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愤书与尚名     
“发愤著书”一向被认为是审美与艺术创造(文化创造)的一种动力,然而,却很少有人再深入一层地追问这种动力的思想或心理背景。本文认为,“发愤著书”的心理渊源为中国古代士人的尚名之风。此风春秋时即已由孔子吹起,中经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加强,到魏晋时成为遍吹大地的时代劲风。如果从创造主体的社会地位、心理动机出发来考察中国文化,除了象鲁迅所说的“廊庙”(庙堂)与“山林”文化之外(鲁迅讲的是“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本文作者认为亦可扩大到对文化的理解),还有一种介乎二者之间的、其性质既不同于“庙堂文化”,也不同子“山林文化”的“求名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遣词造句就是寻情、寻意、寻思想的基点出发,把毛泽东的言语活动与其特殊的情绪、文化思想、艺术辩证法和文化观念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其对毛泽东创造艺术的影响,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少数民族汉语诗歌艺术,这一中国当代特殊的艺术现象放到某种必须的文化视界和文化意识进行总体考察,根据艺术文化哲学所提供的关于艺术的文化参照系,即“文化域观念”、“文化层观念”和“文化史观念”三维相交的文化空间,运用艺术文化学理论,以及“文学的文化阅读”、“文学的文化批评”和“文学的文化学研究”的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其当代形态和未来趋势作出了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4.
美学、文艺理论界对“孤独”与艺术创造的联系很少论及。本文上篇(刊于《学海》1994年第4期),主要从哲学、心理学角度论述“孤独”的本体论意义和它对艺术创造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下篇则主要从“文本”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孤独”之于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并且比较分析了东西方创造主体不同的孤独心理的情结以及由此相应产生不同艺术风格的文本。  相似文献   

5.
“创造”在西方近现代哲学和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逐渐替代“模仿”成为“关键词”。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出发.剖析了传统本体论创造观“遮蔽存在”的本质,提出存在论创造观即“创造就是让存在进入敞亮状态”,并从亲在创造性生存(创造的积极性意义)和亲在创造性地守护存在(创造的消极性意义)两个相互统一的角度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对人类艺术创造活动的解释可以考虑两个基点:一是艺术创造活动的材料和技术层面,一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心理和精神层面。从材料和技术层面上看,艺术创造活动同人类的一切技术性活动(包括作为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的生产劳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它本身即是一种实践活动(建筑、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明显的物质特点即是明证)。从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看,艺术创造活动的根本追求是非技术甚至反技术的,它既不是一种简单的造物或制造物品的活动,也同一切造物活动不同。它本质上更接近哲学、宗教这一类形而上的精神活动。艺术与宗教之间一直…  相似文献   

7.
[提要]人工智能不纯粹是一种人工机器,但也不能等同于具有独立思维活动的主体,这种无法归类的溢出现象,正是技术革命导致文化调适过程中的挣扎心态之真实写照。基于当下的实践现实与技术期待,人工智能只能是一种“类人”智能,借助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因而只能是“类人艺术”。不过,人工智能艺术的兴起,挑战了我们对于既有艺术创作过程以及艺术观念的理解。从创作过程来看,人工智能艺术突显其“非媒介性”;从创作主体特征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互动共生”的结果;从创作意图来看,人工智能艺术主要探索艺术的“创造性”问题,它是一种“观念艺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现代设计艺术概念作了阐述,结合国际上发达国家对设计学科的新定位、新发展,以及近几年日本在地域文化设计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在中国民族地区开展地域文化设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地域文化设计活动中创造“人—物—环境”体系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东西方的审美文化或艺术观念均处于急剧变动的转型期,一个“重估一切价值”(尼采语)的时代拉开帷幕。在欧洲,“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及唯美主义运动①曾卷起轩然大波。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Wilde,1856-1900)推波助澜,把对美与艺术的崇拜导向极致。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冲撞与交汇,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而深化,一批近代美学家,在文化合流中寻找最适当的美学形态的契合点。王国维(1877──1927)探究西方哲学美学,以独特的视角审度、反思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强调美与艺术的独立性和超功利性…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艺术文化研究课题的提出我国近几年兴起“文化热”,人们从文化学的视野去观察、思考和探索各种文化现象,形成文化学的多种分支学科。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自然是很快地进入文化学的视野,人们开始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现象,提出具有特殊意义的范畴——“艺术文化”。这一范畴一方面表明艺术是人类文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另一方面突出了艺术现象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各种艺术活动以及各门艺术之间的有机联系。“艺术文化”研究课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把艺术作为文化的子系统进行研究,也就是将艺术活动或艺术现象放在人类文化背  相似文献   

