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吉林省"粮变肉"工程的实施,使吉林省畜牧业取得快速发展,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与生态、与社会的矛盾也逐渐体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研究的主题.本文从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吉林省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其相关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状况及开发区的任务与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分析,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与条件,提出了吉林省省级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试图通过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对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优路径选择,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许多障碍,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着技术上、管理上和观念上的障碍。应该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推广绿色消费等途径解决消除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呕需理论、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自主创新。但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认识偏差,技术障碍及研发能力差,以及缺乏相应配套的制度支撑体系等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克服障碍,构建并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体系,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是目前中部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何排除这一障碍,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进行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是其重要举措.然而要进行基于循环经济的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首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就是路径和模式的选择.因此,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循环经济指导下,以中部地区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其生态化路径和模式的研究,旨在引导中部产业集群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快速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7.
制度、文化、人口、教育与人才、社会保障、自然环境等是障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消除障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的途径与措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内生的、协调的、综合创新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核心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六大方面的创新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是少数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础上赶超经济发达地区的良好契机.但由于受历史地理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面临资金、技术、市场、环境意识等方面的障碍.少数民族地区应转变发展观念,充分利用自治权制定地方性循环经济推进条例,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改善投资环境,开发新的实用技术,并积极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才能顺利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  相似文献   

9.
论构建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倡导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来重构经济系统。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重点在价格和税收、法律法规和产权制度三方面对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障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制度瓶颈是循环经济构建中的突出难点。采用渐进式的制度改革方式,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革财政和税收制度,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资源价值计量机制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确定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是突破现有制度障碍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实行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剖析,分析目前我国在实行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制度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极大破坏。目前,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逐步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30个省、直辖市的18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区域间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低。总体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之上的,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论述国际上现有四种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运用杜邦模式、卡伦堡模式和社会循环经济体系模式发展陕北地区循环经济的问题,提出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相互关联发展陕北地区石油产业循环经济的综合发展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综合模式下发展循环经济给当地可能带来(改善)的社会福利。研究表明:应用综合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综合发展模式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就越高。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的监督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政府和企业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都是通过企业这个微观主体来完成的。因此,循环经济发展的是否顺利,环境政策是否得当,主要依赖于政府和企业的相互配合。政府政策的出台以及企业对政策的执行之间就形成了博弈关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和企业都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为了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他们都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应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循环经济更加顺利发展、如何使政府和企业都达到双赢的结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博弈论以及委托代理模式的方法来研究讨论循环经济下,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以及决策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技术更新速度快,研发投入大,对设备和原材料的要求高,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现代经济中,经济活动与金融活动密不可分,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增长会造成很多不利的负面影响。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甘肃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真正实现了循环经济由理论到实践的突破。本文拟从甘肃的现实情况出发,对金融支持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技术壁垒的形式、特点和机理的作用机制以及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最后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标准、法规体系,构建特色认证、认可体系;鼓励企业参与竞争,实现技术壁垒的整体跨越;以市场为依托,合理利用TBT等建立有自我特色的技术壁垒体系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城市循环经济模式是发展生态城市、解决我国GDP高速增长与可持续性发展矛盾的必由之路。国家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贵阳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过程中取得一些有益经验,也面临不少的问题。这些都对西部大开发,对发展城市经济的新思路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国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传统的、对资源掠夺性的经济模式 ,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得到共识 ,中国同许多国家一样 ,开始着手构建全新的资源低消耗、与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积极财税政策支持。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入手 ,分析了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进程中所需要的购买性支出、财政补贴、税收、信贷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借鉴国际做法 ,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应融入自然大循环之中,成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而且不会危害自然循环,甚至对自然循环有所增益和恢复.链接技术,是将某一生产链条中产生的产品或废弃物进行利用,使之成为另一生产链条中的原料,使得生产链条得以延伸或闭合的技术.链接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具有不同于传统技术的特征.探讨和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律,促进链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有利于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助推循环经济跨越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而且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初步建立起了循环经济推动机制,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目前科技创新支撑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结构性短缺;循环经济发展的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需要在构建和完善技术研发体系、人才支撑体系、研发经费保障体系和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