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族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导下构建民族基础教育管理体系(1949-1980年)、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健全民族基础教育补偿体系(1981-1991年)、以实现“两基”为前提构建民族基础教育法治体系(1992-2001年)、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要方式构建道德教育体系(2002-2014年)、以特色发展为工作重点挖掘民族基础教育文化体系(2015年至今)五个阶段。呈现出从“补偿体系健全”到“文化体系挖掘”,坚持“优惠与特色”为主要特征的“政策—理念”演进逻辑;从“教育规律遵循”到“民族政策贯彻”,坚持“教育政策贯彻与民族政策宣传”并重的“政策—环境”演进逻辑;从“管理体系建构”到“法治体系完善”,坚持“政府主导,民众参与”为特点的“政策—行动”演进逻辑。面对新时代背景与发展机遇,民族基础教育政策要坚持特色发展,引导政策理念向“文化性与人本性”的回归;遵循政策规律,创设“教育规律与民族工作规律”共显的政策环境;坚持良法善治,采取“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政策行动,助推民族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深入探究民族学前教育研究体系对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通过对1993-2023年中国知网(CNKI)民族学前教育研究的文本进行主题编码分析发现:从历时的角度而言,我国民族学前教育研究经历了起步探索时期、特色发展时期以及全面深入时期,呈现出“起步-发展-深入”的系统演进规律;从共时的角度而言,其学术逻辑遵循域外经验引进与本土实践问题研究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空间统筹发展研究的统一、民族地方特色与中华民族文化研究的统一。回望过去,民族学前教育研究存在学科协同研究不深、理论建构缺失以及结论指导性不强等问题。面向未来,民族学前教育研究可为进路是:多学科深化推进研究,构建民族学前教育的理论本体;规范化开展田野调查,聚焦凝练时代议题的经验性成果;凸显时代问题意识,专注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和经验迁移。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论述,在民族的定义、民族工作的主题、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干部的培养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是新世纪中国民族理论的新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之后的又一新发展,对新世纪中国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无自我之私利。 中国共产党始终计利于民族之利、国家 之利、人民之利,矢志不渝地信守和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胸怀中国梦,利计天下利。 取得了中国 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铸就了百年辉煌,书写了千秋伟业。  相似文献   

5.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论述,在民族的定义、民族工作的主题、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干部的培养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是新世纪中国民族理论的新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之后的又一新发展,对新世纪中国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要]为研究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揭示其变迁历程、表现特征、作用机制和驱动因素等方面的演进逻辑,本文借鉴“间断-均衡”理论,构建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民族地区2006-2020年基本公共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细致梳理。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过程经历了逐步覆盖阶段(2006-2010年)、适度调整阶段(2011-2013年)、稳步提升阶段(2014-2017年)和2017年以后的优质发展阶段。政策变迁体现出“间断—均衡”与延续性并存、地方政策耦合协同中央政策、注意力驱动政策选择等逻辑规律,体现出一定的中国特色。在此基础上,对“间断-均衡”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对增强“间断—均衡”理论解释力以及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加以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是对民族教育实践认知和理论阐释的表达系统,即借助于语言符号记载民族教育变迁的历史痕迹,宣示其学术理念。新中国成立70年来,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民族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不断凝练,并推进民族教育结构和质量的同步发展。在各民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背景下,亟待浓缩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引领民族教育更进一步发展,而这项学术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逻辑路线和宏观格局。为揭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教育发展机理,理应深耕民族教育实践,面向各族人民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营建基于问题、方法、范式和视野于一体的民族教育学术话语格局和体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复杂过程,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实现民族复兴使命的传递、规定完成民族复兴使命的实现方式、确立新时代完成民族复兴使命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推动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规定了完成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实现方式,是一个包括锻造领导力量、开辟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与建构有效制度等在内的整体系统;在新时代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使命的新表达,为完成民族复兴使命提供了价值引领、思维导向与实践路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提要]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图景,党的初心与使命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鲜明的历史特色、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追随党的初心与使命政治话语的演进逻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内容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从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理论逻辑出发,需从理论基石、文化根植和时代彰显剖析理论本身的传承和演进过程,从历史逻辑出发,必须要以历史的轴线为线索,将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置于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境遇中对标党的初心与使命。从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实践逻辑出发,需要顺应时代,在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去把握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0.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民族教育理论体系,应着重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关系的研究。在民族教育中教学与研究最具特色的便是双语性,用双重语言制改进教育,发展教育,是关系到实现四化、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唐建兵 《南都学坛》2011,31(6):110-112
民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着力推进民族发展也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民族国情,以历史态度审视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用唯物主义探究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用辩证思维分析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各民族特点的民族发展路子,找到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性贡献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智慧和实践经验,在逻辑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为民族工作的新时代推进注入了鲜活的理论、实践和战略资源。在形成发展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创造性转化,不断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一条主线”“五大认同”和“四个与共”;在实践上,强调党的领导在开创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新道路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战略上,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凝聚各民族共识,以现代化的视野强调各民族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以各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视角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复杂过程,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实现民族复兴使命的传递、规定完成民族复兴使命的实现方式、确立新时代完成民族复兴使命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推动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规定了完成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实现方式,是一个包括锻造领导力量、开辟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与建构有效制度等在内的整体系统;在新时代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使命的新表达,为完成民族复兴使命提供了价值引领、思维导向与实践路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影响中国的兴衰成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我们党强调只有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我国各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互相团结共同进步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促进了各民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高度,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脱贫的高度,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从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结合的高度,谋划和发展民族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创新观点。当前,民族教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其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通达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上,革命者在“革命之中”守护党的初心,“革命伦理”因“革命”而成为伦理之家,形成初心不断凝聚的伦理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伦理具有整体性与具体性、生成性与超越性、内省性与持存性的伦理特征,具有本原伦理的先行筹划、实践伦理的自我造就、示范伦理的带动引领功能。营造中国共产党革命伦理,能够为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提供现实支撑,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伦理建设提供前提基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革命提供伦理认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秩序提供关键工程,为创造性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提供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直接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论品格,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时熔铸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为民奋斗历程。作为激励党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初心具有诸多鲜明的思想特质,主要包括民族性、世界性、科学性、实践性等。党的初心占据着道义和真理的制高点,具有超越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道义比较优势以及超越民粹主义思潮的理论比较优势,对于从治理主体这个维度理解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是面向我国以外特定区域或者国家的中文教育开展的系统研究,具有全面性、深入性、聚焦性、时效性、对策性的基本特点。它的研究价值在于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其研究内容应突出问题导向,服务国家战略;注重体系构建,体现动态发展;强调外部影响,关注内部作用;兼顾历时演进,着重共时现状。其研究方法应立足全球视野,坚持系统发展观,主张“从问题到理论”,追求理论升华,重视一手文献,善用田野调查,提倡大数据挖掘,开展多维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制定了民族政策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 ,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逐步摸清了中国的民族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一般规律,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