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艺术与仿生学的结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仿生、工艺仿生以及人工智能艺术,是艺术与仿生学结缘的三个突出的方面。对之所进行的边缘性研究,旨在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方法,仿照某些生物的特征、机能,制作新的建筑物、艺术品、工艺品和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工业产品。艺术与仿生学的结缘是艺术起源观中的摹仿说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时代的一个质的飞跃。在技术美学领域,对艺术与仿生学的结缘尤为重视。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小铁路除沙车推沙装置在推沙过程中的工作阻力和提高推沙效率,基于仿生学原理,选取了3种动物(棕熊、田鼠、家鼠)作为仿生对象。把仿生对象的爪趾内轮廓线作为推沙板触沙曲面的准线原型,通过进一步分析拟合后的仿生准线二阶导数和曲率,根据这些数据,建立了仿生推沙板在内的6种不同的推沙板。通过离散元仿真模拟,对比了6种推沙板在推沙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情况。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推沙板受到的水平阻力与受到的总阻力很接近,因此水平阻力是影响推沙板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仿生推沙板所受阻力相对于平面板和圆弧板都低,其中田鼠型仿生推沙板所受阻力最低。不同准线形式的仿生推沙板研究对减少推沙阻力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生物与文化"的双重进化过程,这一过程使人类在其所有行为的表达上均具有"双重属性","双重进化"及"双重属性"是人类面临所有困境的根源,这些困境在双重进化的前提下是不能根除和回避的,人类对此决不可视而不见。唯一可能缓解人类社会两难困境的方法是:调控人类文化进化的节奏,处理好"双重进化"及"双重属性"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最大限度的使人类与自然有序、和谐、健康并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类理性主义导致的科技至上与自由主义导致的个人利益至上使人类在伦理上形成人类中心主义,而人类中心主义又影响着法哲学及具体法律制度构建。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缘起于生态科学的生态主义在人类伦理、哲学等领域迅速发展,并被人类引入到环境法。环境法中的生态主义是指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指导环境立法规范人类环境行为的一种整体主义理念。其在整体主义倾向、对自然的价值定位、终极目标上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相区别。生态主义环境法要求人类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完善人类自身的规则体系,调整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形态仿生,包含了非常鲜明的生态设计观念,其应用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节约能源和环保功能.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与共生。形态仿生设计恰好可以做到让设计回归自然,并赋予设计形态以生命的象征,来体现人类特定的观念和情感以及怎样更好地改变、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6.
王弼对世界存在普遍原理的追问展现在多个方面,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以"无"为根据,万事万物的运行遵从自然原则;对于人类社会,同样强调自然原则对于人类规范制度的创立具有本源意义,肯定了自然原则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该观点被总结为"名教本于自然"。将自在的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规定为自为的人类世界的行为规则,其理论前提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与人类思维在内的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适用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7.
企业仿生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企业仿生化研究的若干理论,并对各理论进行了评析,同时,对企业仿生学的特征与内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行为科学的基本界说与历史性功绩述论 行为科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是以研究人的行为和人群关系,人的积极性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从广义上说,行为科学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它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中与研究人类行为直接有关的分支学科,以及其他学科中的直接有关部分。其综合理论基础是哲学。它既包括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属于交叉学科。从狭义上说,行为科学是指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科学,它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在环境中的  相似文献   

9.
辛浪 《百姓生活》2011,(11):59-59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体,以下各种仿生发明技术的创新灵感都来源于自然。  相似文献   

10.
道家哲学挺立于号称"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老子》的"道",以对"天"的理性认知,率先宣告了上帝世界的倒塌。"道",作为照亮中国哲学王国的第一抹阳光,以其生成的、联系的、复杂的宇宙观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以及人在自然中的生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循。从"道"这一宇宙自然的总规律出发,《老子》为人类提出了"无为而为"、"知常曰明"、"知止不殆"和"知不知上"的思维和行为警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有所作为,而自然的循环性、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类在复杂、联系的宇宙自然面前的无知性,则全部都是自然法则的具体展现。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都必须建立在对这些法则认知和遵循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和可持续的。《老子》"无为"、"知常"、"知止"与"无知"论,作为古老的东方智慧,尤其对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以来在自然面前膨胀起了征服欲的人类而言,是一种回归理性和科学的哲学矫正。  相似文献   

