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从康德自我学说出发,阐述了费希特自我学说中绝对自我“三位一体”思想的形成和演化。费希特通过绝对自我的确立和本原行动的辩证法,把绝对自我本身的发展以纯粹自我──理论自我──实践自我诸形态展现出来。他把康德自我学说的真、善、美的横向联系改变为纵向联系与发展。从而它使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达到了统一,进而把康德的能动的主体性理论推进到辩证发展的方向。费希特这一理论成果影响了后来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主题.他的德性论以知识论为基础,以道德主体之确立为核心,开始于自我的理性反思,而展开于自我之道德实现.无论知识还是实践,都贯穿着理性的逻辑.正是这种强调知识论、伦理学与存在论相统一,洋溢着理性精神和乐观主义的哲学,超越了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深刻改变了希腊哲学的思维轨迹,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费希持与康德的必然联系出发,论述了费希特辩证法思想的产生与演化。费希特的辩证法思想直接起源于康德的认识论。自我反思的本质是它产生的基础。费希特没有停于康德,从认识论推进到本体论,人类社会的必然矛盾是社会辩证法产生的根由。由于绝对自我本原行动的辩证运动与发展,演进与展现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诸领域的辩证法。费希特的辩证法不同于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起源于康健的本体论,并由本体论而进认识论。费希特的辩证法是“人”的自我作为纯粹理性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体系,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上帝”的自我作为绝对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体系。二者虽有不少共同之处,但它们却是两类不同系统的辩证法理论。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是按一种历史描述的方式把认识与人类兴趣的关系当作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问题来处理的。在本文看来,哈贝马斯的理论立场以黑格尔的元批判为基础,却综合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费希特的自我行动理论。通过这种综合的立场,哈贝马斯重释了康德旨在统一理性兴趣的纯粹理性批判。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区分了认识导出的兴趣与自我反思的兴趣,并把这两种兴趣视为统一理性兴趣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在康德思想体系中仅仅与个体性的道德直觉连在一起的反思的概念,就真正成为一种以确定自身的最高原理为目的的交往理性的反思概念。  相似文献   

5.
近代哲学区别于古希腊哲学的关键之点在于对知识的探求由外在确定性向内在确定性的转向。笛卡尔以“我思”的无可怀疑性和自明性叩响了近代哲学之门。西方哲学自此开始了以主体的内在确定性建构知识的理路,洛克、休谟、康德、费希特都是徜徉在这条自我知识之路上的,他们分别建构了自己的知识形而上学观,黑格尔则站在更高的基点上,以逻辑与历史相同一的气魄终结了近代的知识论。  相似文献   

6.
费希特晚期的知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希特的知识学经历过巨大的演变。《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代表着他早期的知识学。这是一种经过修订的先验哲学 ;它的出发点不再是笛卡尔式的自我 ,而是柏拉图式的理念 ,并且它的内部结构不仅是由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构成的 ,而且也是由真理论和现象论构成的。在《知识学 (184 0年 )》的基础上 ,费希特建立了他的晚期哲学体系 ,因此 ,黑格尔忽视这样一个思辨体系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作为主题,从知识学的理论基础方面阐发费希特作为自由体系的真理观。费希特是通过主客体关系,特别是通过绝对主体来探索真理的。他把真理看作一个系统,是理智直观把认识自我和本体自我联系起来,从而克服了康德真理观中的二元论。通过本原行动展现出绝对自我“正、反、合”的辩证运动。绝对自我的运动作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圆圈运动,使之真理成为系统。这种思想对黑格尔真理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影响的。费希特和康德一样,认为在认识领域认识到的真理只是相对真理,绝对自我的发展,使绝对真理在实践领域导致“至善”。由此,他继承康德的思想把真理的追求和实现,由认识领域推到道德领域,特别是到价值领域中来。这种思想对当代真理观的研究是颇具意义和影响的  相似文献   

