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兆强 《南都学坛》2012,32(2):127-135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费的作用是积极的。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不仅会使大量投资形成产能过剩,而且会导致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增长艰难。中国必须把扩大消费定位于经济发展的第一拉动力,而且应将消费总量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打造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推动力量。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不仅会抑制消费增长,严重弱化经济增长的内生拉动力,更会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突出,进而引发社会动荡乃至社会危机。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消费升级;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法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2005—2011年广东城乡居民不同收入分组的收入和消费数据,研究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阶层结构和平均消费倾向。研究发现:第一,近年来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出现变化,高收入户收入比重略有下降,但是整体稳定;第二,随着收入分配的不均等,总消费水平越来越取决于平均消费倾向最低的高收入户(城镇为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第三,决定收入分配调节对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影响的因素,不是各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而是各阶层收入效应下的平均消费倾向,只要收入效应下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等级上升而递减,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分配地位,就会提高总体平均消费倾向;第四,城镇居民中等收入户的消费倾向是最强烈的,因此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收入,对总体平均消费倾向提升作用明显;最后,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深入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3.
从灰色消费的内涵看,它包括自我保护型、自我利益增强型和权力的外在经济型灰色消费三种;从消费方式看,包括实物型灰色消费和现金型灰色消费。从表面看,不同类型的灰色消费,其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但从本质看,灰色消费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经济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所导致的寻租行为;二是灰色消费"交换"条件的完全具备;三是灰色消费的"高收入、低风险"。防治灰色消费的关键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防要健全法制,治要狠治腐败型"蛛网"之中的"要员"。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初次分配工资分配率、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各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占比作为分析指标,经分析研究所得结论为:低、中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占比与分配率负相关,分配率所代表的初次收入分配总量性影响对中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影响较大,中、高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占比都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正相关,其中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代表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性影响对高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影响较大;并针对各阶层的特殊性对各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增长导向型的制度变迁过程。其中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是核心。它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诸如消费需求的急剧增长,消费结构的迅速调整,消费自主性的增强等,同时也使消费分化加剧,消费预期不确定增大,消费需求呈现不足。因此,调节消费要从收入分配入手,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差距,建立收入补偿机制,以保证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6.
我国消费总水平是比较低的,但存在阶段性的消费膨胀态势。消费需求膨胀的内在机制是,消费示范引起消费攀比和消费者心理需求膨胀;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条件下,消费心理需求膨胀又引起收入分配额膨胀;由于对基本生活消费品实行低价格高补贴等政策,使得收入分配额膨胀转化为消费需求膨胀。对此可采取的对策是:加强舆论宣传,调整消费品的进口政策等,以避免消费示范效应;建立合理的分配体制和劳动力流动制度,加强对个体经济的税收管理等,以抑制收入攀比;改革基本消费品的价格体制和医疗体制等,实行住宅商品化,发展第三产业,以引导消费品购买力的投向,从而改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7.
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经济学有关消费理论的论述及对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状况分析,说明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未必造成社会消费倾向递减、社会总消费水平下降,"劫富济贫"对增加消费需求没有显著帮助。指出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不振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总收入水平低;要使消费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势头,必须扎扎实实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使普通群众生活富起来。  相似文献   

8.
文章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私营企业中普通员工收入过低、分配不公的现象,提出了按劳动力要素贡献率分配企业收益,并进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私营企业实行按要素贡献率分配,对员工、私营企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北京市2002-2012年的统计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测算北京市农村和城市低、中、高3个收入居民群组的消费间接碳排放量,利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对北京市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2年,城乡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总量从2002年的3 131.81万吨增加至2012年的3 857.6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11%。分收入群组看,农村低、中、高3个收入群组的居民间接碳排放随着收入上升而下降,城市低、中、高3个收入群组的居民间接碳排放随着收入上升而上升。SDA结果显示,2002-2012年,平均消费水平变动是城乡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碳排放强度变动则是主要抑制因素,消费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变动则影响有限。因此,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减排建议:进一步降低产业部门碳排放强度和优化产业结构;严控人口规模,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基础上优化消费结构,鼓励低碳消费、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合肥"四区三县"农村居民现金收支的定量分析,认为农民旅游市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市场具有潜力;第二,旅游消费不高;第三,发展水平有别。仅仅基于农民人数多、经济收入看涨等因素做出对农民旅游市场的乐观结论值得商榷。当前农民收入依然较低,旅游消费能力并不旺盛,农民旅游需求的释放还有待其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集体化时期,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本质提高,因而被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时期。不过,这一时期,在均平化集体经济和救助型集体保障的推动下,农民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农村人口身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婴儿死亡率、青少年发育状况、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都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2.
居民消费行为变迁与宏观政策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居民消费行为在不同体制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计划经济时期,居民的消费结构单一,消费倾向高,消费水平低。"双轨制"时期,消费者选择权逐步增强,市场配置消费品逐渐得到认同,跨时预算消费日益增强。在"买方市场"下,消费行为的特征是理性化、主权化、收入与消费倾向的非对称性等。当前,我国应采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以及改善商品结构等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13.
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启动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着重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较低、消费倾向偏冷、生活消费结构存在优化空间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指出了影响当前农村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深圳“九五”时期居民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九五”时期深圳居民生活消费统计数据为依据,从深圳居民的收入、支出水平入手,对深圳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九五”时期深圳居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和惯性率指标,文章对1989~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的动态演化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转轨时期,我国居民收入的相对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部分居民的经济地位存在改善机会。收入流动整体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位置呈现固化趋势,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地位比较脆弱;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总体状况优于城市,农村的顶层缺乏流动,而城市的顶层和底层都较缺乏流动。改革现有分配制度,打破高收入群体的固化状态、以教育投资促进低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地位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应是我国未来社会政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两个比重"和"两个同步"揭示出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必须兼顾宏、微观两个层面,从而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历史今朝的对比考察,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对居民收入部分的重视不足。调整当前的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实现"两个遏制",突破口则在于财税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难题,提出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建议.中国收入差距出现了不断扩大趋势,同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也愈发严重.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居高不下、垄断部门的畸高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别待遇、腐败官员以权谋私行为不仅扩大收入差距,也带来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并且给我国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重点是努力消除收入分配不公,而解决之道是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进行必要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自留地最先出现在东北、山西等老解放区一些农民自发的合作化运动中,1950年代末取得合法地位,此后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两收两放",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最终固定下来并延续至今。自留地的恢复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集体化时期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大寨新闻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山西日报》的新闻报道为主,对长达20余年并影响了那个时代历史进程的关于大寨的宣传报道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与总结,认为1956—1966年是对大寨的正确报道时期,1967—1978年是对大寨的歪曲报道时期,1979—1981年是对宣传大寨的反思时期,1982年至今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大寨客观报道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正> 收入分配问题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正因为如此,它也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个国家收入分配理论是否成熟,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制度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学习和研究收入分配理论,对指导我们搞好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