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北京市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与流动农民工家庭儿童的课余世界进行田野对比考察发现:城市父母注重以家庭、 学校及培训机构三者相结合的文化逻辑方式对儿童进行"协作培养",而农民工家庭由于缺乏竞争性文化资本,只能以"散养"的方式任由子女"自然成长";乡村流动儿童受到了学校主流教育和"影子教育"的双重排斥,并在其获得的弱势教育和社会阶层固化之间构成了因果逻辑关系;"影子教育"维持和强化了城市儿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间接固化了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断裂状态;文化资本与"影子教育"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不平等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2.
吴新慧 《浙江学刊》2012,(5):203-209
基于对上海、杭州等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流动儿童城市文化认同状况进行探讨。流动儿童对不同层面的城市文化特质认同状态存在差异,对易接触、易学习的表层文化特质了解更多,情感上更亲近;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原有的文化习惯,并选择性地接受城市文化,对具有"符号性"、"标志性"的城市文化愿意积极付诸实践;他们并未形成清晰的身份认同,仍具有乡城"我群""他群"之分,城市归属感较弱,其文化体验整合存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3.
唐咏 《社会工作》2008,(12):15-17
随着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许多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儿童也随其父母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生活融人过程中受到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排斥,从而出现了身份认同困境。身份认同困境会阻碍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对流动儿童采取扶持措施。  相似文献   

4.
闫伯汉 《社会》2017,37(4):59-89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数据,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以阶层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农民工流动对子女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拥有比留守儿童更高的认知水平,流动儿童相对较好的家庭背景为其认知发展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乡城迁移中流动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转校"等机制得到促进;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认知劣势与父母外出工作并无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主要归因于家庭贫乏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子女数较多的家庭结构、较低的学前教育接受率或就读学校质量的低下。但是,流动儿童的认知水平整体上仍低于城市儿童,其认知发展仍然受到自身社会阶层条件和境遇的深刻限制,"流动"所带来的各类"认知收益"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家庭化”迁移的出现,致使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移居到城市,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随迁儿童.中国农村和城市在生活习惯、生活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随迁必然给儿童的心理适应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考察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变量,分别探讨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对儿童心理适应的作用,并针对家庭环境对儿童产生的“负效应”思考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周荣 《社会工作》2009,(6):62-64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制约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因素,一是滞后的社会政策制约着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二是家庭的经济地位、职业背景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存在明显的影响;三是学校的差别待遇影响不同类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制约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因素,一是滞后的社会政策制约着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二是家庭的经济地位、职业背景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存在明显的影响;三是学校的差别待遇影响不同类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当前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指出完善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围绕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体五方面的主体支持,借助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构建完善的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流动方式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的流动方式.然而,城市教育资源对农民工子女的各种排斥,使农民工子女的基本受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剥夺.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先天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绝大部分城市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基本上处于贫乏状态,导致其子女在教育机会、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遭遇了边缘化的危机.要走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边缘化"困境,就必须做到:(1)从制度设计上实现由"边缘化"到"城市化"的根本性转换,从根本上改革户籍制度;(2)降低农民工子女教育成本;(3)提升农民工家庭的资本含量,缩小其与城市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22,(1):86-92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破阶层固化的主要手段。在以相对贫困为突出特点的后扶贫时代,教育作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重要因素,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家庭的经济、文化、社会三种资本角度出发,结合多方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家庭资本明显落后于城市家庭资本。基于此,针对提升农村家庭资本这一迫切需求,提出以政府帮扶为主提升农村家庭经济资本、以社区建设为主提升家庭文化资本、结对帮扶为主提升家庭社会资本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创新》2017,11(4)
城市流动儿童是城市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专业社工机构在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服务中大有作为.南宁市X机构运用专业的社工理论与方法,从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四个层面介入南宁市万秀村流动儿童阅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专业社工机构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不完善、经费不足、专业社工人才缺乏、专业社工机构发展缓慢、社会认同偏低等.为此,要促进专业社工机构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服务,在政策上要让社工机构有更广阔的舞台,在经费上要不断完善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体、多种筹资方式并存的筹资模式,在社区层面应坚持扎根社区、依托社区、回归社区的工作理念,在人才方面应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在机构方面应发展专一化的社会工作机构.  相似文献   

