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性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之一,但曾长期遭到禁止和迫害,其法律认可和社会认同的历程坎坷不平,有时凸现希望有时跌入绝望。同性恋禁令体现其社会认同的艰难步履,与特定的国家制度及其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有关,也与主权话语、性别身份划分和思维方式关系密切。同性恋解禁法令及其重大事件体现了人类的科学认知和社会进步,颠覆了传统性别僵化的二元"自然"划分,其社会认同对人类寻求各类平等的路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同性恋相关法令及其重大事件绝不仅仅与性别和性取向有关,而是人类身份、科学认知、价值取向、群体范畴、政治和社会地位等问题的综合表征,折射出人类自我认识和科学解读其性本质的艰难之旅。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现象的产生有生理原因,有社会原因。同性恋是人类在性别问题上的"异化",是人类生理病态或社会心理病态。同性恋现象不符合以保证人类繁衍方式为核心的伦理规则。所谓同性婚姻,不是"婚姻",是与婚姻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不同概念,它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同居关系而已。因此,同性恋者有同居的权利,但是没有以婚姻的名义要求社会像对待异性结婚者一样为他们的同居公证财产和其他事务的权利。社会没有权力强行干涉同性恋,但是绝不能支持同性恋现象,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同性恋现象的发生率,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同性恋和同性恋恐惧症的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已不陌生,但它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并不广为人知。本文旨在揭示同性恋恐惧症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并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福柯及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学者的理论探讨同性恋和同性恋恐惧症形成的心理、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利益表达渠道缺失、社会歧视、文化偏见与制度压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性恋族群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分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主体的不可见性和族群认同感薄弱,进而无法共享统一的集体身份与文化。身份隐匿和族群分化状况下的同性恋运动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非抗争性的同性恋运动;另一种是同性恋消费主义,即“粉红经济”,它彰显了同性恋运动的政治-经济场域转换。同性恋族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和自我特征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状态,非抗争性的符号表达和文化介入、表现方式的日常生活化(如家庭出柜)以及同性恋消费主义的渗透等,都可以被视作本土性的同性恋认同方式和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的酷儿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丹尼斯·奥尔特曼提出的"全球酷儿化"观点,强调跨时空的超稳定结构与同一性;另一种是福柯式话语分析,强调内在特殊的身份与类型。跨国同性恋身份和主体性涉及本土性与植入性之争以及第三世界的同性恋群体在面对西方性话语和性实践时如何自我表达的问题。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并不是平面化、单向度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和异质性,西方并非同性恋身份/文化的原点,亚洲和中国的同性恋也非西方的镜像和拷贝,同性恋研究应避免简单的"刺激-反应"身份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6.
关注环境对青少年同性恋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从古到今对同性恋态度一直比较温和,同性恋现象还进入成语和文学作品,自宋朝以来的封建禁欲主义(异性之间),相对扩大了同性恋产生的机会,我国新刑法(1997)也将鸡奸罪名取消。因而,限制异性交往,纵容同性交往,使中国有适宜产生同性恋的社会基础,而青少年又是最容易产生同性恋心理的群体。而又由于同性恋者很难拥有自己满意的生活,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痛苦。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共同积极关注并予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7.
