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民银行法》的确立,是对货币银行领域的自由放任主义的修正,一定限度内体现了汉密尔顿主义思想传统,即加强联邦政府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的监督管理。但是,由于杰克逊主义思想传统犹存,故《国民银行法》仍然保留了自由银行制度,也未能建立实行集中控制的中央银行。因此,国民银行体系的建立体现了自由与权威两种思想传统的调和。该体系的确立,导致美国银行双轨制的形成,使单一银行制永久化,同时还导致财政部的货币职能合法化。国民银行体系的种种弊端则是联邦储备体系形成的直接致因。  相似文献   

2.
《独立国库法》的确立是自由放任主义的胜利。它不仅意味着联邦政府彻底放弃了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的监督管理 ,而且也意味着联邦政府与货币银行体系完全隔离。内战时期一系列立法和国民银行体系的建立最先破坏了独立国库的法律基础 ,架起了政府与银行体系之间的桥梁。财政部越俎代庖只能加剧货币银行体系的动荡 ,改革这一弊端成了联邦储备体系产生的重要致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美国银行制度的改革和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关绍纪朱建君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即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担负着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和信贷,以调节经济的职能。它是在美国银行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银行制度的多次改革而建立起来的。1863年的《国民银行法》、191...  相似文献   

4.
在上个世纪末的最后20年中,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货币和银行危机。二者形影不离相伴而行的特性促使许多经济、金融学家对两种危机的内在联系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经营状况不佳的银行会诱发货币危机的爆发,银行的清偿能力和货币的稳定性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许多经济学家在论述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时都假定银行经营状况不佳。然而,实践证明,那些具有健康银行体系的国家或地区其货币也可能遭到投机性攻击(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我国台湾地区)。并且健全的银行体系在货币危机中还经常扮演投机资金提供者的角色从而对货币危机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笔者将分四部分对该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给出模型;第二、三部分在假设国内信贷持续增加的条件下对于预期性和非预期性货币体系崩溃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于政策选择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5.
货币条件变化使信贷规模发生相应收缩或扩张是金融失衡和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采用面板平滑过渡回归(PSTR)方法,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为过渡变量,以采购经理人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作为控制变量,构建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模型.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上市相关数据,揭示了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等变量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随货币供给价值门槛水平变化在高、低制度之间平稳并逐步过渡.在低制度下货币供应量会增加银行风险,而在高制度下则不会产生此类风险.同样,采购经理人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对称的.这些非对称效应结果表明,股市中确定的下行风险在银行体系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由于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期通过这种重量级的货币政策来收缩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从而有效地控制流动性过剩.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最终政策效应,有赖于通过银行体系内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为而达成.然而,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本身充满着诸多相互作用的变量和相应的行为选择.本文就这一问题出发,深入地解析了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通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而起作用的内在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外资进入速度明显加快,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持续加深,有必要就此影响进行系统测度,为下一阶段银行业开放政策提供参考。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度量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并建立logit模型分析外资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总体有利,有必要继续加快银行业开放进程;经济增长、外汇储备水平、货币供应增长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为正;行业集中度提高、利率和汇率波幅加大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战后,尤其是六十和七十年代以来,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跨国银行的显著发展。笔者认为这两个变化不是孤立的,即跨国银行的发展与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货币和货币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逐步动摇并解体,银本位的货币运行原则最终确立起来.晚清时期的货币和货币制度的变革是货币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文章着重考察了晚清时期银元、铜元、纸币等新的货币种类的出现及其对银两和制钱的替代,货币制度的变革以及清末的货币流通量.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爆发后.现行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体系内国际储备货币为单一化的主权是形成这一缺陷的根源,这不仅导致世界经济缺乏稳定性,发展失衡,而且带来市场调节滞后、货币霸权等问题.可以通过构建超主权储备货币体系和构建多元货币体系来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来促进此类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随着金融发展的变化,各国银行监管体制不断演变.我国银行监管体制改革亦自<银监法>的颁布实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银监会作为我国现在银行监管的国家监管主体资格及其职能有了法律依据.但是现有的银行监管体制与银监法所规定的还有一定差距,应当以银监法为蓝本,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维持银行业的稳定发展,许多国家建立了由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审慎监管三大要素组成的金融安全网。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最后贷款人制度,并专门成立了中国银监会来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但存款保险制度至今仍处于酝酿阶段。为何中国进入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如此漫长的经历呢?本文将试述存款保险制度的优缺点及我国为何迟迟才准备建立存款保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网络银行风险状态诊断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网络用户的增加及金融服务的进步,我国的网络银行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网络银行系统漏洞、信息不对称以及风险对网络银行业务的高破坏性,使得风险问题已成为网络银行发展的最大障碍,因而迫切需要加强对网络银行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本文利用模糊数学建立影响网络银行风险因素的诊断模型,得到各项指标对网络银行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表现状况的定量诊断方法,从而为改进网络银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业务的虚拟化,改变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价值观念、管理方法和竞争格局。近几年来,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飞速发展,但是在行业规划、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业务监管等方面与国外网上银行业务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面临相关法制建设滞后、安全问题突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国网上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潜在的巨大破坏性以及传染性,受到官方报告和学术研究高度重视。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涵义、成因、特征、识别和度量方面,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银行系统性风险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是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或评价体系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损失度量研究以及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应急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宁波钱庄实行过帐制度以后已经是"伦巴第银行"了。过帐制度的实施时间在1810年前后。过帐制度产生了信用货币,社会的货币流通量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传统金融业注入了近代金融的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17.
在宏观调控体系中,金融调控已与收入调控、财政调控一道成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但学界对于金融调控法的调整对象、理论基础及体系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在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金融调控关系,不包括金融交易关系和金融监管关系;金融调控法的理论基础包括经济学基础和法学基础,其经济学基础是凯恩斯金融调控理论和金融自身特性理论,其法学基础是法的根本作用理论和国家适度调控理论;金融调控法的体系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法和政策性银行法.  相似文献   

18.
论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国际统一银行监管标志的《巴塞尔协议》,在国际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回顾巴塞尔协议中关于国际银行监管思想的演变,分析了(新)巴塞尔协议对国际银行风险监管的法律影响和我国现行外资银行立法,提出只有依据(新)《巴塞尔协议》的精神,加强国际银行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对中国的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发挥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欧盟《信用机构重组与清算指令》是欧盟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制定,不仅保持了与《第一银行指令》、《第二银行指令》立法宗旨相统一,而且保持了与《破产诉讼条例》的法律原则及其程序相一致,从而为欧盟金融市场一体化、统一金融法制并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扫清了障碍,使单一银行执照制度及其母国控制原则更加完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