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上总是有层出不穷的新鲜词语,大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而最近最为热点的莫过于新词“被”出。始作俑者是“被就业”的横空出世:今年的7月,某网友在互联网上曝光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所在学校就和一个不知名的公司签订了关于自己的就业协议,而且通过这样方式就业的学生还很多。  相似文献   

2.
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笔者发现不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没有根据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而是固守着原有的就业理念,不愿意“屈就”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破纪录的727万,就业总量空前巨大,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去年的“最难就业年”到如今的“更难就业季”,毕业生数量几乎被拔高成判断就业形势的“最高准绳”。中国社会调查所(SSCI)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八个城市中对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就业状况调查。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充满信心。其实,仔细分析后不难得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难找、一岗难求。  相似文献   

4.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继2013年“最难就业季”之后,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加之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被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整个社会广泛思索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2008年,对于劳动者来说确实不平凡。金融风暴让原本就紧张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正在悄悄地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究竟是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关人士认为,只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明确规划,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大学生最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新的一年里,盘点2008年,展望2009年学生就业情况,希望能为正在求职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紧张的就业形势使“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被广泛倡导。然而,现实却是一些大学生盲目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误配”和不稳定的就业状态。这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而且也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因此,在关注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指标的同时,更应该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加以关注。但是如何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目前学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总结,试图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概念框架,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这几年,“慢就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折射了95后,00后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不过,“慢就业”还须掌握好“火候”,如果毕业后的“空白期”过长,势必会影响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在此,建议有“慢就业”想法的年轻人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把握好度,千万不能忽视求职的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8.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当前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究竟是“人才过剩”,还是有其它制约因素?文章分析了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较为普遍的“有业不就”的现状,提出了转变观念,摆正心态,调整结构,对接需求,畅通渠道,完善体制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政策价值直接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好与政策目标的确定,立足农民工就业发展权,通过构建“政策价值—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三维分析框架,以103份广西农民工就业促进政策文本为例,设计量化标准手册与政策协同度度量模型,以量化数据客观呈现多维视角下政策协同的真实情况,深入探究农民工就业促进政策协同的路径选择偏好及其协同度。研究发现:政策价值导向下的“生存保障”与“发展共享”协同度偏低;政策工具协同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作用被长期忽视;“就业权益与就业质量”目标缺乏协同,影响新就业形态下农民工的稳定就业;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长期存在“就业权益”路径的协同短板等。未来应着力强化“生存保障”价值取向、创新需求型政策工具的组合应用策略、重视“就业权益”目标协同,进而强化政策合力,更好协同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0.
吉玲 《人力资本》2009,(2):16-17
被寄予厚望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否成为吸纳就业的“发动机”,为目前严酷的就业市场添抹亮色?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访谈30名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编制出37个条目的大学生就业倦怠初始量表,选取138名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试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保留了34个题目,包含“就业认知”“就业恐惧感”“被动就业行为”“佛系心理”和“获得就业支持”五个维度。正式测试样本包含637名大学生,对其测量结果表明量表信度高于0.7,且量表结构效度良好。以大学生就业焦虑量表为关联效标,支持了量表的外部效度。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是测量大学生就业倦怠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江涛 《社区》2014,(3):38-38
在当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辽宁省大连市的许多社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心理救援”“授人以渔”“以—对一”等创新的服务管理模式,全心全意帮助居民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居民们赞扬他们是:“不辞辛苦帮助社区居民就业的热心人!”  相似文献   

1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和国家及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变化。学生就业意愿降低,“慢就业”现象严重。理想职业岗位与目标发生变化,“求稳”心态加剧。求职高标准高期待,存在“畏难”情绪。文章通过就业认知、就业能力、亲友资源、就业期望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探究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原因,同时给予提升对策,即广泛体验,端正学生就业认知;精准出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家校合作,科学利用亲友资源;正向引导,合理设置就业期望;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求职渠道;提高重视,提升政策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未来的大学生就业必然充满激烈的竞争。从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看,既拥有一种专门的知识,又具有多种较强能力的大学生,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若想将来在求职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就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型人才。“专”,自然指在校期间必须学好专业知识,“多能”,则指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如下六种能力。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可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的自然流露,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作为一名…  相似文献   

15.
陈远 《成才与就业》2014,(13):29-29
作为职业指导员,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应届毕业生小黄在就业咨询时提出,一定要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工作,而对于其他并没有任何要求,甚至是工资,小黄说:“没有工资我也愿意干,我只想积攒一些工作经验,有了工作经验,日后找工作就会顺利很多。”而如今,像小黄这样抱有“曲线就业”想法的应届毕业生并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6.
丁运安 《社区》2014,(25):25-25
江苏省连云港市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安置办法,从支持国防建设、维护军人切身利益出发,认真做好军队干部随军家属安置工作。“八一”前夕,首批54名“军嫂”高高兴兴地到社区上班,圆了“就业梦”。  相似文献   

17.
试论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建设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建设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应包括的内容,强调了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障基金和监督机制是制度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出了要在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建立自己的就业保障圈。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发展,更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就业焦虑易于滋生、求职战线不断拉长、就业观念相对滞后是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及心理。辅导员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责任人,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担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疏导员”“观念引导者”和“精准服务者”。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不仅为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带来压力,也为女性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国家就业政策需要从消极的劳动力扶助转化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国家就业管理的工作模式需要从配置就业岗位的“就业与再就业”模式,转变为创造就业岗位的“就业与创业”的工作模式,并实现就业发展、女性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诸多压力,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面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这样的就业指导属于“短期促销”、“临阵磨枪”型,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就业起不了根本性作用。在新形势下,为了帮助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沉着、从容地选择一份理想的职业,就业指导应该提前介入,让学生做到未雨绸缪,让他们在思想素质、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应由“临阵磨枪”型转变为“长期备战”型,推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