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收敛的非线性分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玉鸣 《南都学坛》2004,24(5):103-10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收敛分析可利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及其主要方法R S法的原理及模型 ,对中国 1 978~ 1 998年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收敛的时间序列变量指标进行了多维R S实证分析 ,得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的赫斯特指数H值和分维D值。分析结果显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化满足赫斯特 (Hurst)律 ,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其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规律 ,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没有呈现出收敛 (趋同 )而呈现发散 (趋异 )态势 ,该结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研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与差异来源,对实现中国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整体与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Markov链和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应用Dagum基尼系数以及方差分解模型揭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来源与结构来源。研究表明,我国整体与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增长之势,但八大综合经济区呈现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黄河中游-东北-大西北”梯度递减的不均衡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显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空间效应与“集聚”效应,且存在一定概率的内部流动性;核密度曲线的演变趋势与极化特征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空间差异分解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为主要来源;结构差异分解显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差距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与打造区域数字经济产业新优势,为此建议政府着重打通区域壁垒,在推进数字产业深度融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收集湖北省各市州1994—2004年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分析近10年湖北省区域差异总体水平变化特征和经济差异变化空间特征。同时建立评价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方法,分析湖北省区域经济综合差异状况。得出湖北省中东部与西北、西南经济差异明显的结论。最后探讨区域经济差异与总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区域差异警戒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本文以四川省21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极差、标准差、极值比、变异系数及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2001~2009年四川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情况。结果表明:四川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明显,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入境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差异,但国内旅游的区域差异是造成四川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存在分异。根据倒U型理论,四川目前应实施旅游经济的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培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相对落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全省旅游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区域,其空间差异和空间收敛性问题亟需深入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北省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从时间收敛与空间收敛对比分析着手刻画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趋势,使用时间收敛模型与空间收敛模型并结合静态面板数据与动态面板数据,从时间与空间两视角对西北省区地市级层面经济发展的收敛性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前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呈较强波动性,2008年至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收敛趋势明显;在考虑空间因素分析后,空间收敛趋势与时间收敛趋势基本相同,但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性显著减小,空间收敛测度结果更为明晰。经典收敛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前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性不明显,但在金融危机之后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收敛现象;空间收敛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研究认为,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应打造西北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发展增长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后普及时代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及协调发展,通过实测2014~2022年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对我 国31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综合水平的变化态势及空间差异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全国31省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综合指数均呈线性增长趋势,均有不同程度的递增态势且增长趋势有显著差异;多数省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呈现 短期变动的态势;区域间学前资源配置差异状态虽整体呈现空间收敛态势,但整体呈失衡态势,集聚度相对较高且存在显著差 异。因此,基于“水平-状态”交融互动的二元视角,在优化区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区域各级政府应增加学前教育资源 的供给量,在提升区域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条件的同时,创新学前普惠性发展体制并改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状态。  相似文献   

7.
南充市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呈现较大差异性,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综合比较分析和聚类划分,并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并从产业结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充分发挥第一等级的增长极的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培育第二等级的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形态和谐化发展;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实行第三等级区域重点引导。  相似文献   

8.
