著影响厂商预售定价和退款战略,即在存在消费者行为偏差的情况下,厂商愿意承诺更高的退款金额,并且高的预售价格也未必与高的退款金额紧密相关;②消费者行为偏差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厂商利润水平,而厂商是否提供退款机制显著调节消费者行为偏差与厂商利润之间的关系;③相对于没有退款承诺的情形,提供退款承诺能够帮助厂商获得更多的利润。有害型产品的副作用越大,消费者的过度自信程度越高,从而厂商通过退款承诺获取的利润也越多。此外,消费者在提前购买商品时面临的购买风险既可增加也可减少退款承诺带来的额外收益。 ????????研究拓展了传统的预售模型,在考虑消费者行为偏差后,新的模型可以更准确地刻画消费者对于有害型产品的实际购买决策过程。进一步揭示了退款的另一重要作用,即通过打破消费者决策行为的一致性来获取价值。研究结果还可以帮助相关行业管理者洞察消费者行为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战略和提升企业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5.
章璇  景奉杰 《管理科学》2012,25(3):69-77
从在线销售商品在配送环节上的差别以及商品的享乐性角度探索性地研究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网络商品在线冲动性购买的差异。在实验室环境下采用2(虚拟商品vs.实体商品)×2(享乐品vs.实用品)组间实验检验消费者对4类在线销售商品购买意愿的差异,验证商品与消费者间时间距离的影响及其与商品享乐属性的交互作用。为增加实验室实验研究结论的外部有效性,采用3个在线模拟网上购物的现场实验,以被试的在线订单数据而非自我报告的购买意愿验证实验室实验的研究结论。自变量的操纵是在网络商店中设置不同类型的商品,分别以消费者自我汇报的购买意愿和模拟网店中的订单数据为结果变量进行测量,实验室实验和在线网络购物模拟实验的共同使用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内部和外部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消费者在线购买虚拟商品的意愿和冲动性购买比例要高于在线购买实体商品的意愿和冲动性购买比例,消费者对享乐性虚拟产品的购买意愿和冲动性购买比例最高,虚拟的享乐品购买意愿和冲动性购买比例差异显著高于虚拟的实用品,实体享乐品与实体实用品的购买意意和冲动性购买比例差异不太显著。该结论对在线零售商针对不同产品类别进行销售和采用相适应的促销手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新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是广受关注的课题,为此许多企业采用心理模拟策略引导消费者学习新产品。本文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提出了心理模拟对感知产品创新的影响机制及时间距离的调节作用。五个实验研究的结果发现,心理模拟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感知产品创新。具体而言,相比于不采用心理模拟,过程模拟和结果模拟均能显著提高感知产品创新的有用性;相比于不采用心理模拟或采用过程模拟,结果模拟能显著提高感知产品创新的新颖性。解释水平中介了心理模拟和感知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相比近未来,远未来下结果模拟较之于过程模拟对感知产品创新中新颖性的提高作用更显著,并且上述结果在不同产品类型和价值的情况下均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未必真正拥有财富,但经常暴露于金钱的刺激之下,容易形成金钱概念,会产生拥有金钱财富的效果,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和市场定价模式,启动金钱概念的消费者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消费选项。 以中国高校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实验方法,设计3个实验,借助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探讨金钱概念对消费者自我提升偏好的积极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和购买目标的调节作用。 实验1选择一种有助睡眠的口服溶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提升类型(自我提升vs.非自我提升)×金钱概念的2×1组间实验,结果变量为支付水平,验证金钱概念对消费者自我提升偏好的积极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非自我提升类型,金钱概念的消费者对自我提升类型的支付水平更高。 实验2选择维他命水饮料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组间实验设计(金钱概念组vs.控制组),结果变量为自我提升类型和非自我提升类型的对比选择,验证金钱概念通过成就动机影响自我提升偏好。结果表明,金钱概念诱发成就动机,进而积极影响消费者对自我提升类型的偏好。 实验3选择棋牌游戏作为实验材料,采用金钱概念(有vs.无)×购买目标(他人vs.自己)×提升类型(自我提升vs.非自我提升)的2×2×2组间组内设计,金钱概念和购买目标为组间设计,提升类型为组内设计,结果变量为支付意愿,检验在不同购买目标情况下,金钱概念对消费者自我提升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钱概念对自我提升偏好的影响只局限在购买目标为自己的情况下,在为他人购买时,金钱概念对自我提升偏好的影响不显著。 研究结论有利于丰富金钱概念研究,拓展金钱概念在消费领域的研究内容;有利于营销者掌握金钱概念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机理,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制定相应的品牌和产品管理措施,提升自我发展相关产品的销售;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管理好金钱财富,理性地对待金钱。  相似文献   

18.
