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珠腊沁村公主陵祭祀是历史形成的习俗,具有严密的仪式规程。它有一种复调式结构,而且正因为这复调式结构,才养成了世俗和喇嘛两方面的专业性民俗角色。而这两个民俗角色,又由于俗民的世俗与信仰要求,变成了复合型民俗角色。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作为村落民众共同的情感寄托,是村民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凭借,也是约束乡村村民生活的有力规范,缘起于个体,逐渐蔓延扩展,最后发展为村落民众的共识,并形成了一套不断完善的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绵延传承下来.民间信仰源于乡土社会,又维系着乡土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送火神"仪式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方式,有着繁琐的程序、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对维系村落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仰及其仪式对村落的发展和村落文化的传承以及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祭祀圈原本是一个产生并发展于台湾民间信仰研究的概念,后经学者引入用于大陆乡村社会的研究.文章以潮州所城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将祭祀圈概念与地域认同相关联,探讨所城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祭祀圈信仰组织之间的关系,描述所城祭祀圈的民间信仰仪式对村落认同的加强和巩固,以及在祭祀圈的影响下村落共同体的生产.在现代快速的社会变革下,所城的村落共同体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依靠着祭祀圈的存在而延续了下来.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主要部分如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人生礼俗、民间知识等的产生与传承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民间信仰是我国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源和生存土壤,提出了要保护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民间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性。它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心理结构等方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和研究乡村民众思想意识的基点,也是俗文化的核心。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文化传承。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之间也存在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对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乡村社会。然而,对于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的关系问题学界尚无系统成果。最近,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贾艳红教授的研究成果《汉代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研究》,首次对汉代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论述,有不少新的创获和突破。该书共三十九万字,分为八章。概括起来看,全书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滇西北德钦县尼村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藏族传统的空间区隔与信仰等级观念影响下的村落政治与社会性别权力结构。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当地男女两性分工与权力实践体系的基本结构,并在村落政治与信仰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农村社会经济变革的大背景下,两性在不同空间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全面展现了当地村落政治与社会性别制度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相似文献   

9.
孟津长秋村"大神"信仰形成的历史久远,信仰圈以村为核心,包括周边一些村落。长秋村对"大神"的信仰形式包括初一、十五的平日祭、一年一度正月十八的"大神"生日祭和遇旱灾、瘟疫等灾难时抬"大神"出游的"夸关仪式"。"大神"在和长秋村的民俗环境下产生,并由弱势信仰逐渐发展为强势信仰。"大神"的原型其实就是古代的巫。随着历史上巫术与道教的结合,巫逐渐上升为道教神灵。除"大神"信仰外,长秋村村民还信奉佛教、道教等。这种无明确宗教意识的多神信仰特征,这也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0.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一个传统的土家族村落为个案,分析了民间信仰在村落生活中的传承情况。较之其过去形态,个案民间信仰的当前状况已大见衰微,现实生活中的信仰事象主要只是一种行为层面上的重演,它已失去了其所以产生的原始观念基础——神圣性和神秘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社会调控的作用、外来文化的影响、医药知识的普及与进步、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以及民间信仰和现实利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三年的参与观察和二十余例的个体访谈,采用了民族志方法叙述了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落采用名为“成吉思汗纪念馆”实际建造关帝庙的过程。认为:“借名制”是民间信仰在当代的一种生存策略,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村民的努力、乡土权威的支持和政府部门的通融,是小传统在大小传统相互碰撞的空间里的文化反映,是缓解紧张关系、构建有机社会的一种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落中人为制造了一例关于“转运珠”的“伪民俗”事件,分析这则利用了汉族传统民俗素的谣言在这个蒙汉语共用的双语社区以蒙汉语杂糅的形式传播的过程。从民俗学角度解析该语言民俗活动在亲属社会网络中发挥的功能,阐释民众趋利避害的民俗心理是谣言得以传播的重要心理基础,通过语言民俗的考察侧面论证了农区蒙古族村落是一个蒙汉文化高度融合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3.
考察湖北省鹤峰县三家台蒙古族村民间宗教文化的类型及特点,可以发现在该村部氏族人生活中各种信仰构成了一个围绕社区生活的完整体系,民间宗教文化已经深入到村民生活的脉落中,每个个体的成长都会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人一生的经历就交织在现实生活与对神灵的祭祀之中,生活与宗教信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者不可分割。因而,这一信仰体系可称...  相似文献   

14.
竜神是布朗族的村寨保护神,竜神崇拜和祭竜仪式是布朗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布朗族群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满足了布朗族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维护村寨的道德秩序、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批判和禁止的布朗族祭竜仪式在经过短暂的断裂之后迅速复兴,并逐步参与到国家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民间信仰面对社会变迁和国家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适应性.这种传统的复兴与再造实质上是国家权力、民间精英以及民众生活动力等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的一个内生化维度是受民间道教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社会资本。"老天爷"、祖先灵位和"街头官僚"型神祉共同构成了确认集体价值、塑造村庄信任和约束村民行为的信仰结构;道教文化中的关键人物和村民之间彼此认知的重塑使道教信仰向现实生活延伸;宗教仪式与家庭教育则使社会资本得以维系。基于道教文化所形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分散性,并可能加剧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和利益分配的失衡,迷信的可能也使其难以转化为公共管理资源。应通过制度干预重建"信任所指",发挥民间道教文化中有利于个人道德提升的部分,将其纳入公共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6.
台湾民族学的祭祀圈与信仰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民族学在西方欧美学术传统的较深影响下,特别重视田野调查,其在吸收西方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时,也注意与田野调查实际相结合,这显然是一条有利于创新的学术路线。本文所论及的“祭祀圈”和“信仰圈”原本是台湾汉人社会组织的一种,属于民间信仰范畴,是客观自在的社会现象,但在其研究中,以施振民、许嘉明和林美容等为代表的学者却将其深化为一种有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很值得广泛地借鉴和学习。本文主要叙述了这一理论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内涵及其所适用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7.
蒙古民间文学是蒙古族书面文学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没有蒙古族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的宝库,也就不可能存在蒙古族历代书面文学的蓬勃发展.蒙古民间文学是蒙古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蒙古民间文学资料的大量搜集整理、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全方位展开、蒙古民间文学研究形成了国际性的"显学"、蒙古民间文学学科独立性的确立、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趋势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桂北民间4个村庄150名村民的调查访谈,探讨了村民崇拜伟人的初始动机和自我意识,分析了伟人崇拜作为一种民间信仰的性质和自觉的伟人情结、公正和谐的道德与人格操守等特点以及对和谐村镇建设的影响,提出了发挥作为民间信仰的伟人崇拜的动力、凝聚、文化、教化四大功能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花鼓锣子,是流行于鲁中莱芜市颜庄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活动,其产生、发展以及流变都与所处乡土社区有着密切关系。文章拟从村落社会生活的整体语境出发,探究这一乡民艺术在经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运动中一些富有意味的变化,观察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影响,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乡民艺术与村落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通过蒙古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胡仁乌力格尔形式在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蒙古族民间信仰、蒙古族民间文学以及蒙古族民众的历史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