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公民社会的理论框架下,以北京市品阁小区业主委员会为例,分析了限制社区内草根NGO生长的合法性获取、资金来源、服务有效性和专业技能等问题,阐释了实践中的草根NGO如何破解上述制约因素,提供了一种分析草根NGO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指:一个外来个体在其居留城市中建立其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并保证该网络嵌入城市社会网络系统的过程。政府功能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而草根NGO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对这种需求的供给。一个能够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草根NGO至少需具备同质性、互益性与社会性三种特征,能够为流动人口建立大量强连带关系,以此为"接入点"新建更多的弱连带关系,完成个人的城市融入。此外,该类NGO在微观上还具有心理慰藉、信息供给、规范行为等功能。该类NGO应通过增强组织内部强连带关系,积累组织外部弱连带关系来促进其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3.
结合集体行动、社会运动以及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本文提出了一个分析NGO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借助这一框架,文章从资源动员、政治机会、组织生态环境的角度对艾滋领域NGO的发展进行了考察。通过对1994年至2008年艾滋NGO发展的面板数据的分析可见,政治机会的改善和资金的增加会给NGO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社会组织的生态环境对NGO发展呈倒U形影响。而且,不同类型的NGO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组织生态环境和疫情对草根NGO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但资金和政治机会的效应却不显著;资金和政治机会则对GO NGO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其他因素效应则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对于国际NGO,只有艾滋病疫情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政府的公信力程度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程度,而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包括地方政府的自身能力及属性和地方政府与公众的关系.近年来,网络问责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其在推动体制内问责,更全面地监督政府行为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对政府和行政人员两个方面的影响来看,网络问责也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当前的网络问责境遇中,地方政府需要从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完善网络问责回应机制、优化公民网络参与秩序和完善网络问责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达到有效地建设自身公信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SNS的普及为NGO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SNS门槛低,成本少,受众广,开放性互动性强,病毒式传播等优势不仅为草根NGO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也给坚实的老牌NGO带来了活力。但随着SNS全民化的到来,其发展遭遇瓶颈,庸俗化和广告化的弊端逐渐凸显。特别是对艺术类NGO来说,发展慢,起步晚,类型少,资金不足,大众知晓度低等问题都不容忽视。为了实现NGO使用SNS的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两者结合的优势,增强公益活动的艺术性成为一个有效途径。向这些成功利用SNS的公益案例学习,艺术类NGO也能在困难重重的道路上开辟出一条新出路。  相似文献   

6.
网络实现了对普通民众话语权的解放,具有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舆论优势,但以"草根性"为根本特征的网络舆论也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及公信力来积极助推、正确引导。从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彼此互设议程、互为促进力,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舆论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NGO品牌之战     
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媒体报道其公益项目的热情也逐渐高涨。这既得益于全社会公益氛围的提升,也归功于NGO对自身传播管理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媒介对环境NGO的呈现,提高了NGO与潜在风险的社会能见度。环境NGO尝试接近与使用媒体,通过合法化和专业化的媒体策略谋求媒介的风险话语权,动员社会舆论,型塑风险公共领域,促进风险决策民主。媒体若将风险沟通的协商民主精神化约为戏剧性的争议,环境NGO若止于其自身的社会能见度,就必然忽视风险沟通理性并最终导致公共话语的萎缩。风险传播应体现其沟通理性、公共精神以及民主意蕴。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普及应用,给政府公信力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从政府、公众和网络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造成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并为政府提升公信力,塑造良好形象,提供一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多背一公斤”是一个组织,一个基于网络平台运作的草根 NGO,它鼓励旅游者在旅途中进行举手之劳的公益活动来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安猪”是一个人,一个活在网络中,行走在路上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多背一公斤”告诉我们:户外是快乐的,旅行是快乐的;付出是快乐的,分享是快乐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司法向现代司法转型的关键期,网络社会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表达、商谈互动方式,也使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具有新的特性、形成新的挑战。随着司法权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运行,司法权自身大致经历了从司法权力(强权)到司法权威再到司法公信力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从司法权力到司法公信力的递进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和路径,社会形态结构以不同的方式型塑着司法并与之产生一种互动效应。基于网络社会特性所产生的聚焦效应、极化效应、反沉默螺旋效应及循环反馈效应,通过信息传播、互动交流及固化定型作用于公众的司法认知心理。在应对双重转型对于司法公信力的挑战时,除应从司法主体自身的信用能力、信用责任等内因入手外,也应重视公信力生成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从三方面着手:探索网络社会特性,引导、规制网络社会,推动网络社会规则形成;秉持司法独立,推行司法公开透明,增进理解信任;保持开放心态,拓宽沟通渠道,强化互动协商。  相似文献   

12.
政府存在的合法性是宪法规定的,政府公信力却是在行政活动中靠政府自身逐步塑造和维护的。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的关键之举。本文通过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探讨有关政府公信另提升的问题及建设诚信政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就是做好公共服务。NGO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政府是影响NGO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要为NGO提供健全的政策法规制度,注意提高NGO从业人员的政治地位,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不同组织之间,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和谐的社会态势。NGO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注意适应社会的需求以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公众支持。  相似文献   

14.
博客(blogger)作为“草根媒体”在传播形态上具有的悖论特质:是私人话语,却公开传播;既是网络看客,也是网络作者;每个博客既是独立系统,又能在系统间进行社群化的互动。名人博客的大量涌现虽然并不会动摇草根媒体的庶民根基,但由于以博客为代表的所谓草根媒体具有一定的技术或经济门槛,所以并不能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话语渠道。要建构真正广泛而深入人心的传媒民主,需要草根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公信力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心。利用全国多个地级市近年来的地方政府公信力新闻数据,通过文本分析法从情感分析、词频分析及社会网络语义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情感倾向、词频特征与语义网络以及不同地区间政府公信力的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官方新闻报道的情感倾向以积极为主,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报道量波动幅度较大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词频分析识别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点领域及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知;社会网络语义分析呈现出以政府为主体,以法治建设及依法行政为重点的“核心—次核心—外围”三圈结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公民社会兴起的重要标志,NGO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三个案例通过NGO与媒体的互动关系,来说明在开展NGO媒体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目的是通过与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自身发展建设,扩大民间社会影响力,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公共服务过程包括社会需求和意志的表达、政府决策和组织安排、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和公共服务的问责。由于政府、市场和非政府组织(NGO)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在公共服务过程中,需要NGO与政府的互动。但是因为政府观念转变缓慢、NGO能力缺失和历史经验教训导致的互信不足,使得二者在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互动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政府急需转变观念,NGO应加强自身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过程中NGO与政府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网络环境形塑着不同的网络行为,我国的网络环境截然不同于西方。就网络媒介公信力而言,不管是是网络绝对公信力还是相对公信力,我们都面临着网络媒介公信力低下的事实。同时我国的网络极度不宽容。我国的网络议题也存在着以"负"为主和"仇"字当道倾向,这都给我国的冲突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网络哄客是在消解中心话语的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信息交流的双向性、网络身份的虚拟性、新闻娱乐化及传统媒体推波助澜的基础上产生的。网络哄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话语权力模式,草根性是哄客话语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对精英话语的挑战并伴随强烈的娱乐性;由草根性娱乐性走向公共严肃性是其另一特征。哄客话语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从产权视角分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中却普遍存在着公信力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个人道德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组织自身因素等等。笔者认为,产权不明确、所有权缺位、剩余收益权主体不确定导致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的缺乏是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建立和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来弥补其产权缺陷,从而提高组织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