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异质性明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探究雾霾污染的区域差异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Tapio模型,研究了中国2015—2020年雾霾浓度的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研究发现,各大经济区PM2.5浓度均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季节性变化呈现出“冬高夏低”的特点;PM2.5浓度总体区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扩大趋势明显,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缩小趋势明显,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间差距扩大趋势明显;大多数地区雾霾浓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都表现为强脱钩状态,但脱钩状态不具有持续性,脱钩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从数字普惠金融内涵、概念出发阐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逻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深入剖析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区域差异。根据非参数KDE、Moran’s I指数与空间Markov链估计的结果发现,2011-2020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整体上经历了由两极分化到整体收敛的演化过程,并存在全局空间下的集聚现象;基于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可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差异呈缩小态势,且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最后采用σ收敛、绝对和条件β收敛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正以更快的速度追赶水平较高的地区,随着时间推移区域差异将缩小。建议政府部门立足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劣势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与ESDA分析方法,选取四川省21个省辖市(州)的经济指标作为测度因子,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显现缩小态势的时间演变特征;各市(州)的全局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差异与集聚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LISA分析显示成都平原经济圈基本形成四川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川东北地区则显示出极化现象,在增长极的扩散作用下这种极化态势将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正确认识海洋经济区域差异和潜在产出水平,有利于推动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海洋经济向高质量转型。本文以三大海洋经济圈为基本空间单元,以海洋三次产业为基本结构单元,采用劳动力加权变异系数法的空间分解和结构分解,测度2006—2019年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程度,进一步分解区域差异变化的结构效应、集中效应和综合效应;采用Hamilton回归方法估计沿海11省市的海洋潜在产出,进一步对比分析各省市海洋经济潜力实现和变动情况。研究发现,2006—2019年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区域差异呈下降态势;其以区域内差异为主;区域内差异的波动大于区域间差异;区域总差异贡献度排名从大到小依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区域总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差异的变化均主要来源于集中效应;沿海11省市海洋产出缺口比例曲线可分为类“n”型、类“u”型和类“一”型;2012年以后海洋产出缺口比例的变动幅度相较之前明显减小。研究得到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海洋领域区域一体化和增强海洋经济发展韧性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依据我国30个省(区、市)2015—2020年乡村物流相关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整体及各区域乡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四大板块间的整体性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但各板块内的差异逐渐扩大并成为发展差距变动的主导因素。(2)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态势,地理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3)城镇化水平的正向影响最强,市场开放度主要对中、西部产生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够明显,他们与政府支持度和信息化程度一起影响着我国乡村物流的时空格局形成与演变。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深入考察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变动趋势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从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三个维度构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优劣解距离”法对全球整体以及122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使用“五级分类—非劣解交集法”、核密度法、达格姆基尼系数法等方法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不同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表现出一定的阶梯化特征;全球数字经济大致呈现南北差异的分布特征,且区域间差异是构成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此外,全球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仍需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内涵和形成要素的分析,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采用Moran指数针对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市、区)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3)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间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沿海地区与西北地区发展两极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成渝经济区14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在Eviews、OpenGeoDa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从数值分布与空间变化特征角度研究成渝经济区2000—2015年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区内空间集聚程度呈整体下降趋势,局部空间相互关系明显,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稳中有变。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因素对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影响明显。为缩小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区均衡发展,应在优化空间格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采取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收费公路行业内部债务治理与外部减税降费均要求收费公路运营降本增效。为了探析收费公路运营效率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使用SBM模型测度了2014—2020年29个省份收费公路运营效率,进而采用泰尔指数和Moran's I指数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认为:收费公路运营存在着效率较低且在时间维度上没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收费公路运营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差异,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平均达到81.578%; 收费公路运营效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特征,运营效率较高的省份对相邻省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各省针对相邻省份或最近省份的运营效率现状,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探索产业升级或者物流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相邻省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对本省收费公路运营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建立起收费公路跨区域合作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山东省2003—2018年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热点分析和时空模式挖掘等方法研究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时空格局及发展演变规律,并采用空间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溢出效应.