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对西南交通大学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认知度较高,评价较好,但“计划”实施环节中的职业设计指导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应加强职业设计的指导力度,提高素质拓展项目质量.进一步完善其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对“计划”的实施指导和宣传力度,强化素质拓展认证工作和社会认同度,使“计划”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
有效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注重职业导航,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养等六大方面拓展素质提升.这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的一体化运行模式,包括操作管理、项目规范、评价认证、激励监督、认同互动等五大系统机制.第一课堂学习取得"毕业证",第二课堂训练获得"素质拓展证","双证"的授予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角度,将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研究,通过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将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特殊性与其受教育环境、素质拓展意识倾向相结合,进行综合定性与定量研究,从而认识学生素质拓展意识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从大学生拓展计划的有效实施和长效管理出发,探讨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估管理的方法和模式,提出了对素质拓展项目要建立"前评估、后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并且从促动院系进一步做好素质拓展工作出发,建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考核激励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隐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拓展计划是共青团中央配合教育部门实施的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向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发展的综合性活动。通过体育拓展训练课将对大学生从书斋里走出来,接触社会,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敢于挑战自我极限、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做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出的重要工作项目,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者从进行职业导航设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建立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载体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育广泛的认同四个重要环节就如何做好这个工作项目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包括以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和以实施素质拓展计划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规范化,是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高校共青团工作如何适应教育创新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关于推进教育创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思想,给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共青团必须首先作好自身工作体制的创新,构建适应教育创新的“一体两翼”组织体系,以团组织为主体,加强团委对学生会的工作指导与重视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服务;同时,必须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工作主线,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来适应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更为重要,有利于形成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有利于动员社会资源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强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实施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的关键所在。西北师范大学通过自身的实践,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实施体系构建的理念、原则、重点内容,实际操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及其对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展现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仍存在几个主要问题。新形势下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在现念创新、完善实践教育考核体系、加强基地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下工夫.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包括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规划、开展多种社会性文体及实践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院属于成人师范院校,教育理论课是其课程的主要部分.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成人学习特点、学生掌握理论层次较浅、基本功训练差、教学效率低等问题.主要原因有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较差、学生参与少、各学科联系松散、内容重复过多等.设置教育理论综合课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它具有可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机会、加强学科之间联系、减少内容重复等优点.设置教育理论综合课要处理好知识的系统性与重点解决问题的关系和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而问题的设计、内容的编排及课程开设的时间和顺序是处理好两个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对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工科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包括创新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但目前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在重视程度、培养模式、硬件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可通过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创建完善的工程实践平台、建设具有强烈工程意识的教师队伍、采取校企联合的大学生工程意识培养模式等途径来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训练教学法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以促进医学人才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将239名大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团体心理训练教学,对照组不予干预措施.干预前后用社交能力自测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自测量表、自卑倾向自测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团体心理训练后,试验组的抑郁、焦虑、社会交往能力和5项自卑指标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团体心理训练教学能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力,并对大学生心理具有多方面的积极的影响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高校辅导员高质量的专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专业影响力;要建立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规范和专业资格标准;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制定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规划;要推行"个性化"的培训制度,关注高校辅导员的个体处境;要实施"多元化"的高校辅导员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把握的培养目标与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把握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目标 ,即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智力素质、能力素质、技能素质、科技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健美素质和审美素质。并论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把握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和有计划的培养思路 ,即对一年级大学生着重进行素质意识与观念的培养 ,对二、三年级大学生着重进行各种素质训练 ,对四年级大学生在校内外实践中着重检验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开辟多种形式的培养途径 ,为大学生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8.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人事工作由原来的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文章着重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学习道德建设是当前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大学生学习道德建设有利于学习道德规范内化为学习道德行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道德水平;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大学生自我学习道德建设可采用自我反省、及时矫正、见贤思齐等方法。大学生学习道德建设应通过加强大学生学习道德教育、完善大学生学习规范建设、发挥社会力量对建设的协助作用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课程改革的原因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前,引起课程改革的原因主要有:大学职能的变化要求课程随之发生变化;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类型;教育思想的变化要求大学课程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促使大学课程改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大学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现代大学在课程改革方面日益呈现出了综合化、多元化、职业化、灵活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