8.
费希特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张荣(河北师范大学政教系)李喜英(河北医科大学社科部)费希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首次将实践概念提升到哲学世界观高度,将自我行动作为知识学体系的构造原则,系统论述了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从而确立实践在认识理论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9.
费希特是从研究康德哲学开始步入哲学殿堂、从认同康德哲学逐步转向改造康德哲学的,并将康德带有二元论性质的先验哲学发展成为以自由为最高原则的客观唯心主义知识学体系。费希特的哲学带有独特的行动特色,从以自由为最高原则的知识学出发,构建了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体系。行动特色不仅体现在他的知识学思想中,更在他的伦理学中有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拘泥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教条化理解,许多哲学史家常常倾向于切断德国浪漫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将其视为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甚至不承认德国浪漫主义的哲学价值。然而,像诺瓦利斯这样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和其他大多数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样共享了康德批判哲学的问题意识。康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启蒙理性的捍卫者,又是启蒙理性深刻的批判者,他试图通过对理性自身的批判限制知识的范围,防止无节制的理性反思对一切无条件者和不朽价值的虚无化;同时又从理性的实践应用出发,证明了一个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的道德世界的现实性。康德对自然的理性化和祛魅过程的限制及其对自然的合道德性的证成,构成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先声。而早期浪漫主义者正是受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启发,进一步证明了存在之于意识的优先性,并用诗意原则取代了康德的实践原则,揭示了无条件者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康德与费希特关于康德哲学之精神的争论,既根源于双方对“自我意识”概念的不同理解,更源于双方对“形而上学”和“科学”概念的不同理解,正是这种分歧构成康德哲学与费希特哲学以及康德之后的德国观念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近代哲学史上,“自我”论不仅仅是一个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与实践哲学和伦理学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一般认为,近代关于人与自身的关系起源可追溯到霍布斯,后经笛卡尔、贝克莱、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把“自我”问题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到胡塞尔现象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至今仍然是哲人们热烈讨论的一个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近代哲学区别于古希腊哲学的关键之点在于对知识的探求由外在确定性向内在确定性的转向.笛卡尔以"我思"的无可怀疑性和自明性叩响了近代哲学之门.西方哲学自此开始了以主体的内在确定性建构知识的理路,洛克、休谟、康德、费希特都是徜徉在这条基于自我的知识确定之路上的,他们分别建构了自己的知识形而上学观,黑格尔则站在更高的基点上,以逻辑与历史相同一的气魄终结了近代的知识论.  相似文献   

14.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认为美属于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于有趣,有趣的不确定性引发反思.而原初的优美被看成先于反思,回溯优美的道路却是通过无限反思——即在对立两极之间的无限往复运动——实现的.浪漫主义把艺术家、作品和鉴赏者重新融合在一个创造性的互动关系中,将审美的权力关系改造成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共和制.为了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浪漫主义美学的动态结构,本文分析了康德和早期费希特的“自我”与“反思”概念,以及施雷格尔和诺瓦利斯各自提出的不同观点,试图说明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哲学、美学和政治学是如何如同圆圈(Zirkel)般地围绕“自我”和“反思”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唯意志论是一种主张意志高于理性并且是宇宙本体或本质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早在欧洲中世纪,邓斯·斯各脱已开唯意志论的先河。在近代哲学家中,康德有明显的唯意志论倾向,认为实践理性(本质上就是意志)优于纯粹理性,以为前者能使人们探索到宇宙本体的真相。继康德之后,费希特也曾强调“自我”,认为“自我”是  相似文献   

16.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的发展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康德的二元论批判哲学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思辩统一哲学 ;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 ,呈现五种形式 :康德的主体是“纯统觉” ,它是产生我思的“自我意识” ,它是先验的 ,但却是一切经验意识的前提和条件 ,这个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不可分 ;费希特力图证明康德的“先验自我”是独立的精神实体 ;谢林使“自我意识”变为主客体同一的绝对精神实体 ,即绝对精神 ;黑格尔使这个绝对精神具有了内在的矛盾性和过程性 ;费尔巴哈把自我意识理解为感性的、具有类本质的普遍性的人  相似文献   

17.
学界通常认为,费希特和谢林(在前者的影响下)都是在其哲学的起步阶段就建立了一种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本文试图表明,费希特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从“经验意识的事实”出发,并没有真正建立绝对自我;反之,谢林的原创性体现在,他从一开始就依据概念分析而确立了自我的绝对者地位,从而真正第一次建立起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作者对牟宗三的康德研究进行清理并指出其误读的系列文章之四,主要围绕三个问题,一个是牟宗三对康德“自我意识”或“心”的概念的误读,指出牟宗三出于中国哲学无视个人反思能力和独立人格的立场,否认康德经验自我意识的实在性,抽掉了康德先验自我的主体能动作用而归结为仅仅是价值实体;其二是牟宗三所设计的良知的“自我坎陷”并不具有康德和黑格尔的自我限制和自我否定的意义,而只是在既定前提之下的权宜之计,无法开出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且与中国古代儒家中开出法家的“儒表法里”划不清界限;其三是牟宗三把康德的自由和自律理解为实体性的东西,并试图用中国哲学的自然天理和道德情感来取代其地位,完全撇开了康德的先验主义和批判理性的基本立场,漏掉了西方理性精神的自我超越的自由意志这一精髓。误读的根本症结在于固守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非理性和独断立场,而对异质文化缺乏同情的理解,值得中国学者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罗尔斯的“社会契约论”策略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理论”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康德把理性存在者的意志自律为基点,构设了目的王国的存在,实现了人格是目的的理想;同样,罗尔斯从自由平等的个人出发,构设了原初状态,达成了共识性的正义原则。不了解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很难理解罗尔斯的社会契约论策略。文章旨在对二者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对比,其理论无论是个人提升自我品格,还是在文化多元的社会达成价值共识,都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也是有方法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梁志学、李理翩译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的名著啪理学体系),于1995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费希特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知识学原理为基础,从自我演绎出伦理原则及其适用性,详细地研讨了伦理原则的应用,规定了人们的道德职责,并提出了人是实现理性目的的手段的命题,为谢林和黑格尔建立他们各白的实践哲学做了准备。《伦理学体系》首次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