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网络主体的匿名性、平等性、去中心化、自由性;网络社会的法律、伦理及道德规范的“真空”;以及网络行为的“失范”,要求网络主体提倡网络行为的自律。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网络伦理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提倡网络主体的自律,网络伦理需要主体自律,自律应成为网络主体的伦理美德。政府应从完善法制、道德教育、弘扬传统和技术发展等方面为网络自律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网络伦理的现实困境、成因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使用中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道德冷漠现象严重,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问题突出.这些网络伦理的现实困境成因在于:网络行为主体的符号化产生了主体的不确定性,网络空间导致传统伦理作用的弱化,网络管理技术的滞后性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网络经营的商业性使得网络伦理的实际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其出路是:加强网络道德的持久教育,大力发展网络的管理技术,同时加强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3.
网络的出现和繁荣在为新闻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伦理危机和挑战,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现象频频发生。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结果,除了网络新闻媒体自身的原因外,政府和社会的道德监管不力以及网络法律的缺失也是媒体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因而,对于伦理失范的矫正和治理不仅需要媒体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伦理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因网络发展而出现了诸多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本文从网络伦理的内涵及功能出发,主要就大学生网络伦理中诸如迷恋网络、道德失范、情感淡漠、信仰危机等主要现状进行阐述,并循着网络客观上的开放性、虚拟性与主观上的教育缺失、法制淡薄等特点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网络语言是现实语言系统的延伸,必然遵循现实语言系统的道德要求。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变体形式,其创新化的语言变异特点反映了网络交际主体自主性的凸显;在这种自主性不断凸显的过程中,蕴含了交际主体应加强道德自律的伦理向度。针对网络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的语言污染、语言暴力、内容虚假、网络媒介道德缺失、网民言论的伦理失范等伦理问题,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遵守语言道德,为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网络交际环境提供伦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舆情视阈下的网络道德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网络在成为新的舆情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隐患。从食品安全舆情引导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食品安全问题网络传播道德失范现象和网络传播主体相应的道德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中的道德建设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传播视域下的伦理失范既有网络技术方向的问题,也与网络中的人性异化有关。解决这一问题须从网络技术、网络传播和社会三个方面和个人、媒体及政府三个层面入手,对不同网络主体提出相应的道德责任,加强网络道德规制,以期促进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如制造信息垃圾、侵犯网络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黑客"行为等不断涌现。为了走出这一道德困境,人们开始挖掘道德失范现象的社会根源与认识根源,尝试着构建各种网络伦理规约,对网络社会中失范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  相似文献   

9.
现代组织的道德失范导致组织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失衡、组织道德责任的漂移、组织伦理取向的迷失、组织伦理规范的冲突及伦理调控的失灵等。组织道德失范的原因一方面是组织实体自身所存在的道德意识空场、组织结构的失衡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动;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伦理范式中道德主体的个体单一性之弊、依个体良心而实现道德价值的"规范习得-践行"模式及重义轻利、整体主义及等级主义的价值导向而造成组织道德主体性的失陷和组织伦理的无效运行。  相似文献   

10.
失范是制度、文化、心理、交往和主体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与功能性弱化状态的显性表达。在网络社会中,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结构性失衡、局部性缺失以及社会化能力减弱,造成个体和群体认知、心理和行为的混乱,进而引发网络空间秩序的失范。网络道德失范既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失范,又是网络心理行为的失范,实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失范,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失范。基于对网络道德价值现象的图像化审视,加强网络技术控制,优化网络空间,加快网络立法,构建网络价值范式,主倡网络群体示范,成为应对网络道德失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速、便捷的互联网正以其锐不可挡之势冲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最快的地方,网络在给莘莘学子带来丰富信息、交互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道德问题。文章就网络道德问题,论述了网络道德的内涵,并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失范现象,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了一些加强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建立网络伦理学 加强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特网对伦理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伦理学已涵盖不了虚拟的网络社会.在不道德行为大肆泛滥因特网的情况下,我们常常因缺乏有效对策而陷于被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网络伦理学,加强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用社会主义道德占领网上阵地.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等。为有效预防和治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带来的危机,维护校园、网络的良好秩序,必须加强网络行为失范危机的防控机制建设。为此,就要采取切实措施,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遵循网络行为失范危机处理中的基本原则,矫正大学生网络行为;重视网络行为失范危机善后中的心理疏导,建立形象再塑与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劳动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劳动伦理是劳动思想的重要内核。马克思主义劳动伦理思想经历了奠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奠基阶段的发轫之作。其中所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劳动本身应是劳动者的内在需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自由生命的体现;劳动过程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劳动结果要体现公平性、彰显劳动和劳动者的尊严与价值等。深入挖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并以此实现“人之为人”劳动伦理的现代转向,对明晰劳动者主体地位、反思劳动道德失范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作为近几年新兴起来的媒介形式,满足了民众和社会组织的信息需求.然而在微博传播中也曝露出诸多的伦理失范问题,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导致网络主体伦理观念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失范,甚至对现实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伦理关系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构建与微博发展相适应的微博伦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了.本文针对当前微博传播中的伦理失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应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微博伦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已有的关于网络道德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从概念范畴探讨了网络道德和网络伦理的关系,进行理论建构,分析了网络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对网络道德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5个主要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传播失范行为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而出现,分析和界定网络传播失范行为首先应该关注并研究什么样的网络传播行为是规范的,即正当的、公平的、合理的、有益的、无害的、合法的,什么样的网络传播行为是不规范的,即不正当的、不公平的、不合理的、无益的、有害的、违法的、犯罪的。分析网络传播失范行为的概念、定义,网络传播失范行为的认定与判断标准,探讨网络传播失范行为的分类以及网络传播失范行为的具体情境适用问题,对于学界研究网络传播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世界。就伦理领域而言,网络给人类道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伦理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目前,网络伦理建构问题已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应当从网络伦理的制度建设、技术完善和网络道德建设等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网络引发了人们之间各种新型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协调并解决这些冲突与矛盾是网络伦理与网络法律共同的社会功能,网络伦理学与网络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基本相同的,也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渊源,从这4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联合"的一面.以德治网可以弥补依法治网之不足,"网络文明工程"建设正方兴未艾;依法治网也可以弥补以德治网之不足,依法治网已初见成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 "分立"的一面.最后得出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是一种既联合又分立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以加拿大萨斯卡切温大学为例,在研究萨斯卡切温大学管理理念与特点的基础上,从遵守学术道德与违反学术道德的界定、学术道德失范的处罚规定、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罚程序、学生申诉的程序几个方面介绍了该校在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制度体系和日常管理。总结出萨斯卡切温大学学术规范管理体系对我国学术道德规范管理的几点启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严格务实的培养机制促成学生脚踏实地的科研品质;详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维护诚信健康的学术环境;严谨规范的学术道德申诉条例维护学生正当的学术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