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分析新农村建设给高等农业院校带来的历史机遇,探讨高等农业院校的角色定位和改革思路,以及高等农业院校应如何苦练内功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坚持以农为特色的办学理念不能动摇的理由。高等农业院校要发展,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学科和课程体系,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为农村的生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定位郭明顺(3)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翠竹(8)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张广胜,周密(131)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主题和主导的思考侯立白,钟平,张春凯(137)日本新村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李胜贤,郭明顺(307)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劳动力市场供求实证解析王海滨(310)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陈曦(314)农业高等学校发挥科学技术协会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马云启(318)辽宁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刘焕鑫(483)高等农业院校服…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高等农业院校拥有人才优势、科研力量和实验条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阐述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不足,分析高等农业院校促进农村信息化中的作用,提出高等农业院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内涵、实质与特征的基础上,对高等农业院校的领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及试点建设方面的角色定位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全面论述。指出,高等农业院校要领跑新农村建设,就应发挥其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科技支撑;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决策,主动出击,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重视和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不仅有利于高等农业院校自身健康发展,更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执政地位。但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工作队伍流动性较大及学生党员教育投入不足等成为困扰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因素,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高等农业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作用:培养、输送农业人才和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提供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等。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统筹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提升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效益;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服务农村、农业的实用人才;以服务新农村为宗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辐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高等农业院校该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怎样发挥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作者详细论述了华南农业大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取得的成效。主要做法包括积极开展各类教育与培训,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科学研究,通过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与政府、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合作,加大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全方位服务社会;开创新的推广转化模式,创办《绿色家园》农业科普电视栏目,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9.
高等农业院校的成人非学历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稳定的历史任务。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成人非学历教育,建立反应快捷和切实有效的办学机制,加强非学历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农村成人教育的激励机制和法律保障体系,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科技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为农村培养急需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化条件下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环境、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大众化条件下制约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提出了大众化条件下缓解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机遇,拓宽就业空间;注重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创新服务意识,加强就业指导,推出就业品牌。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林院校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科综合化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整体服务,但农林院校还存在农科专业"离农"形势严峻,非农学科存在认识不够、投入不足、专业认同感不强等问题。协调学科发展、加速综合化进程是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标志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好坏,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因此,高等院校开展审美教育意义重大。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审美教育势在必行。农业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审美教育时,要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热爱“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浅论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地方农业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黑龙江地方农业院校多年来始终坚持围绕本省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各地方农业高校服务本地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安徽农业大学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高等农业院校的神圣职责,也是新时期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重要着力点。"十二五"期间,安徽农业大学将立足自身职能和社会职责,以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注重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产学研体制机制等方面,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力求为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通过对辽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明确了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农业推广体系中的地位和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型政府基层推广部门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并对该模式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产学研结合、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和谐与发展是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基本要求和保证。如何利用资源分配的区域性特征,确定合理的农业布局,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和与此相关的新农村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这里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因地制宜。总之,农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把区域特色、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促进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构筑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例举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以闽台农业合作为助力的农业产业带建设,来说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才是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探析高等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应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从人才培养培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创新服务途径等方面,对高等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途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高等农林院校近年来高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旗帜,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对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目前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依据农科高校自身特点和大学生素质现状,采用教育实验法,对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以课堂教学为龙头,以校园文化资源和社会实践为主体,以多领域、多环节综合渗透为手段,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动力,夯实大学生学农、爱农、情农、服务“三农”的思想基础,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