主要结论:(1)山东各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在全省同行业和本市全行业中的地位及专业化水平发展档次保持不变的概率最高;(2)发展水平为中或低的城市,其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后发优势,区域差异呈减小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2个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呈强者愈强趋势;(3)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地区,其他区域历年来冷热点均不显著;(4)山东省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负向溢出效应显著,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负向溢出效应不显著,批发和零售业具有较弱的正向溢出效应,其他行业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较弱,对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区域不同层次的地域系统之间信息化总体水平的非均等化和异化的现象。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与城乡之间。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形成主要受信息设施建设的协同需求、信息产业布局的空间集聚、信息技术扩散的等级效应、信息资源共享的有限性以及信息主体素质不均等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扩展的 C -D 生产函数为基础,将空间自相关变量引入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与空间滞后计量模型(SLM)揭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了广东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差异化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不同发展层次的区域具有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发展特征,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需要有不同的政策目标与政策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2006-2015年星级酒店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区位熵、市场集中度指数和市场结构变动指数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我国31个省市区星级酒店市场结构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四星、五星等高星级酒店的区位熵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分布格局,而一星、二星等低星级酒店的区位熵分布则与此完全相反.2.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酒店集中程度均较高,且区域分异特征并不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二星及三星酒店.3.整体上,近十年来我国星级酒店市场结构的变化较为不明显,但其变化的地域特征较为明显.4.各星级酒店在全国各省市区所占比重的变动方向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4.
就业扶贫工程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政策注意力的研究有利于了解这一领域的政策分配情况。通过收集并筛选出“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相关政策文件811篇,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发现:创业方面吸引了更多政策注意力,稳定就业引起的政策注意力远远不够;就业政策注意力呈现东高西低的情况,但西部地区政府更注重稳定就业政策;“中央—省—市”三级政府的政策注意力差别不太大且省市两级的差别更小,在具体方面,中央更重视稳定就业和创业,省市更重视就业供给和就业能力,其中就业供给维度的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5.
江苏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但空间发展极不平衡。应构建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测评体系,利用多指标综合评定法、层次分析法、离散度模型客观评价江苏信息化空间差异状况;并基于统筹发展的理念,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探讨缩小江苏信息化空间差距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撒拉族庭院、村落与村落之间以及整个撒拉族社会村落布局的考察,分析了撒拉族村落的空间结构及撒拉族的空间观。  相似文献   

17.
碳排放问题是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按照"自下而上"分析法对2000-2015年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进行定量估算,并采用系统聚类法将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划分为高、中、低三类碳排放区域,具体剖析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碳排放总量、游客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是衡量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指标。2000-2015年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而游客人均碳排放量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则逐年下降,旅游业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2)区域旅游业三大部门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旅游交通是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旅游活动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而旅游住宿碳排放波动性较大。2000-2015年山东省旅游业累积碳排放总量为4 764.05万吨,其中,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三大部门占比分别为66.52%、25.80%、7.68%。(3)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从空间分布上看,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东部沿海 > 鲁中地区 > 鲁西地区,游客人均碳排放量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则是东部沿海 > 鲁西地区 > 鲁中地区;从碳排放指标上看,山东省大多数地市位于中高旅游业碳排放的行列,东部沿海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1-2009年中国30个省分分国别(地区)的出口贸易数据,采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国及地区在我国的出口贸易空间格局,发现各国(地区)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进一步,本文构建了考虑空间滞后因子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文化差异和运输距离对我国各省分国别(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邻省出口对本省的空间溢出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而邻省与本省在出口伙伴国选择上的“竞争效应”并不明显;文化差异在各国及地区在我国各省的出口贸易中所起的限制性作用表现突出;而陆运距离对各省分国别(地区)出口贸易的负向影响要明显大于海运距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不断扩大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测算了1990-2007年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相对指数,通过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其结果证实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此外,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研究发现,东部投资的集聚效应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从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运用单指标分析和多指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2个方面测度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比较大,不仅表现在四大板块间,而且表现在省际之间和四大板块间差距的拉大;进而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引起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差异形成并拉大的原因主要以外因为主,尤其是国家发展政策的倾斜;最后针对区域空间差异提出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即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从而促使区域发展要素合理流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