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科学调整旅游产品供给结构,实现有效供给,是行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河南省旅游产品存在文化旅游活化度和体验度不足、小镇旅游产品千篇一律、乡村旅游缺乏主题性、旅游商品缺乏特色性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等同化、缩小化、扩大化、逻辑偷换和概念化五大误区有直接关系。建议从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升级乡村旅游产品、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调整河南省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促进河南省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文化消费行为追求创新性,消费者只能依据文化产品的有限信息和个人偏好决定文化消费行为,这就要求消费者了解自己精神消费的个人偏好并对文化产品所提供的意义体验能否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判。个人偏好和对文化产品的预测能力需要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本存量。文化资本存量通过消费者的多次文化消费行为形成,对消费者后续的文化消费行为形成影响。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质上都以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为导向。文化消费体验的融合提升了文旅产业融合的文化资本存量,文化消费过程的融合形成了文旅产业融合的消费行为习惯,文化消费的创新需求为文旅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文化消费效益的提升构成了文旅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文化消费行为的改变为文旅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文化资本,提升了消费者对文化和旅游产业技术与产品融合的需求,促进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组织融合和市场融合。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商品中"文化"的价值随之增长。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在于人们对"文化"价值诉求的增强。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为游客提供"文化产品",即"卖的是文化",因此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同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旅游目的地居民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保护传统文化。文化、旅游、经济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村旅游及其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乡村旅游具有市场规模大、开发投资大与政策影响大等特点。结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乡村旅游的内涵与特征可阐释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将农业观光体验游和农村休闲度假游相融合的新兴旅游开发方式,其本质在于"乡村原真性",主要特征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乡村消费为目的、以乡村文化为内核、以乡村体验为动力。我国乡村旅游开发需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我国乡村旅游按照旅游产品功能、盈利点和区位布局,可归纳为乡村酒店、文化民宿、休闲乡居和农业庄园四类乡村旅游功能开发模式,农户盈利、旅游合作社盈利和股份制盈利三类乡村旅游盈利模式,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和特色小镇依托型三类区位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存在着供给不足与供给无效并存、"被迫性"需求、需求表达不足、供给不均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供给结构、供给制度、供给体制、供给机制等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价值(意义)供给既要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要注重意识形态自律,同时还应让民间信仰正本清源;多元主体供给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良性互动、社会力量的充分激活和农民主体地位的切实维护;应坚持需求导向,完善需求表达机制、文化参与机制和可持续保障机制;供给质量的考评涉及目标导向、基本原则、考评体系、考评机制等内容,供给质量的提升要注重文化消费需求与对文化消费生态分布的把握。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研究应逐步转移到如何提高供给效能和确保供给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供给侧改革成为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供给结构已难以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成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院田的旅游供给现状和现存问题出发,提出应从提高旅游管理能力,提高景区管理满意度;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加强资源整合;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环境质量等出发,推动乡村旅游供给改革,实现乡村旅游的成功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教师、大学生、公务员、企事业人员四个目标群体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产品策略主要研究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提高其质量及树立其品牌等方面的策略;价格策略主要研究定价目标、定价方法与定价技巧等方面的策略;分销策略主要研究使乡村旅游产品顺利到达乡村旅游者手中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的策略;促销策略主要研究如何促进乡村旅游者进行消费以扩大销售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与公众对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日增,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走上发展快车道,多样化体育文化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体育文化消费已成社会热点。然而,长期以来以需求侧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使得体育文化产业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需求引导缺位、业态亟需优化等诸多现实问题。从供给端着手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形成新业态、探索新模式有助于应对新常态下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困境,促进体育文化产业长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屯堡文化是在历史、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各子系统的勾连中所建构的族群性文化。以此作为屯堡乡村旅游开发的基座,势必会内生性地对开发目标、模式、过程提出相应需求。这种关联是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构建"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全面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美丽中国"乡村旅游能盘活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能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以区域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以开发经营主体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以及以旅游产品项目类型为依托的发展模式。"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应创新旅游资源依托,拓展开发经营主体,丰富产品项目主题。  相似文献   

11.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地保障对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困境,分析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以及发展中的用地需求,提出了实现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保障的具体措施,以期对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用地政策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路径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规模化经营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走出低层次竞争的困境,向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目前我国乡村旅游需求与供给的数量性与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途径。本文根据现代产业经济理论,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经营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途径.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加快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提质增效发展。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次对我国的乡村旅游人才进行了总结和定义。山东省作为我国首批发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现阶段凸显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以山东省为例,运用大量相关数据并绘制多样图表,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政策支撑等方面对省内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系统评价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典型问题与发展实际,并在解读相关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旅游需求水平的提高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农村居民旅游需求问题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已有研究仍存在变量选择主观性强、影响因素分析静态化问题,因而运用多变量时间序列方差分量分析(MTV)模型选择出显著影响农村居民旅游需求的因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旅游价格、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数,然后建立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旅游价格、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数在各个时点上对中国农村居民旅游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和旅游价格对旅游需求的正向促进作用逐渐减小,旅游资源对旅游需求的正向推动作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的本质实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历史基础为人的亲土习性与心理结构、人对乡土的心理认同与回归诉求、乡村审美的历史传统与中国人的田园精神;其社会背景则包括现代生产与人性异化、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民族社会身份认同危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时空危机紧张。但是,多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导致了乡村从生产性到消费性的转换、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然而人们对乡村根性价值仍表现出极为珍视的信念,乡村旅游需要在传统回归中逐步实现乡村与人性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所具备耦合条件,解析了耦合的机理,主要体现在发展机遇、资源配置和发展效率的互动作用,并设计了耦合的模型,提出了耦合的实现路径,即在优化经济结构、平衡供需关系、时间空间转换、人员交流互动和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实现耦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及其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供求失衡是指金融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表现为金融供给大于金融需求或金融供给小于金融需求。中国农村金融失衡主要表现为金融供给小于金融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与农村金融供给的单一垄断性的矛盾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性。调节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主要措施是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允许非正式金融在一定的秩序框架内运作,政府转换职能。  相似文献   

18.
加强社区民生建设是我国当前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以4个旅游村落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四象限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乡村旅游社区的民生需求及建设状况。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社区对不同民生事项具有不同程度的需求认知和评价;乡村旅游社区的民生需求因地域环境、开发方式及开发阶段等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并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应以民生需求为引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乡村旅游社区的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基础差、经营规模小、旅游资源分散化等弱质性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以政府和社区为支撑体系,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和供应链一体化,推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希冀利用合作战略来解决乡村旅游企业存在的问题,以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探险旅游因其危险性、专业性和刺激性等特点对旅游活动的风险防范、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提出了较高要求。我国探险旅游在这些方面均存有不足,供需失衡为主要诱因。我国探险旅游的供需失衡表现为市场需求与有效供给的失衡、产品构成与旅游期望的失衡、组织方式与安全需要的失衡。应通过规范市场供给、加强探险旅游产品开发、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引导探险旅游需求、帮助旅游者正确认识自身需求等措施,可使供需失衡问题得到消除或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