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人类学是对各民族文化作实证研究的科学。在文化人类学思想史上,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而产生的进化论与反进化论的争论,对这一学科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作用。分析这场争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对我们认识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发展及其中体现的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试图证明:在科学的发展中,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是引起科学思想争论的根源;受实证主义影响的反进化论思潮以实证研究排斥理论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反对“形而上学”不过是实证主义的虚假观念,对科学的发展会有破坏性的作用。 一 十九世纪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对人类文化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累积式发展模式和否证式发展模式,人类认识史上两类模式的交替促进了科学理论循环往复向前推进。科学家总是在某个科学共同体中从事科学活动,总是从属于某个范式。具有不同范式的科学共同体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释着自然界,这就是科学本质特征。把握科学范式的社会性特征,认识不同范式的科学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门学科、一个新兴专业成熟的表现。延续百年的地学三大争论是二大范式的科学共同体此起彼伏的学术争鸣,它推动了地学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科是专门化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借助于规范的学科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类迄今得出的基本经验之一,而且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正越来越倚重在学科上的发展和创新来实现认识世界的重大飞跃。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也是如此,运用已有的而且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党建学科体系来指导党的建设正日益必要和紧迫,这正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创新命题和任务的应有之义。学科的发展与实践的深入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选编了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深化认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从横向上,钱学森将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分为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三个层次,科学技术认识的基础是前科学;从纵向上,他从"科学是随着矛盾的产生而发展"的观点出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等新学科。还将文学艺术、军事科学技术、行为科学技术、地理科学技术、建筑科学技术等纳入到科学技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立科学技术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学是以科学技术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呼唤加快科学技术学这一学科的建立。从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科学学和技术学发展、"自然辩证法"学科调整等方面探讨了建立科学技术学的必要性;从科学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建设等探讨了科学技术学应如何建立;介绍了东北大学的科学技术学情况。  相似文献   

6.
《世界史认识思想方法》(东京都青木书店 1980年 225页)本书是作者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发表在《历史译论》和《思想》等杂志上的文章的论文集。历史是怎样一门科学?它是研究过去人类的生活、研究它的某部分、某个侧面或整体的学  相似文献   

7.
《开封师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发表了《直接经验,认识论的基石》一文,从文章的标题到文章的内容,作者都是把直接经验看作认识论的基石的。文章一开头就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实践当作认识的泉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把实践得到的直接经验当作认识论的基石”。我们认为,用直接经验取代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石,是值得商榷的。这里,我们只就认识论基础问题谈点看法。 我们知道,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的认识怎样产生、认识的内容以及认识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它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认识论上,从来就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又一次理论创新,它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所谓理论创新,主要是指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唯物史观理论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发展史(含机械科学与机械工程发展史)是一门关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综合性科学,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历史经验的结晶。反映着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它是人类创造智慧和创造力发展过程的缩影,是人类创造发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为求生存与发展,为求得从必然走  相似文献   

10.
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 ,人类面临着三大也许是永恒的谜团 ,一是宇宙之谜 ,二是生命之谜 ,三是认识之谜。对这三大之谜的不同回答 ,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科学的主题和基础、哲学的主题和基础、宗教的主题和基础 ,并因此而演绎出不同时代的科学体系、哲学体系、宗教体系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打上了对这三大之谜回答的深深的烙印。产生于 19世纪的达尔文的“进化论” ,是人类思想史上对生命之谜进行探索和回答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今天看来 ,说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对全人类的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文化以及方方面面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一点也不为过 ,因此 ,达尔文是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的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但是 ,从“进化论”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 ,这期间人类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人类思想的历史长河中仍然闪现出思想的光辉的同时 ,也暴露出狭隘、粗糙、简单等缺陷 ,因此 ,在人类探索生命之谜的道路上 ,超越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势在必然的。正因为如此 ,2 0 0 3年 4月6日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会议室 ,举办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困惑与出路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实践论、系统论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在这一体系中,他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并倡议要将科学技术业作为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战略产业大力发展。同时,通过吸收国外系统工程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经验,实现了中国系统工程领域的自主创新。此外,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思想",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论问题上,提出了极为深刻的见解,为我们研究新时代创造学方法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所体现出的和谐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并集中体现在其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的认识上。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和谐教育的今天,夸美纽斯的和谐教育思想对目前中国教育现实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国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反思教育目的,树立以启发智慧为目的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天性发展的需要;教育节奏要与学生身心发展节律相统一,实现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謇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践中,对实业、教育和科研的内在关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了产学研结合的早期探索。他在办学的思路、教育的模式和科研活动方面有许多新的理念和举措,都带有产学研结合的特点,也成为“南通模式”的主要特色。张謇不愧为产学研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4.
竺可桢是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在历史气候学、历史天文学、历史地震学、中国自然科学史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创办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使我国的自然国学研究走上了建制化的道路。在他的身上具有很崇高的科学精神,但他是人不是神,他的学术研究不可能摆脱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他曾提出过"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这是一种过分把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实验基础本质化的观念。另外,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思维特点,也限制了他对中国古代科学体系能够作出更高的认识。他奠基、开创和领导的"发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事业,其宗旨不是为了传统而研究传统,更大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即开发中国科学传统的现代科技创新功能,这种开拓性贡献是无人能比的。为了继承他的精神,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在保持几十年来的分科传统的同时,还要开拓综合性研究,以发掘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宝贵矿藏,促进和实现全人类的现代科学创新。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潜藏在社会劳动中的生产力,与其他生产力相比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观点,立足具体的国情、世情,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整体性和目标性相统一,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立足国情世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世界上后发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岩崎与宫原把科学发现分为实验、观察发现与理论发现两大类,并结合实例描述了由实验、观察发现到假说再到理论发现的过程.这些思想富有启发性,但从现代科学来看又过于简单,应上升到科学认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认识.我国学者提出的"三场相说",这种潜科学认识演进模式能较好地说明科学发现的实质与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利用西方科学对中医的解释、验证和改造,使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存在着普遍的误区。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是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是化变之道,而不仅是功能之学。中华医道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科学概念的西化与神化,不仅是中华医道的灾难,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灾难。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深化和人类认识的回归,中医智慧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价值将日渐体现,对科学主义的狭隘的批判和揭示将日益深刻,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江泽民科技思想从科教兴国、科技创新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三个阶段 ,以及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化科技创新在整体和历史维度中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手段,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今全球生态危机使得对人类现有文明的反思成为当务之急,对中国传统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的重新认识可以深化这种反思。反思结论如下:先秦儒家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路,敬畏自然的宗教文化是其生态经济思想的三大根基,在这三大根基的共同作用下,注重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先秦儒家之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与分配观的显著特征,从而使其经济思想富含大量的生态因子,这也为身处生态困境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