11.
现代设计:艺术的游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现代设计已呈现出多元的趋势,设计成为追逐时尚的工具,设计的目的被异化,设计的本质变得模糊不清了。运用艺术和游戏的观念,对设计活动的本质进行分析可知,设计的本质属性是艺术创造活动,设计的本质意义是美的意识的创造性显现,设计的本质特征是体现游戏精神。  相似文献   

12.
现代广告集科学、艺术、文化于一身,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就广义而言,广告设计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它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审美创造活动,主要为商品流通和消费者服务。因此,广告设计强调功能作用先于审美作用,功能决定审美形态,审美寓于功能之中,它是一种从属与制约的关系,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又是一种“遵命艺术”,除其形式的构成要素──图形、文字、色彩,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艺术创造和自由发挥外,设计构思和要突出的第一属性是商品性,即把传递商品的信息及功能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艺术性,设计的着眼…  相似文献   

13.
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形式表现”为特殊内涵的创造性活动。所谓“形式表现”是指在形式创造和观照中进行的人的生命本质力量全面而自由的对象化活动。它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由生物性的节律感应引起的生理能量的表现;二是由心理结构与审美形式的同构契合引起的情感和潜意识的表现;三是由观念联想而引起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表现”不仅使艺术活动与一般的物质生产区别开来,也使艺术活动与科学认识活动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共生”精神(下)李禹阶三、“共生”文化的特点由上可见,在“共生”文化氛围内的人类历史活动与社会心理,建立在“类”的整体关系和结构系统上。这些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艺术的历史活动与社会意识诸般表现,又构成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特点,对民族历史...  相似文献   

15.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组成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雅俗的观念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繁荣而进行着转变。雅俗观通过具体艺术元素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设计创作之中。正确地看待雅与俗在设计创作中的体现,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雅”文化与“俗”文化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追求“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19世纪精神教父”的神学家施莱尔马赫,不仅把神学推向了现代,使之具有了“现代性”,而且他的美学也是作为解决现代性的精神困境而提出来的,作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美学表达,他把美学定向为在“伦理学中探寻艺术活动的规律”,也即在人类文化的自由创造领域领悟艺术活动的地位,首次确立了美学研究的文化视野。艺术的自由创造并非只是为了创造“同一性”,而是表现为民族的差异性;艺术品表达的是事物的“内在形象”,艺术的真实性也需从“内在形象”上去把握,艺术家的灵感和沉思是“睁着眼的梦境”,这些都堪称西方美学上的新创见。  相似文献   

17.
艺术设计行为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文明演进的原动力。生活的器物设计是人类最原始的创造行为,也为文化创意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展开,从艺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转化为器物语言、艺术与设计升值密码解读艺术扮演强化公司企业的形象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探讨了艺术与设计融合趋势下生活器物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即“心理生活空间”)的形成与特点作了初步研究。文章认为,构成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精神空间”的主导因子是宗族观念,其次是宗教意识;并引入“心理场”的概念,对村落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情形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包括宗族观念和宗教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复合型“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9.
“虚实相生”是中国文艺美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比较而显示的最重要特色之一。在艺术意境创造中,它既是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也是最基本的艺术方法。虚实相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的哲学与文化心理之中,因而也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造实践。无论是建筑,是画,是书,是舞,是乐,还是诗,都离不开这一美学法则。“虚实相生”的美学法则具体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构成了意境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构成了它的“不尽之意”,构成了它的全部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艺术与设计内含深厚的“和”文化底蕴。文章从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书籍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雕塑艺术以及民间美术等各个艺术与设计领域分别阐述了“和”文化在其中的表现及作用,这对于提高现代艺术设计师的和谐文化素质,增强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民族特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