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信技术王国"时代出现的所谓"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趋向,并没有使艺术与生活合一,而是意味着艺术形态的改变、存在状态的改变、价值趋向的改变、艺术手段(媒介、工具)的改变、艺术思维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改变……。只要人类不灭亡,审美一艺术就不会消亡。不论什么样的生活特异化,都不能离弃生活,而应该既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又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2.
在电子媒介时代,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并没有消失。艺术,特别是古典形态的艺术,即在于对生活的特异化,在于距离。艺术的诞生就是从与生活相区别、与生活拉开距离开始的,之后,从古典到现代,艺术都以生活的特异化为其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喜剧是以可感的现象对本质实体的自否定为冲突式,从而造成笑的喜剧效果.现行的"小品"演出,大体具有这种喜剧性,因此被称为"喜剧小品".这一效果虽然实现了属于审美范畴的喜剧性,但却不能标示出作为艺术体式的喜剧特性.而"小品剧"的定名,既可确立其戏剧的艺术体式,又可使其有表现喜剧与正剧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民族艺术是典型的生态艺术,生发路径明晰独特:天成性艺术--生存性艺术--生活性艺术--生态性艺术--天态化艺术.此种生态发展路径决定了民族艺术具有天然的生态审美特征,构成民族美育的客体基础.民族艺术活动与生态存在、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及文化活动的统合,生成了系统整生的生态审美场,生态美育活动在其中展开.生态审美场造就的全面的美生主体,在生态化与艺术化耦合并进的审美氛围与审美范式下,实现了生态美育的完整本质,朝着美生理想迈进,终形成和谐自由的民族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沿循体育文化和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探讨体育与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同根同源、相互交融、相向游移的文化现象,可以给出体育和艺术存在的第三种形式--"体育-艺术交融";并可以探寻出形成"体育-艺术交融"状态的原因.从美学的视角观察,又可以揭示"体育-艺术交融"的美学价值,认识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与艺术将继续相向游移,创造更高水平的"交融"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指导,对异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异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本质,特别是异化时代的艺术生产状况作了较细致的论析.本文认为异化现象具有双重效应,它在产生负面效应的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发展推动作用.在异化时代,异化浸染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体人的异化、生产对象的异化、生产关系的异化等给艺术生产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双重效应.本文还对历来分歧严重的"艺术生产"概念内涵问题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7.
电视接受是一种实质性的精神消费,精神消费的核心是心理问题,从接受主体出发,这种心理表现为人本心理及其在变异过程中的寻求与满足.由于电视接受主体受制于社会属性,故电视接受心理一般表现为社会性变异.当我们以电视接受中的艺术接受为主要描述对象时,便会发现以人本心理为基础,以社会属性为制约的这种接受关系在更高层次上是一种审美关系.在电视文艺接受中,它表现为审美情境的产生,在电视其它形式的接受中,它表现为道德心理的认同与超越--一种审美感的伴随性感知.二者共同构成电视接受心理的"审美升华".在电视接受中,人本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是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8.
韩愈、孟郊诗歌都以险怪著称,然"韩孟"的佛道诗各有独特的艺术风貌韩诗尚"俗"和"实",孟诗则尚"雅"和"虚".这种迥异的艺术风貌与"韩孟"各自的宗教观、审美情趣以及表现技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艺术自律与艺术革命--马尔库塞的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即"异在".艺术的"异在"也就是指艺术对现实的"异化"关系.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的"异在"是一种永恒的存在.艺术的"异在"性是凭借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来界定的.艺术由于"异在"而蕴藏着的对现实的否定力量,具有革命的潜能.艺术要真正实现艺术的革命潜能,必须塑造人的"新感性".艺术消亡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晚明社会变迁与"心学"的兴起,导致了儒家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繁盛,并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来的民间宗教--"三一教".这种士人学术社团的宗教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晚明士人于自身生存状态影响下的一种异化式的解脱方式.这种转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三教合一"学术思想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成为学术思想深入发展的一个内在阻碍.  相似文献   

