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诗经》的雅、颂篇中农事诗的剖析 ,可以看出这些上古神话和发育不完全的史诗折射出原始初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拜土意识 ,这些诗歌是农事诗 ,也是宗教祭祀诗。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农事诗发展的高峰期,达到其艺术内涵的顶峰。宋代农事诗不仅艺术地反映了农业生产、农具农技等农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真实地再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这一时期农事诗所独有的时代特征使农事诗这一古老的诗歌题材折射出崭新的文化内涵,昭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我国原始诗歌的起源,认为原始诗歌是由原始语言发展而来,在其起源阶段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论述了原始诗歌的发展演变--早期的歌、诗结合的诗歌(举重劝力之歌、劳动歌、一般诗歌);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图腾歌舞;反映民族历史发展的原始史诗;走向世俗和人间的原始情歌。同时概述了我国原始诗歌的基本特征:多属于抒情,或直言其情,或直抒胸臆,篇幅短小,语言短促,呈现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寅生 《九江学院学报》2001,20(Z1):134-139
在中日两国的文学史上 ,专门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农事诗是不多的 ,而其中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家、作品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 ,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 ,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无力把农村中的社会生活画面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知识分子出身的诗人大都远离农业生产劳动 ,即使有些人出身于农村家庭也极少参加劳动 ,他们对农村的生活变得很陌生 ;偶有田园农事诗创作 ,也很难反映出农村的社会风貌。三是田园农事诗在文学史上并不占主要地位 ,与表现重大社会生活的其它类型的诗歌相比 ,它们的作用相对较弱。所以 ,…  相似文献   

5.
我国广大藏族地区被誊为“歌舞的海洋”,而安木多的拉卜楞(甘肃省夏河县),则素有“歌舞盛地”之称。在这里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能歌善舞。这些歌舞音乐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广泛,举如生产劳动、自然情景、爱情、宗教和日常生活情趣等等,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拉卜楞歌舞的表现形式和我国各民族传统的歌舞艺术一样,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诗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遵循这样一条轨迹: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发展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直至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人王建的农事诗,以其丰富的主题取向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为后世农事诗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中国古代农事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这古籍,肇于周初,形于歌舞,便与礼乐配合。溯其源流,周室的制礼作乐,配之以诗,乃自原始社会的巫术仪礼和原始歌舞衍变发展和改造而来的。浸而成为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使之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移风易俗,形成习惯势力,为巩固奴隶主统治阶级政权,和安定社会秩序服务。中经春秋战国,社会不断发展,制度随着变革,礼坏乐崩。逮及秦火,《诗》与礼乐脱节、分家,几成书面读物。然民间还是讽  相似文献   

9.
宗教祭祀舞蹈,包括具有一般宗教意识与祭祀活动的舞蹈,与人民群众和民间歌舞是什么关系?宗教祭祀舞蹈兴盛衰微与民间歌舞繁荣发展的历史,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一、人民群众是宗教祭祀舞蹈的“母体”宗教祭祀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随人类生产劳动与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使用民族共同语言(包括动态形象的舞蹈语汇),  相似文献   

10.
<周颂·臣工>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迄今主要有"诸侯助祭遣于庙"、"戒农官"、"籍田"、"省耕"和"祈谷"等五种观点.经考察<臣工>的字词含义及诗中的用历情况,可知此诗是周天子在籍田上祈麦实而戒农官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实际上靠天吃饭,精神上靠神支撑的时代,宗教活动本身就是农业生产力,它渗透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人类一方面顶礼膜拜,祈神降福,把音韵最优美的媚词献给神灵,祈求降福;另一方面又不甘于自然的摆布,不懈抗争,把最威严、铿锵的咒语念给鬼怪,胁迫神灵。这矛盾双方的相互消长,使人类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打上了它的烙印。古代农事诗也是如此,祭祀的媚词、巫术的咒语和揣度神意的卦爻辞,都是农事诗诞生的温床。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当时风土人情的诗篇,主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十五国风”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通过神祗意象的塑造写了先民敬畏自然、崇拜祖先的h筮活动、丧葬习俗等,表现了先民们敬神、畏神、祭神、祀神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在希腊神话里,无论是神还是英雄,都具有人的性格和魅力。希腊神话中的神的人性魅力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的维护、对情感的追逐、对权力的争夺;希腊神话中英雄的人性魅力主要表现为:对命运的抗争、对欲望的肯定、对英雄的智慧和劳动的颂扬、对个人荣誉和尊严的极度敏感、对善良天性的守护。人性的各种复杂和人性魅力都在英雄人物和至高无上的神的形象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使希腊神话绽放着永久的艺术之光。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形式是通过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实现的。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因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正是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部门转移,所以,在劳动力的部门转移过程中必然伴随生产率的提高。陕西省整体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正因为如此,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文中1978-2005年间的陕西省内劳动生产率分析印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加速这种劳动力的移动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的居住首先面对的却是无家可归,但这里的无家可归并不是因为缺乏房屋,而是人忘记了居住的本性。人不断地用技术改造了人的居住,反而使得居住的本性离我们越来越远。海德格尔从词源入手得出建筑自身就是居住,并提出了诗意居住的建筑美学思想,海德格尔的诗意居住是一种天地人神四元合一的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界有关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学等领域,对于岩画中的农业方面的研究虽有表述,但大多是零星的、不成系统。本文以现有的将军崖岩画考古资料为切入点,并与文献资料进行互证考察,从农神崇拜、农时天象、农业生产、畜牧生产等四个方面对连云港岩画中所反映的农业文化作综合解读与考证,考察远古时期连云港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生活发展状况,探究原始宗教与原始农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史前人类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与人和人与自然间的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九歌>是<楚辞>中历来争议最多的篇章,它所祭祀的对象也众说纷纭.众所周知,<九歌>是祭祀"国殇"的,故而<九歌>祭祀的主要是祖先神,并非自然神.祖先崇拜的现实功利性,使得<九歌>在审美方面从原始美向古代美转变.  相似文献   

18.
行县,指的是官员对属县进行巡视的活动,任务是劝农和抚恤。行县起源于先秦,在东汉演变为一项固定的制度。与行县相关,行春活动也是地方长官的职责,一般在春季进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行县制度在唐代主要由州郡长官承担,职责是劝农抚恤。在行县活动中,刺史创作了反映农事活动的诗歌,表现出悯农善政的情怀。同时,刺史往往藉行县之机悠游山水、宴集唱和,当地文人也乐于与刺史交游,增强了当地文坛的凝聚力,促进了干谒诗、交游诗、送别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津阪东阳的《夜航诗话》是一部学术氛围很浓的作品,反映了江戸时代后期的日本人对于中国古典诗创作的认识。津阪东阳基于对同时代日本汉诗文创作的强烈不满而写作《夜航诗话》。他推崇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诗,针对当时诗坛所存在的对汉诗文(尤其是宋诗)一味模仿的流弊,旗帜鲜明地反对盲目接受汉文学。与此同时,津阪东阳主张初学者从绝句开始学习直到律诗是正确的习诗方法,并且强调律诗和绝句是不分民族、国籍的世界文学形式,如果能够遵守作诗的规则,律诗创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没有任何区别。  相似文献   

20.
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渊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渊源 ,并根据有关理论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等举措对于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