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革命与“激进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革命与“激进主义”耿云志一、关于革命与改革从前有一个时期,流行一种观念,以为革命就是流血的阶级斗争,就是暴力夺取政权。非此,都不能算是革命,只能认为是改良。而改良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除了戊戌维新运动,还有几分积极意义之外,其余皆一概被否定。而...  相似文献   

2.
一个时期以来,毛泽东同志关于在一定条件下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原理,被某些人斥之为“二元论”或“主观唯心论”,实质上这一原理是对社会革命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所作的极高的理论评价。因为不管具体内容、性质、动力、形式是怎样地极不相同,社会革命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就是消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陈旧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不断向前发展。问题在于对这种社会变革的作用究竟应当如何估计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原理正是为回答这个问题而提出来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于五四时期由“个人解放”进至“社会改造”有着独特的认知,在五四时期的“社会改造”语境中所构建的“革命话语”,内含着“主义”信仰话语、民众本位话语、阶级斗争话语、政党领导话语等几个重要部分;同时,亦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唯物史观的指导、时代需要的把握、社会实践的体悟等方面表征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进路。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路线所构建的“革命话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浓缩表现形式,其对外传播有效地塑造了我国革命文化的形象。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文化以表达中国革命史事件和抒情主体的精神为内容,并藉由“山”“水”主题及延伸的革命文化负载项得以表达。西方英译单行本的叙述和译文互相诠释,直观地对毛泽东革命地图及个人形象进行整体性构建;以“官方定本”为代表的中国译本中的诗词译文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我国对“官方定本”中译文的数度修改有效凸显了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5.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毛泽东邓小平的独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后革命时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一个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则认为:一种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革命重心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转移。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对传统革命观的超越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抓革命、促生产”命题经历了孕育、催生、成熟和消亡四个时期。这一命题包含了三重根据:历史根据、现实根据和哲学根据。毛泽东的“抓革命、促生产”命题蕴涵了三层关系:革命是手段,生产是目的;革命与生产并举;生产服从革命。命题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蕴涵了三个方面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毛泽东科学阐述了两个革命阶段相互间的关系,批判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左”右倾错误倾向。毛泽东的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步骤和规律有了比较全面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后革命时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一个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则认为:一种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革命重心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转移。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对传统革命观的超越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一词恐怕是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话语。作为一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手段,革命尤其受到激进知识分子的顶礼膜拜。这种“革命崇拜”排斥一切渐进的改良立宪活动,幻想中国一举而成为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但实际上对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害大利小。民国初年的强人暴政使得革命倡导者孙中山也从崇拜革命转回到清末渐进改良的旧道。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早期从民主改良走向革命的思想历程陈建军(长沙铁道学院社科部长沙410075)关键词毛泽东早期,民主改良,理性救国,改变政体,社会变革,革命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他并非天生的革命者。他从民主改良走向革命的思想历程长达10年之久。这10年...  相似文献   

11.
“诗界革命”新论马卫中,张修龄清代,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一系列摹古与变古、学唐与学宋的理论纠缠和创作实践,进入同、光以后,随着原有生活秩序的打乱,变法维新运动的崛起,一些具有改良革新的政治愿望和文学思想的知识分子,打出了“诗界革命”的旗号,形成了争写“...  相似文献   

12.
1986年9月初,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苏州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李新同志在苏州大学讲学时,对“中国革命史”的内容、分期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要确定“中国革命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必须弄清什么叫“革命”?“革命”一词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所说的“革命”,不同于语言学和哲学上一般使用的广义的“革命”,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替代旧的生产方式,即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去替代旧的社会制度;第二,必须通过暴力而不是  相似文献   

13.
现有的许多中共党史教材都将毛泽东领导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评价为“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结合起来的典范.”这也是传统的看法.今天看来,这个看法有无偏颇之处?是否需要再认识?笔者认为,需要再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将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写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看成是中国革命(指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同)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相似文献   

14.
分析导演姜文“后革命”电影《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的英雄叙事模式。虽皆讲述“英雄”,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相关,但两部电影的主旨并不在“主义”和“革命必胜”的宣传,而是在革命的“宏大叙事”框架之下的“非正典叙事”。《鬼子来了》着力于“后革命”的民族文化反思,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的日本耻感文化对中国封闭的农民意识的威胁;而《让子弹飞》激动的却是一种男性的英雄原欲,其影视剧改编则是消费主义背景下的“乌托邦游戏”。  相似文献   

15.
曾见《光明日报》载文说:毛泽东,字润之,这“两个名字”“象征着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的一面”。这一说法可推敲。一,此名字并非毛泽东自取,而他的父辈“请一位有学问的人”取的名。他大概不会想到要给新生儿的名字赋予“革命浪漫主义”吧?二,“泽东”,是据《韶山毛氏族谱》“字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伦理学为指导,在中国革命的具体条件下,对无产阶级道德宗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崭新命题,这是毛泽东伦理思想最富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最宝贵的贡献。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它如同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这一思想体系之中,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为人民服务”则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同时是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同志说:“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①“五四”新文化运动有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不断革命”的理论是托洛茨基于1905年在《开端报》上发表的《社会民主党和革命》一文中明确提出的。他说:“无产阶级的胜利意味着革命的不间断性。无产阶级实现民主的基本任务,直接为巩固政治而斗争的逻辑,也在一定时间向我们提出纯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存在着革命的不间断性,”“不断革命成为无产阶级的阶级自我保全的规律”。他不断发展这个理论。1923年他在《新方针》中总结和评价这一理论时:“至于谈到‘不断革命’论,我认为没有任何理由放弃我在1904、1905、1906年以及后来对…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J·利夫顿是国际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和政治心理学家,他的著作《革命的永生》开拓了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历史资料表明,在毛泽东的深层观念中,“革命”不只是一种激烈的行动,而且具有意识形态、甚至形而上学的信仰意涵。诠释这种特殊的信仰内涵,对于理解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轨迹,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二十世纪初年的“利用外资”观念高贵德,王永红“利用外资”是二十世纪初年中国先进人士主张发展实业、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共识。当前史学界多侧重于对个别人物“利用外资”观念的研究,或局限于改良、革命,爱国、卖国等方面的争论,而很少对这一观念进行整体性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