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退耕还林政策效率与农户激励的博弈均衡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在全国推行了退耕还林政策,一部分农民因此放弃种粮转而种植林木,伴随而来产生了退耕农户的自身经济利益与政府的生态效益目标相互冲突问题,形成农户与政府在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间的一个博弈均衡过程。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退耕还林政策执行的效率好坏与激励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息息相关,因此政府为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应多从退耕农户的切身经济利益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10年的退耕还林实践及经验,回答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的政策执行及影响方面的几个主要经济学争议,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下退耕还林政策演进的理论框架,并用退耕还林10年的监测结果检验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发现,退耕还林起源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改善需求,由于与农村贫困紧密相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的最终实现还要依靠经济增长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农户收入下降、粮食减产等,将随着经济发展、政策演进而解决。在行政监管和制度创新下,巨额退耕还林补助显著地增进了农村人口福利,减贫效果明显。由于退耕农户的私人利益与退耕还林的社会目标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在政策放松的情况下,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目标只实现了次优,但由于更好地将农民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的生态利益相结合,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得到增强。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最后,对下一步退耕还林政策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退耕还林(草)作为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不仅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区城经济发展具有良好作用。论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吴起县为倒,实证分析了退耕还林(草)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不仅取决于农业内部种植结构调整,而且还取决于以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为特点的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对吴起的实证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后农业土地经营在向集约化和产业化转变,农村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该地区正在逐渐摆脱单纯依赖种植业收入的格局。但是,这种变化尚在初级阶段,还很脆弱,今后仍需作进一步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政府推动的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一定的社会价值。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陕南移民安置的制度建构与实际效果,发现国家、地方政府与普通农户在利益诉求、行动逻辑与制度选择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对中老年移民在生产条件、能力结构等方面的限制,使移民搬迁陷入了一定困境,影响移民搬迁工作的可持续性。对此,从产业经济理论和农民行动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提出利用陕南良好的自然文化资源,结合国家振兴乡村的发展战略,通过培育乡村生态旅游业,培养和扶持移民自我发展能力,改善生计、脱贫致富,确保移民政策落实,促进秦巴山区生态重建成果长久稳固。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关键期,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方略。以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方式获取问卷数据,以非移民户为参照对象,分析搬迁移民行为对移民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结果表明:搬迁移民前后农户生计资本有较为显著的提高,且搬迁移民行为是移民减贫的主要原因,净增效应为0.239,其中物质资本的净增效应最大,为0.148;其次是社会资本,说明搬迁移民行为能有效地增加移民户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显著提高移民户生计资本,达到农户减贫目的。  相似文献   

6.
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最基本单位,其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农户经营行为的个体性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农户追求利益的短期性和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农户经营目标的双重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风险性、生态治理中农户的成本和收益具有不对称性等矛盾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农户参与绿洲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民勤绿洲生态治理应该是一种国家行为,政府对农户的经营行为必须加以调控和引导,其中,国家对农户的外在利益激励和农户对政府政策的响应程度是绿洲生态治理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西部生态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政府为尽快改善生态环境,相继制定出了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政策。现虽有《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规范做保障,但由于该制度的缺陷,退耕农的利益得不到充分实现,该政策的实施出现了种种障碍。主要问题是补偿期限不合理、补偿标准不科学,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林补偿制度。本文结合我国西部生态实际,分析了该政策的缺陷,并从补偿的原则、性质、范围、标准、程度、方式等六个方面对建立完善的生态林补偿刺度作出简要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发生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它可分为自发性生态移民与政府主导生态移民、自愿生态移民与非自愿生态移民、整体迁移生态移民与部分迁移生态移民,等等。确定迁出地与迁入地是移民工程成败的关键。我们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既要考虑保护和恢复迁出地恶化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不会对迁入地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对移民的经济补偿方面,在做到补偿充足的前提下,配以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时,一定要让移民自身参与政策和计划的制定,以避免外力强制作用下的文化改变。  相似文献   

9.
德国非常重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除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加以规范外,还特别制定并实施了生态补偿政策:对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方式的农户或者其他为环境保护作出特别牺牲的相关主体给予一定的经济或者政策补偿,以协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深入剖析德国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出台的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对于完善我国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搬迁前后收支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通过转移生活在草地环境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牧民到生活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达到生态环境恢复改善与移民生活水平提高双赢的目的.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对搬迁移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生态移民搬迁前后收入结构、支出结构及收入水平的比较分析,明确了具体变化,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口过速增长和不合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等原因,江西鄱阳湖区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发展缓慢等区域性的环境与发展不协调问题,对鄱阳湖区发展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基于"公地悲剧"的启示,本文从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角度探讨造成鄱阳湖生态恶化的社会原因,探讨从产权界定、理清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的治理方案,继而解决鄱阳湖的生态恶化问题,最终从制度上解决鄱阳湖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生态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价值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生态观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的亮点,代表了一种人类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传统技术创新活动核心追求的是经济价值,但在后现代主义生态观的影响下,技术创新有必要实行价值转向追求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价值;用经济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尤其是对人与自然实行整体关怀的哲学来关注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我们需要将技术创新活动终端从市场扩展到生态环境。为此,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需要提出多种措施来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研究视界的拓展轨迹扫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自著名学者海克尔提出以来,以其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不断地扩充其学科内容,扩展其理论视界,扩张其势力范围,直到全面关注并深层关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文明前景。从生态哲学的发展视野审视,随着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凸显和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演进,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的日趋深化,终于开启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生态时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皖南山区小坑村的个案研究,分析和总结其成功实现生态现代化转型的经验:通过发展"生态茶叶"种植,个案社区把地区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间接转变成了经济优势,成功实现了由谋求生存而破坏环境到保护环境而发展经济的生态现代化转型;通过构建"生态家园",不仅有效处理了生活垃圾,而且节约了能源,使日常生活也形成了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尝试发展"生态旅游",直接把生态环境效益变成了经济效益,并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信阳市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效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产业是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的主导产业,是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针对茶叶发展的主要5种生产经营模式:生态茶园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小型农户自然绿色种植、产销一体化、创新茶园,采取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创新茶园在综合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在生态方面最优,并根据最终评判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发展模式上大力提倡创新茶园和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发展方向上突出生态效益;保护传统的小型农户自然绿色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城市森林效益与可持续性研究展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正确认识城市森林的功能和效益 ,探索不同管理措施对城市森林效益的影响 ,对实现城市森林的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城市森林对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产生的影响及生态和社会效益 ;分析了城市森林可持续性的内涵及特征 ;对城市森林可持续性模式及评价标准、城市森林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分析。在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城市森林是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的主体。建设可持续城市森林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湘西民族文化生态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受到冲击,湘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已成为湘西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应充分认识湘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发掘和重构中建设好湘西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采取多角度、立体性地保护民族文化生态,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影响,促进湘西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全球化的浪潮席卷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整体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高等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社会生态学作为一门生态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深入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认真梳理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从理论生态、环境生态和教育活动生态三个层面入手,对全球化给高校德育社会生态系统带来的冲击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民勤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民勤县的经济和环境状况构建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0—2009年民勤县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基于协调发展度等级标准,对民勤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初步判别。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民勤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已趋于协调发展,但两者的发展指数较低,可见其协调水平依旧很低,今后应着重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