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从几点疑问说起“文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相当流行的说法,颇令人迷惑不解。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课题,正如哲学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样。历来的哲学家、美学家、文艺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求和论述。有的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有的从文艺发生学的角度,有的从文艺社会功能的角度,有的从美学的角度,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学说,诸如“摹仿”说、“影子”说、“表现”说、“神话”说、“宗教”说、“情欲”说、“游戏”说、“劳动”说、  相似文献   

2.
解决当代人类的"本体论危机"已成为一场整个人类的自我思想重审运动.而文艺本体论(Ontology)研究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出现,决非偶然.可以说,20世纪后期的人类文艺和美学遭遇到种种困境,使得哲思隐遁,写作成为操作,语言成为游戏,艺术成为宣泄,意义成为虚无,审美成为审丑,艺术与人生超越都成了问题.这些本体论层面的问题,促使当代文艺学美学体系创新的学者群体进入深层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有关文艺社会学的两派对立意见,认为文艺社会学是研究文艺这种社会性的审美实践的学科,它在学科性质上应划归于美学,是介于一般美学与应用美学之间的基础美学;在方法论上应以美学—历史双向研究方法为主,以社会学方法为辅,并引进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构成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在理论构架上应展开为文艺行为社会学、文艺价值社会学、文艺史社会学、文艺形态社会学四个系统;在范畴体系上应借助“中介”这一基本范畴凝聚所有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电视文艺的特征分析 ,论证了电视文艺的重要特性 ,其中把娱乐因素注入电视文艺的概念之中 ,对中国当代电视与国际电视的视角的统一 ,以及对电视文艺实践的指导 ,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形成当代中国文艺“异体合成”美学风格的背景和基础.多元的经济发展格局必然带来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也为多元的文学艺术现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使主旋律由中心而边缘化.精英、严肃文艺与大众、通俗文艺处于激烈的抗争、对峙之中.当代文学艺术的国际交往与交流也是在一种不平等的对话语境中形成的,因此,中国文艺寻求独立禀赋的美学风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苏区文艺是20世纪中国红色文艺发展的一次高峰。它是异域“红色”体验在苏区具体语境中的“延展”。异域“红色体验”不仅弥补了苏区文艺建设理论与经验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艺实践与现实脱节的危险。深入剖析异域“红色体验”对苏区文艺建设的影响对于审视马列主义与苏区文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都市文化与通俗文艺曾有历史因缘。在当代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化导致个性与自由的受压抑和个体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有时表现为“梦”。通俗文艺就是给都市人制造的一个梦。它具有商业性、消遣娱乐的一次性、流行转换性和非个性化、非作者化倾向。在中国它还渗透着浓厚的道德训谕因素。要认识到通俗文艺在文化整体格局中的价值和意义,要重视对通俗文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当代学界正处于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过渡时期。“照着讲”执着于古代文化遗产的整理和注释,要求忠实于古人;“接着讲”则致力于古代文化遗产的开掘和生发,要求创造性转化。朱恩彬先生等编撰的《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正是以“照...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前文艺审美理想的迷失从根子上说是有些中国作家背叛社会的结果,从美学上说,不但是席勒当年所批判的恶劣倾向的沉渣泛起,而且消解了人对自己的尊严的捍卫和对自由的追求.中国当代文艺审美理想的重建就是要求中国作家进行精神寻根,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文艺.  相似文献   

10.
今天是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向作家文艺家发表讲话,过去将近七十年了。在那个曾经被作为中国文艺的“圣经”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等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有效地规范、影响了此后当代中国文艺的方向、面貌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李欧梵曾以“社会写实主义”或“批判的写实主义”来归纳现代中国电影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着中国电影史的另一条动脉:“通俗文化演义”。社会言情电影是通俗文化演义传统中的主脉,它不时占据着中国影坛的主流。谢晋将文艺遗产融入电影,遵循“改良现实主义”的社会言情电影创作传统,这恰与“批判的写实主义”形成对照。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谢晋电影扮演着“公民启蒙”的桥梁角色。80年代至今,中国影坛能够出现《芙蓉镇》、《霸王别姬》、《活着》、《色|戒》、《一九四二》等比较成熟的佳作,既表明了“情感体验”与“改良现实主义”的生命力,也显示着“文艺遗产”与“公民启蒙”的当代活力。  相似文献   