12.
徐璐 《社会工作》2011,(1):43-45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流动儿童即第二代移民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但是,流动儿童精神状况问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重视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而这恰恰是一个关乎城市长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对上海市某小学的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国际流行的儿童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研究发现上海市流动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  相似文献   

13.
认同被视为个人对外在环境和自身状况的综合反映,相当程度上能够表现出个人心理层面社会融合的状态。本文以N学院在校全部聋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304份问卷调查,对他们身份认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呈现四个倾向分化并处于一定困境之中;听力损失年龄在四个认同倾向上影响并不显著,性别、听力损失程度、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学校受教育方式、学业成绩以及社会交往等因素对身份认同影响比较显著。政府、学校及家庭等相关人员要关注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困境并寻找对策以促进他们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过程中,农民工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强弱影响工资收入和职业流动.通过对北京市农民工样本的经验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经济地位的获得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社会资本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要比对农民工职业流动影响大并且显著.在农民工同质性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中融入异质性与强制性限制农民工在非农部门就业前的受教育程度,是农民非农就业管理在实证意义上有价值的两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丁 《社会》2018,38(3):79-104
本文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CSPS)数据,分析了城乡户籍、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学校过程及毕业出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学校过程方面,城乡大学生在学业成绩、校园表现、心理素质上差异不大,但在文化资本、毕业预期上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受家庭文化资本等背景因素影响;家庭背景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家庭经济资本有利于非“211”高校学生争取更好的校园表现,而文化资本对“211”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影响更大。在毕业出路方面,国内研究生教育机会的分配相对公平,主要受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影响。不过,海外留学机会获得受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收入影响明显,优势阶层的子女毕业深造选择空间更大。海外留学和留学归国人员规模快速增长对高等教育的主观公平性与民众阶层固化感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程福财 《社会》2009,29(5):168-186
流浪儿童现象是一个普世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上海火车站地区49名流浪儿童的民族志调查发现,流浪儿童问题的生成主要是由社会转型过程的家庭功能失调、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和儿童对自主童年的追求等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社会文化已确定的规范性儿童照顾模式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条件之间产生明显的断裂,进而迫使儿童外出流浪以寻找替代性的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17.
黄春梅  廖欣 《社会福利》2012,(10):41-42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产生流浪未成年人的主要群体.根据各地数据统计显示,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流浪儿童来自于流动人口家庭和留守家庭.本文所界定的困境儿童就是指这些生活在流动人口家庭和留守家庭,处于流浪边缘的儿童,也称之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当前,桂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正尝试与桂林市救助管理站开展进一步合作,运用社会工作的手法,从社区、学校、家庭入手,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展开源头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家庭的心理气候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生产活动、履行社会义务、发挥各种年龄的人的创造力都有直接影响。家庭对儿童个性的形成有特殊意义。儿童都是从小通过家庭进入生活,了解世界,理解社会道德、社会准则和文化传统的。最近,心理学家愈来愈重视研究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研究的课题有: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与社会机构(保育院、寄宿学校、幼儿园、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区别;家庭结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家庭、多子女的和独生子女的家庭等)对儿童教育的影响;父母和子女在家庭中的相互关系的心理特点;所谓不和睦的家庭,它们的心理特征以及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由于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的影响很大,所以特别重视研究父母的个性及其倾向性、父母生活和工作中的主要动机等。  相似文献   

19.
北京农村流动人口精英阶层的社会网络、社会流动及社会融合的交互影响关系中,我们选取微观层面的个人日常生活轨迹和交往圈层分析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发现,社会流动会在很大程度上重构流动者的关系网络,提升其网络质量,但是这种提升是有限度的.他们的社会融合更多的是与同类群体的同化过程,其经济成功并没有促使他们融入城市群体.虽然不被当地人接纳,但数量庞大的同类群体的存在,为他们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朝鲜族是黑龙江省的世居民族。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朝鲜族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随之大量出现留守家庭及留守儿童现象。通过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和哈尔滨地区16所朝鲜族中小学的实地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朝鲜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原因主要为父母在外打工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改变等两个方面。因此,从学校层面要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体系,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从家庭层面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父母和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严爱相济;从社会层面要积极整合各界力量和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关心和帮助。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尽量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进一步推进朝鲜族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办学途径,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承继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