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开创一门新蜀学:"都江堰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都江堰无论建设还是管理,方式方法皆与国外不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工程历时两千余年而不废,投入甚少、产出极多,充分证明其作法是成功的.类似都江堰这样的成功典型,全国已越来越少.都江堰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传统学术遗迹,而且尚在发挥经济效益,故有学术研究的唯一性.从抢救的意义上说,建立"都江堰学"既是必要的,也是相当紧迫的.都江堰科学内涵值得当代人深入思考.中华本土科学,常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归纳,往往寄寓于具体的成功事例中.都江堰,就是本土水利科学成功的典范.因此,建立一门"都江堰学",应当是当代人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清代川北地区的水利纷争,以是否跨越县级行政区划为标准,分为两县间的纷争与县内各灌区间的纷争。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确立分水原则与日常堰务管理两部分内容。水利纷争一方面反映了各灌区间的用水矛盾;另一方面,纷争的解决又推动了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分水原则的确立、日常堰务工作的开展是实现水利设施有序灌溉、持续灌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赋役、水利与"专业市镇"的兴起——以安亭、陆家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前期的"改征官布"和吴淞江淤塞,对昆山、嘉定等县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时代城乡关系的既有格局.随着与均田均役互为表里的贡物折纳改革的深化,实物财政向以白银为媒介的贡赋体系转变;而水利的失修使吴淞江两岸的农田越来越不适宜稻作生产,棉花种植反过来又会促进水利的荒废.在这一双向过程中,棉业逐渐占主导地位,所有财力、人力、物力的需求均不得不诉诸市场,贡赋系统与分工、交换形成的市场互动,直接改变了江南农业的种植结构乃至历史进程,导致一些地区涌现出大量主要经营棉织业和蚕桑业的新兴"专业市镇".  相似文献   

4.
“垄林”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但在实质上,它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纯朴的自然生态观。傣族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有水稻田,没有水稻田就没有鱼米,没有人们赖以生存的鱼和米,人类就不能繁衍生息。因此,要保护水源,就必须重视保护包括“垄林”在内的生态环境。傣族的“垄林”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垄林”文化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对于防止水患和旱灾,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来临,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水利经济必须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全面推动其知识化的进程.高校具有人才、知识的优势,具有科技创新的优势,是水利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水利事业.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的结构和时空分布,是大自然演化形成的,非人力所能改变。北方缺水是自然规律使然。“南水北调”的开源,必须实现从资源水利、工程水利到技术水利、经济水利的转变,即必须节流,否则遗患无穷。  相似文献   

7.
近代关中地区的水利事业呈破败之态,水利纠纷频繁发生,这在地方志、碑刻、文人笔记等史料中都有记载。但目前对这一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水利工程、水利建设、水利与经济的关系等传统水利史的研究上,而且侧重于常态下的水利研究,对非常态下的水利研究较少,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探讨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8.
明代宝应地区水利状况复杂,水涝灾害频繁.不仅威胁到河运、漕运,而且对宝应地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变水害为水利,明代国家和地方重视宝应水利事业建设。一方面,完善水官设置、筹措水利资金;另一方面.修筑堤岸闸坝,开筑斯河,治理宝应越河。明代宝应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对于改善当地区水利状况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20世纪80年代,传统水利史研究(防洪、灌溉、航运)勃兴。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利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水利社会史兴起并逐渐成为水利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水利史开始为学界重视并取得一定成绩,水利遗产研究为水利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水环境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回顾水利史研究40年的历程,水利史学科也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学科内涵不清楚等问题。总之,水利史研究成果丰硕,在科学技术史的诸门类中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10.
鄂西水利在全国的地位非常重要,鄂西的水利文化及其水利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鄂西旅游开发的重点应当是鄂西水利旅游,而鄂西水利旅游的开发需要重视水利文化的发掘和展示,鄂西各大水利点的水利形象应当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张謇、黄炎培、许肇南、李仪祉、茅以升、严恺、徐芝纶、刘光文、黄文熙、钱正英等水利教育先贤,既是河海大学的创办者和教育大家,也是中国水利教育历史上的杰出代表。总结水利高等教育先贤的教育思想,将其概括为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水利教育目的论,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水利教育培养目标论,实践精神、技术规范的水利教育核心内容论。这些思想精髓对河海大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了水利高等教育的人文底色,助力水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推陈出新,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对 1949 以来中国发行的水利邮票系统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新闻学相关知识,对邮票反映的水利形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总体来看,邮票反映的水利形象可归纳为: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灌溉与城乡供水以及大型水电站建设是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现阶段水利发展前景良好,水利人具有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水利建设和发展的环境优美。 邮票上的水利形象基本反映了中国 60 年来水利发展的实际形象,但与客观、真实的水利形象相比,还存在一定偏差,建议水利部门积极加强与国家邮政管理部门的沟通,从思想认识、选题规划、科普宣传以及特色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对邮票中水利形象的塑造,为新时期水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正经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转变,处在人与自然协调的科学发展阶段。本文针对现代水利阶段的特点,对现阶段水利院校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理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水利兼衔制度是清代职官制度、中国古代水利职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清代水利发展、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产生了较大作用。本文从水利兼衔与水利职官的变革,清代水利兼衔的职官的范围与层级、时空演进,兼水利衔官员的职责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水利类本科院校,理应发挥自身优势,为水利行业培养更多的应用性本科人才,这是水利行业属性、当前水利事业发展的机遇和问题、水利人才队伍现状和需要差距所决定的,也是水利类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水利类本科院校为水利行业培养更多的应用性本科人才,须强化内功,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提高教育质量,解放思想,为水利事业、企业单位培训人才提升在岗人才素质,加强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1931年正式创刊的《水利》是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会刊,也是近代中国创办的颇具影响的水利期刊,它的诞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水利》创刊后积极传播水利科技知识,在推动水利科学研究,造就卓越水利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近现代水利科技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新中国60年水利是一个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从征服自然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水利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现代水利的目标是强国富民,其内涵的核心是民生水利。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水利建设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水利之所以成问题主要是因投入不足所致,因此中国水利问题首先是个投入机制问题;在水利资金供需矛盾不可能解决的前提下,新时期的水利建设要有轻重缓急,已是中国水利明显短板的农村水利,应是新时期的水利建设优先解决的问题;而解决农村水利问题,首先需要廓清的是农村水利产权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借助区域比较的微观考察与政策变迁的宏观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湖北三市10个乡镇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中国农田水利已经陷入非常危险的困局,并对造成该困局的内在机制展开细致的研究。文章将水土关系操作化为6个参数,并且提出水土关系的本质在于水利的依附性。通过考察水土关系的变迁过程,指出"土地嵌入水利之中"与"水利嵌入土地之中"使得农田水利能够正常运作,而税费改革与体制改革后的"水利与土地相分离"使得水利无法再依附于土地从而得到治理,这是导致当前水利困局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重新将水利附着在土地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水利治理,从而突破当前中国农田水利的困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