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资源及其开发效益关系到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是海洋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构建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运用均方差权重法,探讨2002—2013年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时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区域海洋资源综合效益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区域间增长速度存在差异,各区域的综合效益排名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动。结合局部自相关分析法研究沿海地区2013年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空间积聚特征,将区域划分为H-H型、L-L型、H-L型和L-L型四大类型区,针对不同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海洋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应用熵值法测度了2008—2017年间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地级市(含地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借助空间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同质性与分异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发展速度与原有基础紧密相关;省际交界区域地级市(含地级行政区)整体上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同质性,且在局部区域趋于集聚;同时,影响这些城市发展水平的因素在不同年份有所差异。进而依据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促进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时空差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南五省市区1997—2011年旅游外汇收入为基础,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衡量相关指标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进行时空差异演变分析,结果发现:(1)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总体不均衡,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2)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极化现象显著,区域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分布;(3)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潜力巨大;(4)影响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区位交通通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以成渝经济区44个区县为研究范围,构建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三级指标体系,选取2010-2015年相关指标数据。首先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出各区县在成渝经济区成立前(2010)后(2015)两年的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值,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其次,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成渝经济区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可视化研究。研究表明,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呈缩小趋势,重庆主城区充分发挥了增长极的作用,带动了邻接地区的发展;而成都市作为另一增长极,辐射作用较弱。最后,针对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基本单位,以旅游外汇收入为主要指标,选取2001-2010年数据,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分析探究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先升后降,相对差异缩小态势不明显,总体差异巨大;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旅游资源禀赋与丰度、交通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区域旅游合作可以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系统升级,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后提出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减小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地区14个地州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变异系数等指标时2004-2014年间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使用空间分析方法来探讨农牧民收入总体格局及集聚演变态势.研究表明:2004-2014年新疆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缩小—扩大—缩小”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域分异特征呈现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四周降低、南疆三地州最低的趋势;各地州市农牧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正相关效应不断加强,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另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H-H类型区不断向周围地区增加,L-H类型区在空间上随机分布,不存在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全面提升土地开发效率是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推进国土空间合理有序开发的有效手段.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推进主体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正面临土地开发强度明显高于城市及一般区域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2007—2016年为研究时段,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土地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层面上,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开发强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演变特征,2007—2011年呈现逐年递增,2011—2016年呈现递减态势,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分异特征明显,总体呈现青岛市威海市济南市烟台市淄博市潍坊市日照市东营市;2)在空间层面上,山东半岛城市群相邻地域单元土地开发强度的相关性较低,整体呈现离散式分布,高值与低值的空间集聚度较差,局部空间分异特征相对零散,各种类型地域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9~2019年中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31个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数据,分析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变化特征、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结果表明:从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时间上呈现上升态势,属于文化产业主导型耦合协调,空间上呈现从沿海到内陆规律性递减空间分异特征;从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态势来看,时间上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初步实现良性耦合,空间上呈现"西低东高、北降南升"非均衡发展和空间分异特征;就两大产业空间关联格局而论,呈现显著的全局和局部正向空间集聚特征,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分别属于"H-H"和"L-L"集聚类型,中部地区属于"H-L"和"L-H"集聚类型。基于此,建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找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因地制宜制定促进资源整合、市场共享、人力资源共育的产业耦合发展政策,有效发挥产业耦合发展全局和局部正向空间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效益、经济结构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构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分析2001—2017年新疆整体与地州层面经济发展质量的时序变化,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新疆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新疆经济发展质量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取得较快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但幅度不大,环境保护层面波动性较大。(2)从地州层面来说,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有所提高,但部分地州存在效益水平下降、结构升级缓慢、环境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3)新疆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呈现正的空间集聚效应,即质量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现集聚分布但并不稳定;从经济发展质量冷热点区分布来看,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热点区空间格局有逐渐东移并扩大的趋势。基于此,认为应将经济效益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作为重点,增强经济质量核心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仔细研究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时空计量分析的方法,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差异和经济空间极化的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市域经济存在空间极化的现象,总体表现为东强西弱.(2)山东半岛经济区的扩散已经开始,济南及周边处于过渡期(市内扩散),而其他地区则处于集聚阶段.(3)从山东省市域人均GDP时空变化及比差削距值的变化来看,山东省经济沿着"胶济线"这个集聚轴逐渐东移.并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区位条件、交通优劣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山东省经济空间极化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8.
采用Theil指数分析、基尼系数分析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测度1988-2011年海南区域经济差异,以此为基础分析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序变化及空间格局动态。结果显示,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继而转平稳波动的阶段性变化,但总体上明显扩大;海南区域经济差异以4类区域间差异为主导,其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内陆与沿海间及沿海内部差异型;海南区域经济差异在量上未突破偏小的非相对合理状态。这些表明,目前海南相对发达区域经济增长水平不高,海南整体经济增长水平偏低,经济增长缺少实力强的增长极带动。推动海南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支撑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增长的空间规律,强化实施增长极战略,集中有限的力量重点发展海口、三亚、儋州、文昌、澄迈和琼海,在此基础上培育三个有明显辐射带动作用的增长极或核心区,避免遍地开花式的低效率开发和重复建设。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全局、局部空间关联模式的演变特征以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总体上,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趋势,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从局部看,重庆市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表现在主城和两翼地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第三阶段,多中心、多增长极的空间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严防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态势加剧是切实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1990—2015年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总体呈现"双峰型"波动态势;西部地区ER指数始终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依据ER指数划分的各极化类型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在样本年内变动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呈"倒U型"关系.从全国整体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政府行为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收入两极分化;从分区域视角看,部分因素的影响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间有所不同.为改善城乡收入极化态势,须在把握总体演进阶段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