美国同性恋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性倾向和性追求,同性恋现象可谓历史悠久。但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它不同的生存空间。在农业社会,同性恋是反社会的,因而受到社会的整体排斥和无情打压。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工业社会和城市化的形成以及社会物质财富的空前丰裕,为同性恋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和种种反传统的社会造反运动,终于使同性恋者能够走上社会的前台,进而谋求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传统的贞节观念为基础,从女性生存的外在环境与她们的内心世界两方面,分析了五四时期"女性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呈现中国现代女作家文本中的"女性同性恋"现象.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社会是一个男子主宰的社会 ,女子被排除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外 ,局限在家庭之中。单性环境成了滋生同性恋的土壤。囿于资料 ,本文仅以女诗人萨福这一典型人物为例 ,通过其诗歌看古希腊女子同性恋。事实说明 ,在古希腊 ,女子同性恋现象虽不普遍 ,但确实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同性恋是一种亘古已有的人类文化现象,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对它的书写。受到先秦时期文史不分的影响,在先秦典籍中主要记载的是君主与男嬖的同性恋爱的故事。这些记载对后世的同性恋书写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于男嬖形象的书写尤其重要,它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大量关于同性恋的典故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确立了后世对于同性恋现象的基本态度。要想对我国的同性恋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必须先对这些男嬖形象进行一种客观公正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者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身份,不仅意味着将生理欲望指向同性以及具有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还意味着认同与同性恋性身份相关的角色和行为规范。"同性恋身份认同"既是同性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同性恋人群健康成长、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近20年来关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相关概念、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出发,概括了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对于同性恋的社会认同部分的缺乏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应该更多转向探讨同性恋身份的社会基础和支持手段,探讨社会认同机制以及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农村同性恋社会认同过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禁忌的舞蹈--后现代语境下的华语同性恋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表现另类生存与情爱的影片——同性恋电影出现在华语银幕上,俨然成就了一种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另类的存在,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出现无疑具有某种深刻的暗示.在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观的长期遮蔽下,同性恋及其文化只能生存在幽冥的角落,而同性恋电影则试图走出禁忌的囚笼,演绎出一番别样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3.
同性恋身份是现代性的产物。作为19世纪的发明,“同性恋”这一标签重构了同性爱欲者并使之成为具有共享身份与特性的族群。同性恋的历史书写、话语争夺、性主体意识与现代性等要素共同参与了“制造同性恋”的进程。大体而言,同性恋身份的建构过程可以分为历史寻根、经验阐释与族群建构三个阶段,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中可以区分出年龄-结构化、跨性别、职业化以及平等主义等不同的同性恋类型。现代性为同性恋亚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社会空间,现代同性恋世界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公众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逐渐趋于开放,但是在主流异性恋文化与话语主导之下,同性恋群体依旧遭遇一定程度的排斥和歧视。文章通过对22位同性恋者的深入访谈探讨同性恋者如何适应不同的场所并实现繁复的场所转换,揭示了同性恋者在"同性恋"与"家庭"、"婚姻"、"工作"、"公共"等场所转换时所面临的痛苦和困境,提出同性恋者场所转换适应性建议,为同性恋群体更好地与主流人群和谐共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同性恋群体的利益诉求在近些年逐渐高涨,为同性恋者立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主要从为同性恋这一少数群体立法的意义和根据出发,在民事法律保护方面提出了同性恋婚姻家庭阶梯式立法构想,在刑事法律保护方面则提出了修正我国《刑法》对于组织卖淫罪与强奸罪的规定的建议,从而预防和惩处同性间的性犯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同性恋"这一特殊的人群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同性恋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和法律冲突日益呈现,因此,关于同性恋的权利如何保障,是否应当合法化以及如何使之适应中国国情,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针对同性结合合法化在我国的必要性,结合西方国家立法现状,对我国同性结合立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分析——以重庆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现象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之一。文献普遍认为,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较为宽容,但对于大学生对同性恋宽容态度的形成研究极少。在回顾文献基础上,文章通过对88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通过因素分析法,萃取“主观理解”和“客观接受”两因子作为因变量态度因子,萃取“接触认知”、“艾滋认知”、“性开放度”、“道德认知”等4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并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线性回归方程。此项研究对于预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具有积极意义,并对如何争取更加宽容的同性恋生存环境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魏晋六朝社会政治环境之动荡及原有价值观念体系的崩溃,“男性美”逐渐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好男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流行,得到统治者和社会上层文人的提倡,使历来处于被压抑状态的“同性恋情结”浮出水面,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文学”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关学基础上产生,并有显著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男女同性恋在自我认同以及性行为的差异研究目前较少。文中以网络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男女同性恋者在性态度、性行为以及对同性恋身份的自我认同度上有显著差别。在走上同性恋的道路的归因上,男性更多归因于客观因素,女性更多归因于主观因素。研究结果还表明,小时候的性经历对于个体的同性取向并不是如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所强调的那样重要。  相似文献   

20.
同性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玉台新咏》也收录了涉及同性恋的诗歌,涉及的都是男性同性恋,在吟咏模式、情感展现上虽较异性恋题材简单,但是有其独特性。这类诗歌收录于文学总集中,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现象的包容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