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术带头人的基本素质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建设是提高高校整体学术水平的重要措施 ,本文就学科建设工作中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了论述 ,并对有关如何发掘与培养学术带头人等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抓好学术梯队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研究生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战略措施,学科建设有多方面内容,其中包括:教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实验室建设,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设等,在以上诸项中最关键的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有了好的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术梯队发展具有阶段性、冲突演化性和差异性三大规律。高校建设学术梯队建设应注意选拔和培养学术带头人,正确处理人才流动与梯队稳定的关系,重视梯队内部合理分工,并建立持续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论地方高校学术梯队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的水平、质量和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梯队建设水平的高低,加强学术梯队建设是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地方高校学术梯队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必须从合理制定学科建设目标、大力选拔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优化学术梯队的资源配置等八个方面着手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5.
顾晓艳教授     
正顾晓艳,女,1963年生,贵州思南人,教授,田径国家级裁判员,硕士生导师,贵州省首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师名师。2004年5月获得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建设学术梯队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了华南理工大学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建设学术梯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 ,提出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建设学术梯队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按照《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和《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评选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省教育厅2009年下半年开展第三批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评选工作。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积极申报。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术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高校在学术团队建设上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凝练学科队伍建设为宗旨,培育优秀学术带头人为关键,构建高校学术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不断促进高校学术的团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王兰菊,张春河高校要适应市场经济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规律,就必须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高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师资是关键。建立一支跨世纪的师资队伍是百年大计,也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  相似文献   

10.
据教育部教社政 [2 0 0 3]1号文 ,国家将启动哲学社会科学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和学术新人培养计划。将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特聘教授岗位 ,增加高校文科教师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中所占的比例 ,将高校文科教师列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 ,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我国将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教文  相似文献   

11.
指出高校行政化的实质是社会官本位观念在高校的影响和官场文化对高校的渗透,去行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树立新的大学办学理念,提出大学应树立"学术第一、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的办学理念。在大学发展的进程中,学术第一是基础,教授治学是手段,教育家治校是保障,三者有机结合,共同辅佐实现大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教育改革中高校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扩大社会影响、获取社会认知的理解,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并作了典型性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普通院校倾向偏硬性形象指标,重点院校权重特性更倾向软形象指标;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权重特性倾向实体形象指标;调查结果还显示初级职称者与高级职称者的权重特性竟然有很高的同质性。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教育愈发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生能否有效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取决于其学术英语交际能力。延安 大学2011 年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目前在校研究生规模约为本科生的十分之一(延安大学官网2015 年4 月更新,目 前在校本科生15 683 人,研究生1 462 人),属于有代表性的西部省属高校。以延安大学为例,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考察西部 省属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并就提高该群体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学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都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其治理效能。大学领导往往是"学而优则仕"的结果,但是他们的上任和选聘与其"学"如何"优"的定量关系,依然是未解之谜。因此,刻画大学领导的科研表现与其行政职务的动态关系,了解和研究大学领导学术生涯和行政生涯的关系,有利于厘清高等教育人才职业生涯路径,为解决我国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提供建议与参考。本文定量研究大学领导的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是否受到其行政职位的影响。对来自411所大学的343名男性和68名女性大学领导进行抽样调查,其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的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发文量和被引量。我们定义了四个时期:任职前时期、前任职到现任职时期、现任职时期和参考时期,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他们在任现职前后的学术生产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变化。大学领导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繁杂的公事、巨大的压力及紧凑的工作时间让他们在成为领导的过程中,经历着学术生涯和行政生涯或互动或促进或博弈的历程。前人研究表明,行政职务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有各种负面影响。本研究定量考察了行政职务对学术人员科研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1)行政职务对校领导的发文量影响较小,对被引量的影响程度中等,行政职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位校领导的学术表现,尤其是影响了大部分校领导的学术影响力;(2)学科的不同在行政职务和学术表现的关系上无显著影响;(3)大学排名的高低,对校领导在任职后的学术生产力有很薄弱的影响,在学术影响层面上,高校领导任职后都呈下降趋势;(4)从性别的角度看高校领导在任职前后的学术表现并没有较大不同,男领导和女领导的学术表现在任职后均有所下降;(5)任职经验较长的校领导发文量受行政职务的影响更大,而任职经验较短的校领导则是被引量受行政职务的影响更大。我们通过定量分析与统计验证,再一次证实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实。大学行政职务对高校教师来说,是他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既可能像一部分教师一样学术行政双丰收,更可能像大多数(近六成)教师一样出现纯学术影响力的下滑。在高校领导自身层面,"事半功倍"的学术能力和处事能力能为其带来稳定,甚至更大的收获。在政策制定者层面,可以考虑为高校管理工作者提供管理培训平台,尤其是提供高校领导的培训提升平台,遴选大学领导时重学科和经验、轻排名和性别。  相似文献   

15.
“自治”是西方大学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从中世纪诞生之日起,西方大学自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具有了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以学术自由为自治核心;以法人架构为自治组织保障;以建立在德美模式基础之上的“混合式”模式为发展趋向。就我国的高校改革而言,应当结合本国国情逐步进行。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大学改革分为三个时期:远期是实现大学自治;中期是汲取德国现行大学性质的定位,把我国的大学性质由单纯的教育义务机关向义务机关和制度性的保障措施转变,使其具有双重属性;近期是在现有的体制之下,采取各项措施来促进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16.
在论述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和高等学校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创新、示范、辐射、引领等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明确办学理念、建立和谐高等教育体系与和谐校园;强调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和率先实行育人型管理的理念;提出高等学校中政治领导、行政领导、学术领导相结合,政治民主、行政民主、学术民主相统一,以及依法自主办学、诚信办学、教育公平等理念。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学位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率先将西方的学位制度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教会大学 首先通过向国外政府或大学注册立案的方式获取学位授予权,并按照国外的标准进行具体操作.随着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教会大学逐渐扩充学位门类、提高学位层级、拓展学位课程,使学位制度得以发展完善.教会大学学位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中外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对中国学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刺激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文学史观在西部高校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关系到西部地区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面对西部地区高校独特的教学环境与培养目标,我们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全程,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地域背景与民族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学习态度和理论方法,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方能将多民族文学史观在当前文学教育中的贯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对国内外尤其是我国学术界在高校品牌领域就高校品牌的内涵与基本特征、高校品牌塑造和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品牌塑造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作了较系统的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既必须要在理论创新、系统研究上下工夫,以初步确立我国"高校品牌"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