11.
属于"象征世界"的中国园林代表--江南园林的审美接受,有别于西方园林的景观审美,接受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期待视野".本文主要从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审美心理和审美视阈三方面论述江南园林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12.
无常之恸、与世不谐的疏离感以及李叔同的影响使丰子恺避世近佛,甘愿做一个"艺术与宗教的信徒".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他反抗人性的异化,强调生活的"闲适"与"趣味",使平凡的日常生活显示出高远的人生境界,其散文亦因此别具一格,充满了自由、从容的生命情趣.  相似文献   

13.
面对工具理性对个体生存的全面控制,以及现代生活的诗性缺乏,西美尔提出"距离"这一概念.在他看来,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导致个性日益沦丧,因此,现代个体及艺术只有远离被工具理性控制的现代生活,才能对异化文明进行抵御,最终实现个体的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时间--空间艺术,而中国古典小说更具有"空间性"艺术特征.其理论体系与绘画、园林等空间艺术理论融为一体,追求意象化、生活化、抒情化的审美旨趣.探寻这一理论新视角,有助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研究与品评,从而达到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与现代、理论与批评、继承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大众对现代主义艺术进行审美时,常会发生"审美疲惫"心理现象.而这就与显现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震撼力是否能够转化为艺术魅力有关.因此有必要对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艺术特性与审美大众的期待心理的互联互动历程进行分析,以探究"审美疲惫"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艺术审美意识是艺术家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活动.胡塞尔现象学中对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有一定的研究分析.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决定因素就在于其对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准确把握.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审美选择、审美指向均来自其审美意识的潜在"意向性"和"功能性"指令,即现象学中的"内意识""内知觉"等因素的活动,它是艺术家审美判断中的重要"神经".艺术家如何把控与运用好"意向性"与"功能性"作用将会直接关系到艺术家艺术创造的成败.艺术家通过对敏锐的审美意识的把控来指向其审美理想所需目标,达到艺术家审美创造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实践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否定性的解构功能,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准自由和不自由--反自由,也就在审美的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优美)--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丑.实践的这些功能通过审美形态制约和影响文学艺术的形态和发展.因此,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柔美(优美)的审美形态而产生自由的、和谐、阴柔的文学艺术形态;实践的转化功能通过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准自由的、激荡、阳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不自由的、矛盾、倒错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古典型艺术转化为近代型艺术;实践的解构功能通过丑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异化、变形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现代型艺术转化为后现代型艺术.欧洲文学艺术经历了古代的古典主义到近代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再到现代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欧洲文学艺术的演变发展应该说就是欧洲社会转型和审美趣味转型时期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杜甫爱竹,诗作中言及的树木以竹为最多,是因为竹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劲节、虚心、坚忍以及形体上的瘦硬特征与杜甫的人格理想、性格特征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杜甫一生,重视风节操守,为人谦虚,性格坚忍,艺术审美追求"瘦硬".竹就是他的精神化身.  相似文献   

19.
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与近代以来的科学是共生的,归根到底源自西方知识传统的思辨本性.现今的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所发生的全面的支配作用,是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现实化,其生活基础是感性世界的深刻异化.马克思的"哲学"并非近代哲学的延伸,而是近代哲学之批判.这种批判导向一种"新哲学".即"历史存在论".历史存在论揭示"现实生活",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其必然走向就是突破当今科学之范式,重建科学之理想.  相似文献   

20.
认为罗斯金"从艺术批评转向社会批评"的说法失之于简单化,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他的文化观.无论是罗斯金发表的艺术批评还是社会批评,其实都受到他总体文化观的统辖.罗斯金的文化观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因此生发的焦虑有关.19世纪的英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转型,以形形色色的"分离"为特征的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愈演愈烈,这是让罗斯金深感焦虑的根本原因.焦虑的背后是他对人类社会的整体性与和谐性的向往,而这种焦虑和向往既体现于他的艺术批评,也体现于他的社会批评,并且促成了两者的高度融合.他跟卡莱尔、阿诺德一样,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由工业革命牵引的、以机械式进步为内涵的文化现象--更确切地说,是"反文化"现象.对于现代文明的焦虑使"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得以扩充与发展,这里面有着罗斯金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