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建构方式作了尝试性分析,认为“此在”(Dasein)是其存在论建构的出发点,而阐释学则是存在论建构的具体样式,其特点是:①在建构形式上,存在论以不断“回溯”来显现阐释前后过程的相互映照、验证和深化;②在建构导向上,“现身情态”(Befindeichkeit),特别是畏(Angst)的方法论意义,凸现了《存在与时间》中”无”的主题.结果,海氏存在论的建构成为建构与解构、肯定与否定的内在矛盾过程.  相似文献   

2.
解读马克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哲学是人类生存(创造历史)以求解放的理性自觉, 因而马克思哲学的规范基础即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存在论分析。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哲学基 础进行了重建;马尔库塞又从存在论角度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解读,这两种解读最为 切近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然而,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含义尚需进一步清理,因为只有对 马克思哲学本身进行批判性反思,才能认真对待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摘要: 将“实践存在论”理解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拼凑的观点源自对“存在论”(ontology)理解的片面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的割裂。在马克思那里,“物质”、“自然界”仅是“本原”意义上的“第一性”,而非“本体”。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后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于“存在”(on、being、Sein)问题的追问是一以贯之的。马克思对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古典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真正革命性超越在于他同“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而非所谓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这种本体观曲解和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并将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由此组合成“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与西方“实践派”理论和国内“实践美学”有着内在关联,其本质在于以西方存在主义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及其历史观。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5.
论中西哲学的内在差异及其逻辑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存在论范畴演绎的角度给出了关于中西哲学差异问题的一种解释模式。作者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其深层上表现为哲学存在论的差异。理解这一差异的契机在于把握作为存在论逻辑基础的时空范畴特性问题。由此出发,作者以中西哲学对经验和先验关系问题的不同取向为直接依据,以支撑这种取向的时空范畴的不同特征为逻辑基础,把中国哲学存在论称为“自然存在论”,把西方哲学存在论称为“本体存在论”,并以中西哲学历史演进过程中递嬗出现的六对十二个逻辑圆圈证明之。  相似文献   

6.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这种本体观曲解和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并将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由此组合成“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与西方“实践派”理论和国内“实践美学”有着内在关联,其本质在于以西方存在主义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及其历史观。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7.
观物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易传》“观物取象说”是其元初及核心命题。从“观物”这一诗学的审美运思角度来看,“物我之辩”是主体观物视角所产生的不同审美观照心境,其观物过程主要体现为“观物取象,因象生意,因意构境”的审美运思过程。后世儒道禅话语的介入使得“观物说”发展为观物取象(客体现象)、观虚守静(主体心境)和观心照寂(本体真理)三个不同层次。另外,“感物说”存在不同内涵,却与观物论联系密切,观物和感物看似两个不同的诗学范畴,实则也是不同审美运思的结果。当用观物论“物我”视角和互观方式切入,会发现二者的异同和互含现象。  相似文献   

8.
美学、文艺理论界对“孤独”与艺术创造的联系很少论及。本文上篇(刊于《学海》1994年第4期),主要从哲学、心理学角度论述“孤独”的本体论意义和它对艺术创造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下篇则主要从“文本”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孤独”之于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并且比较分析了东西方创造主体不同的孤独心理的情结以及由此相应产生不同艺术风格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从西方传统存在论的视野考察“实事求是”,可以将其划分为“实事”和“是”两个层次,分别相应于存在问题所涉对象的存在者和存在两个层次.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视野考察“实事求是”,可以将其划分为“实事”、“是”、“是”之根据和“是”之意义四个层次,相应于存在问题所涉对象的存在者、存在、存在者存在之根据和存在之意义四个层次.海德格尔以存在论差异为原则,以Dasein这个特殊的存在者为切入点考察存在之意义问题对我们研究“实事求是”具有重要的启示,并由对“实事求是”的四个层次划分可以引申出研究“实事求是”的三重向度.  相似文献   