通过广告传播产品稀缺诉求从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已经非常普遍,甚至已经发展成为许多厂家或商家提高价格、促进销售的重要营销策略。但目前相关研究却比较少,已有研究主要从感知稀缺性和心理抗拒感解构消费者对产品稀缺诉求的反应机制,缺乏从感知竞争性和感知欺骗性视角整合性地探索消费者应对稀缺诉求的心理反应研究,无疑限制了对消费者稀缺效应本质性和全面性的有效洞察。 产品稀缺诉求会对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呈现产品稀缺诉求时,一方面会唤起消费者的感知竞争性,从而促使消费者产生促进性的购买意愿;另一方面也会唤起消费者的感知欺骗性,从而促使消费者产生防御性的购买意愿。采用以手机为实验商品的情景模拟研究方法,运用方差分析和Bootstrap方法检验感知竞争性和感知欺骗性的中介机制以及消费者独特性需求对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感知竞争性和感知欺骗性的调节机制,得出重要研究结论。 4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且限量稀缺诉求比限时稀缺诉求更能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消费者感知竞争性和感知欺骗性分别独立部分中介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并且均受到消费者独特性需求的调节;消费者感知竞争性和感知欺骗性共同完全中介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而且该共同完全中介过程受到消费者独特性需求的调节。检验结果也发现限量稀缺诉求和限时稀缺诉求在诱发消费者感知欺骗性上并无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不仅对深化和完善产品稀缺理论、感知竞争性理论和感知欺骗性理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企业正确操作稀缺营销、增强营销效果和帮助消费者正确辨识稀缺诉求动机、理性消费稀缺诉求产品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鹤 《管理评论》2023,(12):148-159
本研究针对在线评论对电商平台定价决策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问题,构建有无在线评论情形下电商平台与制造商之间的博弈模型,比较分析在线评论对系统均衡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商平台的定价策略会受到在线评论的影响,当制造商直销渠道与电商平台自营渠道的竞争程度足够大,或者渠道竞争程度较小但在线评论有效性水平足够低时,电商平台才会实施低价策略;在线评论会导致利润在各企业间的重新分配,当渠道竞争程度适中时,在线评论对电商平台有利,对制造商的影响不确定。其次,在线评论的存在会影响消费者选择购买渠道,尤其是部分消费者放弃直销渠道而选择自营渠道购买产品;然而,如果在线评论有效性水平满足一定条件,则消费者参考在线评论可能会放弃购买产品,由此导致产品需求降低。此外,本文还拓展了原始模型,进一步考察电商渠道竞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了解购物车放弃等"非购买"行为能丰富消费者决策行为理论,帮助电商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消费者介入理论认为,产品介入取决于所耗的信息成本,目前研究对介入度过于定性与模糊。本文基于单品层级细分三种产品介入度:时间介入度,注意力介入度,关注介入度;考虑产品介入的时序依赖效应,在线评论对于购物车放弃的影响。本文以离散选择模型对购物车决策进行建模,结合京东商城点击流数据分析表明(1)时间介入度正向显著地影响购物车放弃和购买行为,但对后者效应更强。(2)对产品的注意力介入度越高,在购物车中放弃的可能性越低;但也会降低购买意愿。(3)产品的关注介入度与消费者放弃购物车行为的存在负向关系。此外,本文结合差评率的交叉弹性仿真,发现(4)高关注介入度的产品更易受差评率影响而放弃购物车;时间介入度和差评率两者正向平稳地影响放弃购物车可能性。本研究为个性化推荐系统和社交电商的在线评论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