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9):122-125
东汉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灾害发生较为频繁,而蝗灾则是这一时期发生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东汉统治者对蝗灾十分重视。本文通过对东汉史籍中蝗灾发生记录的整理,对该时期蝗灾发生时空分布进行统计,从而确定蝗灾发生的区域以及总结蝗灾发生的时间等特点。并对东汉蝗灾发生的原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唐代蝗灾严重,蝗害导致米价、粟价上涨,导致饥荒,影响士子应举。"灾异天谴"说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占有很大的市场。佛教文献中有专门预防、消除蝗害的咒语。当时出现了罕见的食蝗现象。统治者在面对蝗害时,采取了"祷祈"之法,当然,皇帝也通过下罪己诏,以正仓、义仓进行赈贷,并遣使者进行慰问,令灾区政府收葬死者、为受灾农民发放种子等措施来救助灾民。一些良吏也在各自境内采取了预防蝗灾、救灾的措施。当时的捕蝗方法主要有焚瘗之法,遣使者捕蝗,出赏钱鼓励民众参与捕蝗。姚崇灭蝗的功绩及焚瘗之法的有效性值得商榷,不过此次捕蝗为后世提供了治蝗的经验。另外,唐代出现了生态灭蝗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瘟疫是一种具有大范围流行性、快速传染性与严重危害性的急性传染病.在中国历史上,瘟疫发生后多会造成疫灾.南宋时期是疫灾频度约为44%的一个相对高发期.当时,夏季是疫灾流行的最主要的季节,约有37%的疫灾发生在这一时期;春末、秋初的疫灾虽然也较流行,但在整个春、秋季所发的疫灾都明显地少于夏季.在地域分布上,南宋两淅、江南东西路等地,据现存记载统计依次为疫灾的高发区.南宋疫灾的发生与分布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季节性、不平衡性与同类区域的相似性以及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关联性互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我国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和重合性,决定了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两项建设工程二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二者存在原因上相近性、空间范围上重合性、目标上一致性、措施上相似性等关联性,有必要将两个工程的实施机构、政策、区域、产业进行整合,使两项工程政策之间协同产生聚合效应。二者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2019年底,一种从未见过的病毒悄悄潜入人类世界,短短数月间,给中华大地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很多人方才发现,即便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几乎可以上天入地,却依然对这小小的病毒束手无策。事实上,不只是病毒,蝗灾、地震、海啸、龙卷风……自然界的威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人类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与大自然相对抗、相平衡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张萍  杨方方 《唐都学刊》2009,25(3):63-70
商路是联系市场的纽带与桥梁,商路走向改易会直接影响商业市场兴衰。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商路有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近代西安交通道路格局形成的基础。明代陕西商路主要借助驿路交通,商业市场以此为依托,形成沿驿路走向分布的地域格局。人清以后,随着边事平静,军队撤走,经济发展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越来越少,商路与驿路逐渐分离。关中商路出现多元发展趋势;陕北商路则向北与向东发展;这一时期,陕西商业市场分布格局也出现明显改易,陕北表现得尤其明显,充分表现出商路与市场分布格局在空间上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清代北京地区特大自然灾害尹钧科(一)概念北京地区是各种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在清之有国的268年中,在今北京市的行政区域内,共有129年发生水灾,161年发生旱灾,51年有雹灾,22年有风灾,37年发生地震,33年出现蝗灾。就这几种主要自然灾害来说,...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底,一种从未见过的病毒悄悄潜入人类世界,短短数月间,给中华大地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很多人方才发现,即便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几乎可以上天入地,却依然对这小小的病毒束手无策。事实上,不只是病毒,蝗灾、地震、海啸、龙卷风……自然界的威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人类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与大自然相对抗、相平衡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略论责任事故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事故犯罪是指行为人在从事生产、作业、运输或管理的活动中,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或管理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因主观上的过失而导致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危害结果,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责任事故犯罪具有过失性、复杂性、起伏性、严重性等几个基本特征.具体而言:(1)责任事故犯罪行为人对责任事故的发生主观上只能出于过失;(2)责任事故犯罪案件的案情以及因果关系比较复杂,此外区分这类案件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有时也相当复杂;(3)与责任事故有起有伏的发展态势相一致,责任事故犯罪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鲜明的起伏性;(4)责任事故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带来的社会危害性相对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于明潇 《社会》2004,(8):55-56
