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营利组织具有的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利他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政府和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鉴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现状,为打破外部环境、内部管理和社会公信力等因素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制约,提出可通过强化商业化营销理念、构建共同愿景、构筑战略合作联盟、完善监督体制和建立激励机制等路径,使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非营利组织的信用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三大部门之一,其信用建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归纳了非营利组织信用缺失种种表现的基础上,分别从产权模糊、信息不对称、道德失控、组织规范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信用缺失的原因,最后从完善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制以及评估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社团群体,要达到这个治理目标,一方面,围绕合法、诚信、使命、效率、绩效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以恢复和增强社会信任度.另一方面,在组织内部设立对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在未来社会,诚信的非营利组织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非营利组织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事务管理当中来.非营利组织可以被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处于政府体系和企业部门之外的社会组织;其本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将其所获得的盈余用于领导者和其他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不得将组织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营利组织发展中日益暴露出问题和不足,造成公共责任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借"慈善"名义行骗及公益性、志愿性不强;造成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管理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完善、内部自律机制不健全、社会监督严重缺位;非营利组织落实公共责任的主要途径包括建立相适应的法律、增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监督、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监督与自律.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的缺失必然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招致公众的不满,资源的减少及浪费,损害公共利益.因而,必须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慈善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外部的诚信监督,没有实现完全独立以及完全非营利性,社会信任危机严重.应从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入手,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困境与治理: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运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市场化运作的浪潮,这种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志愿失灵”理论和公益产权理论构成了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理论基础;内部管理的企业化、收费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企业互惠合作和竞争、商业投资是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模式;机制不畅、目标替代、监督难题是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面临的三大困境。作为全球“结社革命”一部分的我国非营利组织,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如何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问题,且许多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化运作的实践中陷入了困境。文章通过对全球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审视和解读,立足我国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从而得出多元共治是优化我国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使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成为必然,而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简要分析了当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强,社会影响力不够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问责机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引入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以及处理好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以增强其社会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使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成为必然,而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尤其表现在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方面.当前,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不强,社会影响力不足.建立问责机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引入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并处理好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是增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及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断的调整,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且在社会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在看到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和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功能发挥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突出的是人员激励机制问题。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持续健康发展,推动非营利组织功能的发挥,本文针对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克服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影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公益丑闻,往往涉及非法侵吞、转移巨额财产、违规投资、输送利益等严重侵犯非营利组织财产的行为,突显法律在非营利组织财产权利保障上的尴尬.此情形若任其发展,不仅会使非营利组织用于公益的财产大量流失,而且会使其公信力大大降低,进而影响非营利组织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中国目前对非营利组织财产权利法律保护不尽人意的现状,更为深层和重要的原因则是非营利组织享有免税资格的基础认识阙如,致使保障其财产权利的核心信息披露理论、制度与实践无法自洽.在保障非营利组织财产权利方面,美国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化进程和政府改革催生了非营利性组织,他们作为社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应付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带来的问题.因此,非营利组织正日益受到政府、公众、企业的重视.文章以宁波市非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数量、形态、结构等要素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活动、特征、效能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非营利组织治理研究大多从"非分配约束"出发,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理事会的法律地位、权力结构安排以及激励兼容机制等。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考虑非营利组织的公共部门特性以及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俱乐部产品特征,通过对"非分配约束"特性与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重新考察,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分别有其效率缺乏和公平缺失的先天不足,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体制非营利组织能有力地弥补前两者的缺陷。然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却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挤压下困难重重。以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对于改革进程的规制为视角,从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三方的关系出发,讨论相互配合的复合式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规范性均衡和实证性均衡。比较两类均衡的性质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才能实现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三方在公共物品提供的最优均衡。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益组织作为传播正能量的社会团体,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公益性的连结点。政府需要公益组织连接社会成员需求,获得社会认可;公益组织也希望得到政府的鼓励,获得公益影响。政府与公益组织良性互动的原因在于政府权威与社会自由之间的平衡。通过研究河南省J志愿者协会的发展现状,阐释了政府与公益组织良性发展的原因是政府职能边界的模糊性、公益组织的目标与政府具有一致性和公益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着合法性、组织能力和公信力等困境,这些困境可以通过社会资本加以分析和诠释。为此,可以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去探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策略,即社会资本的投资策略。社会资本的投资可以从合作规范、社会关系网络和信任建设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由此导致学者们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开展非营利组织的比较研究。就非营利组织概念界定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争议点进行研究和讨论,为界定非营利组织概念和从事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浅论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束缚,这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密切相关。这种体制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管理体制,致使非营利组织只能作为政府的附庸,严重阻碍了其社会服务职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政府应改革旧有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非营利组织自身也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独立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试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及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断的调整,分析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特点,关注非营利组织在新时期所面临的问题、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共组织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对中国民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育“有容”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形成“有衡”的民主制度,有利于养成“有序”的民主行为。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公共组织在中国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政府要转变观念、调整职能,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公共组织要加强自身管理、完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完成各种大学职能的基本单位,它运行的效果影响着高校的形象和声誉。目前,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生存面临种种困境,比如:学校高层对其重视不够、科层体制束缚、缺乏自由与权力、人力协同力不足、偏重教学弱化科研、组织结构松散、科研氛围不浓等。应该顺应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基层学术组织,使其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平稳快速地向研究型大学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