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全国回族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1995年末固原行署六县回族人口为 85万余 ,占当地总人口的 47 2 % ,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一区域回族内聚力强。封闭程度高 ,外张力差 ,保持着非常突出的民族宗教文化特色。但由于其经济落后 ,社会贫困而不被人们重视。笔者尝试从各种零散材料中勾勒这一地区民国年间的社会状况 ,希望能引起研究者对西海固回族社会的关注。一西海固地区自元明以来即是回族聚居的重要区域之一 ,清中叶有“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的记载。但这一区域独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则是晚清形成的。同治年间西北回…  相似文献   

2.
陕西回族呈现来源早而且多元化的特点。唐代时期,来自西亚、中亚的穆斯林客商落居长安(西安),使西安成为陕西回族形成的源头地;元代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西亚与中亚的各族穆斯林因不同原因在陕西不断汇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回族人口与分布形成相当规模,成为陕西回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3.
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都是中国内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四个民族的人口分布和居住格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回族是仅次于汉族的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的传统聚居地以西北为主,但回族人口在各地的流动性较强.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分别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居住相对集中.对这四个民族的人口指标和历史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和发现中国穆斯林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变迁与时代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其分布格局从唐代回回先民进入中国到清代呈现出不断演变的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除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影响外,中国的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然这一因素有时是间接地在发挥着作用.笔者在气候学研究的启迪之下,循中国气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冷暖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这种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生态对回族活动的影响,从生态气候变迁中探讨了回族的迁移、人口分布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以期对回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回族社会尤其是西北地区回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云南回族源流的变迁及其分布格局的定型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 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 这一艰辛历程体现出回族人民顽强竞争、开拓创业的内聚精神; 作为民族共同体而言, 云南回族同全国回族一样, 它的形成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和藉以归附的社会文化结构, 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结合造就了回族文化这一崭新的肌体, 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具有区内流动率高于跨区流动、跨区流动性别比高于区内流动、经济性流动已占据主体地位等特点,形成了少数民族人口向非传统聚居区、汉族人口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双向流动"格局.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原因的分析发现,区内经济和资源压力大是基本原因,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区域落差大是直接原因,国家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是诱导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对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明清回族进士与回族人口的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较为显著。除个别地区外,回族进士的空间分布状态大体可以反映回族人口的空间分布状态。回族进士与回族人口在空间集中度和平滑度上的差异,主要是分省取士的学额分配制度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过程.从我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演变历程来看,"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既是我国各民族长期以来自然分布状态的历史延续,也是2000多年来民族迁徙和人口流动的历史结果,更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互动和民族融合的自然产物.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回族是一个有族内通婚教义习俗和"大分散,小集中"居住格局的民族.通过对山东三个回族村庄的调查,试图找出当地回族娶嫁距离的分布状况和当前农村回族青年娶嫁流动状态,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同一基础上起步的芜湖和无锡 ,近代城市人口增长很快。归于以对外贸易为特征的商业发展模式 ,芜湖人口集中于商业、服务业 ,人口城市化出现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特征 ;无锡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形成人口主要分布于工业和手工业格局 ,人口城市化呈现较多的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1.
宁夏西海固的回族民间刺绣习俗源远流长,工艺独特,种类多样。近年来,回族刺绣在向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传统工艺面临萎缩甚至失传的危机。为保护和传承此项工艺,发挥回族民间刺绣非遗传承人“传帮带”作用,培育刺绣新人;将回族刺绣工艺引入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进行教育传承;回族刺绣民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等举措应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12.
明末崇祯年间王岱舆所著《正教真诠》卷首所附《群书集考》的资料系袭自《清真教考》;清康熙年间成书的马注《清真指南》一书抄录了作为《清真教考》序跋的詹应鹏《群书汇辑释疑跋》与张忻《清真教考序》的部分文字;清雍正年间成书的刘智所纂《天方至圣实录》卷十九、二十部分不仅在资料方面有明显承袭《清真教考》之处,其资料编纂的举动本身也受到《清真教考》的影响。明末清初中国回回民族文化继承中一个虽然不甚重要却未受到应有重视的侧面,即在伊斯兰教教外产生的有关伊斯兰教的汉文文献在回族宗教学者中的传承是有其影响和积极意义的,为当时中国回族的文化创新提供资源,这一继承的过程是民族文化自觉与创造的反映,符合一个民族形成之初的上升时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清朝前期河湟回藏贸易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官方专营的“茶马互市”衰落之后,由河湟回族为主导的民间群众性回藏贸易迅速崛起,遂成为藏区与中原各族间经济往来的主流。这种有着特殊内容的经济互动关系,促进了新兴回藏商业城镇的崛起及回族商业社区的形成和巩固;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加强藏区与内地的经济交流、促进藏区经济繁荣、消除某些政治上的离心力,则是其它事业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14.
“回易”,在北宋时期,演变成为北宋军队从事赢利性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虽弥补了军费不足的窘境,使得军费的不足的压力可以得到稍稍缓解,但是回易是军队这种特殊身份的群体的行为,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军队回易阻碍和破坏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秩序。因此,从北宋时期军队从事回易活动对商品经济的影响为出发点,阐述北宋政府对军队从事回易活动的限制与管理。在对军队回易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保证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秩序。  相似文献   

15.
宁夏的吊庄移民规划使一部分居住在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黄灌区。移民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来到迁入地吊庄后,试图被迁入地接受或者要成为迁入地的真正一员,必然经历不同生活习俗、生产活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调适,才能最终与迁入地的文化真正融合。移民群众生活习俗的调适是他们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应对自然与社会环境变迁的一种策略;也是他们适应文化变迁时,在物质、精神乃至制度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清代前期陕西回族农业经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陕西回族广泛分布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尤以关中之同州府、西安府和凤翔府为甚。元明以来农业就是整个回族的支柱产业,延至清代,回族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陕西回族不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而且农业经济活动的分布地区、耕作技术、农产品种类和数量等方面也都有显著发展。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畜牧业、牲畜贩运业、屠宰业、清真饮食业等一直是陕西回族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7.
"回易",在北宋时期,演变成为北宋军队从事赢利性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虽弥补了军费不足的窘境,使得军费的不足的压力可以得到稍稍缓解,但是回易是军队这种特殊身份的群体的行为,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军队回易阻碍和破坏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秩序.因此,从北宋时期军队从事回易活动对商品经济的影响为出发点,阐述北宋政府对军队从事回易活动的限制与管理.在对军队回易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保证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秩序.  相似文献   

18.
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集体行动再生产的基础并非利益或理性,而是基于伊斯兰教的集体意识。文章从两个案例出发分析了伊斯兰教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集体行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指出伊斯兰教伦理中的集体意识在宁夏西海固回族乡村民主化进程有着双重效应,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并对如何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利用地方性知识减少集体行动事件的发生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东北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清朝建立以来,东北地区纳入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中,中国内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被引入,城市功能从单一化向功能多样化转变.东北地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人口聚集紧密相联,同时各级城市一旦形成后,对国家的安全和统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又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与云南回族社团出现的适应华夏文化的潮流相平行,清季的回回宗教知识界中出现了以理性态度来理解儒家思想的学术探讨。在比较伊斯兰教和儒学的汉文著述活动中,回回学者在捍卫伊斯兰教教义的同时,也分析了两大宗教思想文化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吸纳和排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