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1年7-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提出民族地区居民——民族文化感知结构和评价模型,并对当地居民的旅游文化影响感知与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居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负面影响的感知;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消极影响即民族文化的扭曲和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并没有引起居民的重视;绝大多数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持支持态度.最后建议把发展旅游业发展同保护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问卷调查了重庆南川市居民对金佛山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后发现:多数居民对金佛山旅游的积极影响感知强烈,赞同度高,而对其消极影响的感知较弱,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也关注金佛山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女性、中等收入、文化程度高的中青年居民以及与旅游业有直接关系的人员更加支持发展旅游业,农民、离退休人员、新闻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比从事其他职业居民消极.  相似文献   

3.
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对该地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民族地区。目前针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居民聚类研究很多,但是对民族地区居民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民族地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进行分析,有利于识别不同特征群体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与态度,探索其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陕西省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内及周边居民的实地调查与访谈,运用统计分析、EXCEL等方法及软件分析了当地居民对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并进行了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揭示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业处于发展阶段,居民对于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强,展民普遍认为旅游发展增加了政府及家庭收入;居民对于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多数居民认为发展旅游增加了地质遗迹保护的力度及机会,改善了交通,但存在居民的地质遗迹保护意识不高等问题。居民对于文化影响的负面感知强烈,多数居民认同旅游发展使居民之间开始注重物质利益关系;居民对地质旅游业的发展总体持赞成态度,而对游客的态度处于由欢欣阶段向冷漠阶段的过渡状态。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居民参与经营及利益分配,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地质遗迹保护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配合深度访谈,分析森林旅游区居民对乡村旅游之于森林旅游区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森林旅游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对森林旅游区产生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三个方面的正面影响感知都强于负面影响感知;从居民对待旅游业发展和游客总体上持欢迎的态度看,方家庄村处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程度显著地正向影响他们对旅游业发展是否持支持的态度.基于结论,提出吸引更多森林旅游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获取经济效益和旅游娱乐产品的生产相结合、民族文化的坚守与外来旅游文化的扬弃相结合以及着眼于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以促进森林旅游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边社区是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圭峰山及小鸟天堂景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实地调查问卷,运用SPSS16.0软件分析了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及其态度类型。研究表明,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体现为六个因素,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居民对经济效益因子的正面感知最为深刻,对生态环境影响存在负面感知。居民对森林旅游发展的态度可分为五种类型:理性支持者、条件支持者、中立者、特殊关心者与矛盾者。并提出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业、开发森林文化体验项目、限制游客人数等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态度是影响地方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11年西安世园会这一重大事件为对象,通过实际访谈、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从居民视角对其旅游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居民对世园会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应以正面感知为主,负面感知较弱。(2)居民对相对微观、涉及自身利益的一些选项支持率不高,这源于其参与机会和程度的不均等。(3)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职业是影响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因素。建议重大节事旅游应设立必要的反馈机制,针对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消极感知向积极方向转化;重大节事活动更应重视其民生效应,要充分注意居民的感知差异,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健全社区参与机制,从而推动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切身感受者,其感知与态度对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从旅游地居民的角度,选取官庄景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居民的社会、文化感知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管庄景区社会、文化方面的正面影响普遍为居民所认可,负面影响认可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居民目前没有认识和感知到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认为当地乡村旅游正处于融洽阶段,当地的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感知,让村民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旅游影响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外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也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实施的一种保护。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四川成都黄龙溪古镇和洛带古镇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当地社区居民对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进行了研究,并比较分析了两个古镇居民的感知和态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黄鹤楼为例,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了黄鹤楼周边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态度的感知及差异,并运用旅游发展阶段理论论证了黄鹤楼旅游发展处于融洽阶段。  相似文献   

11.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回民街居民对入境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感知,以及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归纳总结了回民街居民对入境旅游影响的一般认知态度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居民对旅游产业影响的知觉与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产业影响的知觉与态度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利用问卷调查了三峡库区对旅游产业影响的知觉与态度后发现:在三峡库区绝大多数居民对旅游产业的积极影响的知觉强烈,赞同度高,而对其消极影响的知觉较弱,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也关注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高、中青年、从旅游业中获益、非学生和离退休人员的居民更为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旅游影响、地方依恋、社会交换理论等,以陕西安康为例研究欠发达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指出处于旅游发展阶段,欠发达地区居民的经济获益程度较低,但在总体上对旅游发展持欢迎态度并抱有较高的期望;并对城乡居住地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城乡居民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旅游环境影、地方文化复兴的感知及对旅游政策的支持度上.本研究可为政府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有效避免和防范旅游发展中的潜在冲突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南岳区居民的实地问卷调查,分析了居民对节会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采用SPSS软件对问卷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南岳区居民对本地开展的节庆旅游总体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居民的感知除职业(是否与旅游行业相关)一项外都无显著差异.建议通过建立健全的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来调控南岳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相似文献   

15.
当地居民对温泉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关系着温泉旅游的发展。以灰汤温泉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当地居民进行调研,发现当地居民对于灰汤温泉旅游开发带来的政治影响、经济影响、文化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都呈肯定倾向,其中,对经济影响感知和社会影响感知最为显著,因此,灰汤温泉旅游在进行开发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感知,政治上发扬民主,获取居民支持;经济上科学发展,共享旅游福利;文化上保留本色,促进对外交流;社会上思想引导,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上加强保护,坚持生态第一。  相似文献   

16.
拉卜楞民族旅游区开发处于初步阶段,被调查者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正面效应感知强于负面效应感知,对发展民族旅游基本持赞同态度,但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感知差异。今后应实施科学合理的民族旅游发展战略和模式,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旅游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成为当前影响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旅游社区居民感知视角,选取山东省六处典型乡村旅游社区,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探究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对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社区居民政府信任及居民感知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正向影响政府信任,生活满意度在旅游感知收益与政府信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旅游感知成本显著负向影响政府信任,但与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不显著;(3)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均正向影响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而且社区参与通过旅游感知收益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4)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和社区依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社区参与和居民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旅游化生存已经成为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以恩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以感知理论和期望理论为基础,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因子分析法、交叉分析法和均值分析法研究游客和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的态度异同。研究发现:(1)游客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过程中的责任意识不强,当地居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主体认知方面存在偏差;(2)游客和当地居民均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生存模式,当地居民的认同度高于游客。建议从开发思路、传承模式和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着手,致力于构建旅游活动的"文化空间"、传承机制和利益相关者的平等管理,使旅游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四川藏区是我国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之一,以身处贫困的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式,对旅游发展模式不同的3个旅游社区进行实证对比研究,深入探析了旅游发展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居民的实际经济受益情况,调查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的感知、态度、参与行为和政策评价,验证了不同旅游社区和旅游经济受益的居民在旅游扶贫态度和政策评价上有显著差异等理论假设,提出了提升旅游扶贫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知识对促进社区旅游发展和提升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具有重要意义。知识转移通过社会网络进行,与转移主客体的社会资本密不可分。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构建并检验社会资本、知识转移与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关系模型,以浙江省三个乡村社区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以人际信任、互惠合作与共同愿景为要素的社会资本,通过克服居民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促进知识转移;人际信任和互惠合作通过帮助居民实现“个体理性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来提高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知识转移通过提高居民旅游管理和创新能力以及旅游发展福利,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基于研究结论,社区应建立旅游互助小组、社区学习社团来提高居民旅游支持态度,促进知识转移,旅游部门应承担知识中介作用,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