12.
[提要]无论是探讨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的理论建设,重估波格丹诺夫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还是重审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发展史,都有必要厘清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联系。通过细读文本,还原历史现场,可知,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在1921年到1934年之间,深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理论概念的命名,另一方面体现在批评话语的选择。不过,作家对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解和实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转述与初识、征用与实践、清除与残留;这一理论满足了作家对无产阶级文艺的最初想象,逐渐成为了无产阶级文艺建设的理论资源,随着1930年以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相关文章在中国的译介,作家从哲学、美学、方法论、批评实践、政治倾向上系统反思无产阶级文化派。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评价影响了中国的认识和实践。无产阶级文化派-波格丹诺夫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但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以“我”为主,选择适合中国现实的资源,加以改造,进行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一)文艺社会学是不是一门独立学科? 一种意见认为,文艺社会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李泽厚把文艺社会学同文艺学作了比较,他说,文艺学在某一个方面或某种程度上涉及美学范围,具有不自觉的美学性质,而文艺社会学是自觉的美学的一部分,它是围绕或通过审美经验这个中心来展开自己的研究,把文艺作品、文艺史和文艺批评作为审美对象的存在、历史和鉴赏来对待的。他把文艺社会学纳入了美学的范畴。(《美学的对象与范围》,《美学》1981年第3期)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如文艺学、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一  相似文献   

14.
文艺与公认的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内涵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它从本质上说并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它又具有与意识形态相似的某些特征,如主要为人们提供理想化的社会图景、价值观念、标准及行为规范,总是打着时代和阶级的印记等,并且在传播和接受方面又具有一般意识形态所没有的特殊优势,所以常常被意识形态化,甚至成为一种“准意识形态”。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艺的意识形态化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不可一概否定。而马、恩为什么并没有十分坚持和强调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则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面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早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初,就有人认为在文艺“失却轰动效应以后”将出现进一步的分化。其后,又有人指出这一“转型期”的文艺分化趋势当为向着“消费性需求”转移。①在此,姑且不论这些说法的偏颇之处,但是它们至少已经证实当代文艺...  相似文献   

16.
民间文艺、通俗文艺和大众文艺是历史上曾经依次出现过的审美文化形态,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那个时代的独特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它们在本质内涵、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传播途径及作品功能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间文艺是来自下层集体创作的口传文艺;而大众文艺则是大众志趣与文化工业共谋的结果.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建设正在展开的我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往我们文艺理论在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失误 ,不在于重视了这种关系 ,而在于歪曲了这种关系。新时期以来 ,“为文艺正名” ,逐渐纠正了以往的失误 ,不再提“文艺必须从属于无产阶级政治”、“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 ,而代之以“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为文艺正名”并不是否认文艺与政治必然存在的关系 ,而是要纠正以往那种把文艺看作政治婢女的不恰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形象最值得考察:它标示着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已基本完成了“中国化”与“自觉化”.无产阶级文艺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20年代后期,但却不是一次性定型完成的,其中的曲折性意味深长.30年代盛极一时的左翼文艺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文艺在中国第一次声势浩大的震动,其意义与影响自不待言;但是其艺术产品不尽人意之处颇多,尤其是与中国社会那  相似文献   

19.
先进文艺再生产是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社会权力关系在公共文艺政策上的理论表达;是一种将文学性纳入社会总体文明取向中所构成的文艺意识形态话语.它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原理和美学-历史的文艺批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文艺政策实践而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20.
文艺消费不单纯是一个文艺学问题,客观上要求综合运用文艺学、美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国内外当代的文化社会学、大众文化研究等盛行的整体性的研究范式和哲学、科学发展史上的“整体论”的方法论成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论武器。今日的文艺消费研究应转换思路,以整体论的方法包容和超越近代以来的分析方法,以整体有机论取代机械还原论,以揭橥文艺消费问题的玄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