英国副首相办公室发表的关于2003 年第一到第三季度无家可归者数量的季度 性数字显示,伦敦的无家可归者问题是最严重的,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他的无家可归者也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统计资料还显示,英国无家可归者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他们大多以乞讨为生,夜间露宿街头,这不仅威胁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安全,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在论证君权神授,以确保帝王权力至高无上的同时,为避免皇权的过分膨胀阻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还提出了限制王权的灾异谴告说。天人感应理论把上天发生灾异现象与人君有过失行为联系起来,通过灾异示警,迫使统治者省察自身、广开言路;而臣子也会借此对皇帝的某些不当行为,以及当时亟待解决却一直悬而未决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谏言。通过顺治朝灾异发生时君臣的举动,就可以看出帝王因灾异下诏求言和臣工因灾异进言已成为谏议制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毛阳光 《唐都学刊》2006,22(6):13-18
中国的灾害奏报与监察在经历了秦汉魏晋的发展之后,在唐代已经基本成熟,灾情的申报,官员的检覆、监察都已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在救灾中得到了执行,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唐代的报灾制度中一直存在着救灾与中央财政控制之间的矛盾,唐政府一直在为提高受灾地方政府应对灾害的主动性和效率而努力。唐代的报灾与灾情监察制度为宋元明清救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经验与三峡库区的鼠疫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琼  郭天祥 《唐都学刊》2010,26(5):93-97
以重庆市为代表的三峡地区,近代以来虽未出发生鼠疫流行,但从中国发生和流行鼠疫的历史经验看,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鼠类大规模向两侧高地迁徙、库区本身存在的与南方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相同的特征以及南方黄胸鼠鼠疫疫源地再度进入活跃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三峡库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发生或流行鼠疫的潜在危险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危险性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当前和今后数年内,对三峡库区可能发生的鼠疫疫情,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加防控。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入仕之初,曾监泰州西溪盐仓。他“虽乘田委吏之卑”,仍心忧社稷民生,屡次上书言政。特别是目睹潮水泛滥,殃及百姓,范仲淹建议并参与重修捍海堰。后人为纪念他的首倡之功而称此堰为“范公堤”。这一事件,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后世范公堤得到多次增修,范仲淹忧国忧民精神的感召应是其中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桂权 《唐都学刊》2013,29(3):74-8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蛟的原型当为鳄鱼;鳄鱼因喜温近水的生活习性使其成为民间水神崇拜的对象,但又因它对人、畜的危害性,其并未成为最终的水神,而变成了水妖——蛟。蛟与水灾的关系是民间解释水灾的另类说法。明清以来,南方山区蛟水频发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经济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谢永刚  姜睿 《求是学刊》2006,33(1):67-72
作为亚洲最大湿地之一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连续发生干旱和火灾,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并对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必须人工补水以解决生态需水短缺问题。但人工补水需要巨大的成本,如何形成一个良性的长效补水机制是问题的关键。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经济及灾害经济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建立生态需水供水成本的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减灾60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减灾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创建与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改革与创新,再到新世纪的现代化与法制化,这一变化过程不仅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象灾害及其影响已产生新的特点。近年来,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警信息发布、风险管理、减灾手段和科技支撑等方面在内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逐步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日渐完善。未来,面对气象防灾减灾的新挑战,我国应更加注重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气候风险,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后,救灾外交因地震、海啸、飓风等一系列灾害的爆发而活跃于国际舞台。作为非传统外交的一种新型外交方式,救灾外交不仅促进了国际救灾合作和人道主义救援活动的开展,而且可以重塑国家形象、改善国家间关系,达到传统外交无法达到的目标。救灾外交既有别于传统外交,也具有公共外交的特点,在大外交理论框架下发挥着自身独特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