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06,46(2):21-29
人的实践-创造活动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古代群体自由、近代个体自由(人性自由)、现代个性自由的演变产生出了古典悲剧、近代悲剧和现代悲剧三种内核不同的悲剧范畴,引导着三种不同倾向的悲剧形态。悲剧集中表现着崇高,它们两者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显现着不同的美学风貌和品格。古典悲剧的崇高感是群体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古典悲剧同古典崇高一样都呈现出平衡、对称、稳定、有序的形态,缺乏深刻的理性内容和必要的情感张力;近代悲剧以人物性格为中心,以人物的各种情欲为中心,从而显示出近代悲剧关学的个人主义性质,体现了近代崇高的美学内涵;现代悲剧凸显的则不再是尖锐的外在冲突中的崇高,而是价值尺度更其内在化的崇高,展示了现代社会人所遭遇的精神上的痛苦、迷惘、焦虑、孤独,表现了人对自由生存和完整个性的热切渴望和无尽追求。从古典悲剧、近代悲剧、现代悲剧与崇高的不同形态和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美学和悲剧艺术的发展,这种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把人类实践-创造的自由逐步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自然审美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生态化的统一。自然审美在对人与自然共在关系的确证中,表现了自然的美与人的美的自由契合。生态审美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体验的依存、互渗和参与。生态自然审美是以自然审美为中介的生命共在活动,它更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关系,并表现人与自然间的天然醇化,用以启示生命的生态化存在。当自然审美和生态审美被艺术性地转换后,它们同时也就得到了艺术审美的提升,成为艺术生态自然审美。  相似文献   

3.
正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以追求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人文精神又是以人为主体,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表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原理和规律。语文教育的本质素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近年来的语文研究者对二者相统一的认同业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大都是在私有制社会异化劳动条件下通过相对自由的劳动创造的.理想的创造美的活动是能够实现自由生命的自由劳动.自由劳动需要在主体能够支配自身的自由时间中才能呈现.自由时间的运用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基础.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休闲时间也越来越多,全球性的休闲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健康的休闲活动是表现个性、得以享受到创造之愉快的活动,是使人性“走向自由”而“成为”人的途径,是美的创造的新空间.休闲时代必将迎来美的创造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从人的自由生命表现看人类的艺术活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文艺理论应突破认识论或反映论的框架,应以人的自由生命表现(其一般形态为劳动)作为辑逻起点,因为在人类劳动的最一般规定中,就已包含有审美和艺术的因素。以此为起点,我们的艺术理论才有可能全面地揭示艺术活动的审美性质及艺术创造中主体的能动和受动方面。  相似文献   

6.
从儒年到道家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最初形态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儒家完成了以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建功立业这一永恒生命意义价值展示方式,道家完成了以精神自由为内容的以人合道这一永恒生命意义价值展示方式。进而进及“气.象”这一生命的艺术形式,其永恒性在于“象”的“自然性”与象”的”空灵性”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艺术创作在生命意义上的两个层次——描摹生命和创造生命入手,分析了生命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并探究了艺术创作的深层动机。认为艺术活动反映了人类对生命问题的关注,是生命的一种形态,为生命提供了意义;而生命则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机,为艺术提供了内容。人的肯定生命的本性在艺术中得到满足,美在艺术中得到集中体现,艺术是生命意识的审美体现。  相似文献   

8.
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实践美学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点是以人的生存为条件 ,以人的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来论述人的生成和发展的 ,正是在人的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 ,实践走向了创造 ,创造达到了一定自由的程度 ,这才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之上就是广义的美 ,体现在人这个主体身上就是广义的美感 ,美和美感在自由的创造实践中则生成出艺术 ,美、美感和艺术在实践中不断使人类的生活 (生命 )艺术化 ,实践本身也艺术化 ,最后不断使人的生存艺术化 (审美化 ) ,也就是不断地由自然的必然王国向人类的自由王国飞跃。  相似文献   