11.
在反映世情的小说中,"偷情"是较为常见的情节。偷情作为受到大众主流价值观绝对批判的行为,无疑是对家庭和伴侣的背叛,是不道德的行为。在对偷情行为的道德审视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人类对个体意识认识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女性作为自然和社会意义上相对于男性而言的双重弱者,其个体意识的发展经历了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控制自然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大部分人对控制自然存在误解,导致了诸多不合理的控制自然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控制"一词的理解有很大偏差。因此,梳理控制自然观念的发展历程,对"控制"一词作出合理的把握,以探求一种控制自然的新进路——运用反馈机制,力求在人与自然的最佳平衡中进行对自然的控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根基——自然生态系统,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即"生长"是人类对自然最早、最原始的解释.自然是生成之源、存在之基,自然自主而存在.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的原本意义被异化,被遮蔽."自然"跌落为"自然物","自然"物化为我们人类可以随意褫夺的对象,随之而来的后果则是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通过对科学主义"自然"观的全面反思,我们重呼 "自然"的复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4.
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可以理解为通俗意义上的核心问题).首先概括总结了逻辑起点的概念和内涵,继而探讨了建筑学、园林学和旅游学的逻辑起点,论述了三者的逻辑起点分别是"遮庇"蓺植/(栽植)"和"徙行".因而三门学科关系的不同点是分别侧重于解决人类不同尺度上生存与生活的3个基本层面,即"居住"作息(劳作与休息)"和"移动"的问题,三者共同的旨趣和目的都是满足人类的生存与行为需要,都是在不同的尺度上为人类提供美好的环境,提升人类生活的质量,都是使生活更美好(making life better).最后基于旅游学"徙行"的逻辑起点,提出旅游学学科体系应包括3个维度:与规划和设计联姻、与自然和文化保护联姻、与管理联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对自然与社会文化价值的透视,在对“雅致中华”——21世纪生活文化设计国际大赛作品的解读中不难发现,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虽然造就了物质的辉煌,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设计观也使人类作茧自缚,使人在自然界中逐渐退化,失去了其为人的本真。现代设计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其手段、行为、方法与设计目的的关系等都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6.
物种歧视主义指人类对非人类存在物的歧视.世界并非仅仅是为了人类而存在,道德关怀的范围不应该以人类为极限;认为人类应纠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在实际行为上做到平等地对待非人类存在物;提出可以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另一方面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性;以及倡导素食主义,改变人们吃肉的生活习惯来避免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深层生态学家应致力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深层的环保;并进而指出,<淮南子>自然整体主义世界观中,"无为"既是"道"的根本,也是其具体落实和表现,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是对物种歧视主义的最彻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经济仿生”的概念,以前未见提及。是否成立,有待学界裁定。但经济学和经济实务中自觉或不自觉、准确或不准确地运用仿生方法的例子却多见。如:资本家的“本能”,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群落”;投资“饥饿症”;交通是经济的“大动脉”等等。“经济仿生”中的“经济”一词,严格限于“经济运行”的界内。世界科学主潮,正在发生从“简化”向“泛化”的历史性折转,“经济仿生学”,可谓应运而生;经济运行调控机制远不及于人体调控机制,世界各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呼唤着“经济仿生学”。  相似文献   

18.
卡尔松明确提出环境美学涉及的两个重要问题是“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结合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日常自然审美经验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人们在选择自然审美对象时不仅需要敏锐的身体感知,而且也受其情感、经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审美方式并不是单一的静观无功利模式———对象模式,而是混融性的审美模式,包括景观模式、参与式的自然欣赏模式等。明晰了“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的理论实质,我们会发现人类的日常自然审美行为既体现出人类获取美感的合理性,同时也蕴含着影响生态环境的某些危险性。我们应该吸收借鉴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更应审慎地选择我们欣赏的对象和欣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与生态系统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仅仅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自然资源法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不足以涵盖自然资源法调整对象的所有范畴,也难以体现自然资源法的真正使命,所以应该对其进行不断地调整与修正,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法律主体的核心属性应该是具有法律可以调整的能动性而不单纯是主观能动性。自然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能对人类的行为作出生态反馈,法律可以将其视为调整对象中的主体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法律也可以通过调整人这一主体,调整人与自然的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类经济活动的实质,是人类在控制欲支配下凭借文化手段对自然的介入、截取物质和能量并冠之以"财富"之名以实现这种对自然占有合法化的过程。人类无序的经济活动加速了物质能量的耗散,并以"熵"——一种不可利用、不可驾驭的能量形式沉积在生态系统中。而主导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经济增长模式、消费方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熵增,增加了系统行为的不确定性,使熵成了控制生态行为的最高法人。生态文明作为医治、缓解生态危机,支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处方",它的构建及其有效性的获得取决于这种文明形态在建设过程中所必需的政策及配套的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