10.
向死而生——《在路上》中"垮掉"分子的生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死亡观来揭示《在路上》中"垮掉"分子们生活态度的根源,并以此解读他们的生存意义。首先介绍海德格尔存在论死亡观,然后分析小说所展示的"速死"和"慢死",最后指出:面对"死亡","垮掉"分子作出自由的选择,走向本真存在。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于《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和《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三部作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把“无”理解为世界的无意义和此在的“向死而存在”;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海德格尔把“无”看成是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的“跌落”或“沉没”以及相应的“无之无化”;在《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并且放弃了他之前的生存论思路。他借鉴了谢林关于“实存”和“根据”的区分,把“无”和“无根据”联系起来,认为“无”既意味着“无根据”,又是“无根据”中建立根据,也就是“建基”。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很少讨论“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无的问题消融在更具普遍性的存在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对死亡这一永恒的话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看法和日常看法的精辟见解。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向死存在”这一著名命题,区分“非本真的向死存在”和“本真的向死存在”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命题。通过“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以及良知、决心的帮助,此在克服了沉沦和异化,在“向死存在”中实现了本真的自我。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难以成立,但美学本身却对当下人与自然和谐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危机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这种独特的意义不在生态美学理论借鉴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研究美学问题,而在美学本身就是生态学甚至是深层生态学的。关学自然观是一种使自然“复魅”的自然观,美的事物和艺术本身是一种“让存在”,关学在存在论意义上抵御了人的技术化存在方式,开显了人“诗意地栖居”,从而在根本上牵制甚至克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向“思想贫乏”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 ,海德格尔走了一条由“存在”到“道说”的哲思之路 ;“道说”———本质的语言就是存在之家 ,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 ,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 ,重新奠定人与存在、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基础 ;正确面对和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 ,改变“无家可归”的命运 ,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诗意地栖居” ,就是在“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中通达存在之真理 ,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学说。但是,马克思的存在论不同于西方传统意义的存在论,并且其存在概念的含义实际上也不同于人们过去的理解。本文重新检讨了马克思哲学的存在概念及其价值,从一种新的角度逐层揭示了存在的本质,即整体的存在、异化的存在和自由的存在,试图重新焕发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生成”的,但这“生成”不仅包括人类总体实践中历史的生成与个人审美活动中当下的生成两方面内容,而且前者应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实践存在论美学”虽然也承认这两方面的内容,却不仅没有把两者统一起来,而且在具体论述中往往以后者来排除前者.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由于:(一)反对把“物质生产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认为“从西方的思想背景来看,实践从来就不是单纯指物质生产劳动,而且主要不是指生产劳动”,从而把审美活动也看作是一种“实践”,甚至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二)没有分清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观与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中的“此在在世”的区别,不仅试图把两者加以融合,而且力图把马克思的存在论转移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新哲学的根基上”来解释之故.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在“良知”作为存在之知,作为道德判决之知,作为感物应事之知诸层面,均开展了存在论视角的诠释和理解;本文继而讨论“良知”在文化诸层面的存在性显现和一气贯通的生命形象;由此两截便是在本体论和宇宙论的论城里,解说“良知”作为存在的全体展开的意义,以及作为“天道于穆的全幅意义”的展开的意义,从而依此良知学说展示了一种以存在论为境城的文化的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8.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9.
明初史书中的蒙古元朝李焯然,著,苏宝贵,丁福禄译(一)“历史”这一术语,从容观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我们已知的人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企望,所感知的一切事物。从主观的意义来说,历史是对出现在人类意识领域中所有活动的记录。但在中国的修史工作中,“历史”绝非...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源于其存在论根基。以“现实的个人”为存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实现了哲学的当代性。而“现实的个人”的形成则经历了“自我意识”、“对象化的人”、“现实的个人”三个阶段。与此同时,表征哲学存在论之现实性的“活动”也相应地经历了“自我意识的创造活动”、“对象性的活动”、“生产实践活动”三个过程。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形成的隐密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