9.
美与生命同步诞生后,在人类审美活动的征程中相依相偎,同荣共枯:生命的盛衰存亡决定着美的变化得失;美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生命不断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生命奋进前行。自由生命的本质决定着美的本质,美是自由生命的表现。自由生命表现在自然事物、社会现象和艺术作品中,则分别生成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由生命是审美活动的轴线和灵魂,审美创造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审美欣赏是自由生命的提升、丰富、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形式表现”为特殊内涵的创造性活动。所谓“形式表现”是指在形式创造和观照中进行的人的生命本质力量全面而自由的对象化活动。它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由生物性的节律感应引起的生理能量的表现;二是由心理结构与审美形式的同构契合引起的情感和潜意识的表现;三是由观念联想而引起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表现”不仅使艺术活动与一般的物质生产区别开来,也使艺术活动与科学认识活动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11.
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无论是在自然界、社会生活还是艺术中,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和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客体的艰难搏击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和宽广胸怀。许浑是晚唐时期的主要诗人之一,与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一起被称为"晚唐铮铮者",其诗歌在当时尤为杜牧、韦庄所推崇,陆游也称之为"晚唐之杰作",其诗歌饱含着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并创造出雄浑浩大的崇高意象,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旋律,表现出了强烈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2.
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实践美学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点是以人的生存为条件,以人的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来论述了人的生成和发展的,正是在人的自我生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实践走向了创造,创造达到了一定自由的程度,这才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之上就是广义的美,体现在人这个主体身上就是广义的美感,美和美感在自由的创造实践中则生成出艺术,美、美感和艺术在实践中不断使人类的生活(生命)艺术化,实践本身也艺术化,最后不断使人的生存艺术化(审美化),也就是不断地由自然的必然王国向人类的自由王国飞跃。  相似文献   

13.
后印象派在前印象派追求"光学现实主义"影响下,在对色的分解与综合的绘画实践中逐步形成"抽象美",这种依据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觉逻辑所达成的"表现"美,表明了西方绘画首次出现了一个主体创造和主体表现的自足独立的艺术世界,彰显出主体自由意志在艺术创造中取得了胜利,并孕育了后来平面化构图的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14.
生命美学是一种靠对生命的体验和直观、直指本心的美学。健美操是表现美的人类活动,它的起源、发展及其自身特点与生命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健美操的生命美学特征首先体现在蕴含着健康美和形体美的人体美当中;其次,健美操的运动过程也展现着精彩飞扬的生命活力美,具体体现在健美操的动作造型美、节奏韵律美和自由创造美之中。  相似文献   

15.
比较研究中西悲剧精神是探索中西文化心理、人文艺术精神和文学艺术实践活动的一条重要路径。人们所以喜爱使人产生痛苦的悲剧是因为违逆人的生命自由本质的矛盾会使人在发生痛感的同时唤醒心灵自由本质的扩张。西方人关于痛感转化为快感的思考成果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审美范畴———崇高。中国人在审美活动中也触及到了悲哀转化为悲壮的问题。中西方人都具有审美意义上的悲剧精神,中西方人都探讨过悲剧精神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与理想的审美意境,真正地艺术品格生成于人对人自身及其生活世界的真情感悟、对理性精神的崇高释怀和对生命本性的释放与超越。为此,人类正是通过自身文化、艺术传统的禀承与创造,运用有限的"艺术表现"会意无限的可能存在,来实现"万物一体"的"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7.
尼采以“肉体——生命”为尺度重估一切价值,颠覆了西方的整个形而上学体系,也对西方的思辨美学提出了质疑,尼采主张应从“肉体——生命”的角度重新研究美和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尼采认为承担这一研究的学科应当是美学生理学。尼采的美学生理学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美和艺术对于生命,对于肉体的意义;第二个方面是研究个体的生命状态对于创造艺术和美,以及欣赏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将肉体的生理反应与审美过程结合在一起,把艺术归结为对肉体和感官的暗示;第三个方面是对美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生命状态问题的反思,要求建立“强力美学”。尼采“美学生理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对虚无主义的反对,对一切否定生命的思想的攻击与反驳;第二是从应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生理状况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和艺术所引起的人的生理反应,并以这种反应为评判艺术与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教育主体性价值的确立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内涵,是道德的特殊本质———"实践%D精神"的体现,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客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在自己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同外部世界发生的全面的对象性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地表现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自由地普遍地展示自己真正人性的历史过程,主体力量的展现即主体对实践的驾驭和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是其关键。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应立足于主体的全面发展,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道德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9.
论文艺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精神在实质上体现为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这种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在人史关系、主客关系和天人关系相对立的情境下往往表现为美学意义上的崇高精神 ;在人史关系、主客关系和天人关系相统一的情境下往往表现为美学意义上的和谐精神。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和和谐精神总是通过弘扬人的崇高精神逐步地加以实现的。我们需要描写壮美和崇高的人物、事件和现象 ,以感召和呼唤的激情 ,用壮美和崇高的精神培养和增强人们的不畏艰险和追求光明的信心与勇气 ,推动我们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助合作关系,在劳动中人类是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而存在的。首先人类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事物的实用价值,然后创造了美。因而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