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天地自然孕育了人,也孕育了人以外其他的生命。所有的生命共同构成互适互利的生态环境,和谐恬适是各种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进一步繁荣昌盛的基础。人类具有超凡的生命张力,不受约束的行为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伤害生命和谐的主要原因。人类必须努力提高自觉维护生命和谐的伦理水平,其前提是充分认识维持生命和谐的伦理意义,科学把握维持生命和谐的伦理原则,进而努力提升维持生命和谐的伦理水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生命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伦理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构建适应生命科技发展的伦理观.在儒学视野下探讨生命科技伦理观的构建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意义."仁爱"、"以义制利"以及"天人合一"等宝贵思想资源,分别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层面,对构建生命科技伦理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工具理性和经济理性主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形而上学终结和理想信念日渐式微的现实,人类自觉意识不能不重视守护道德崇高底线的生命伦理思维。而以自然人性预设和理性主体自觉为前提的西方现代伦理思维,在对于人的生命伦理的意义诠释和行为引领上,尽管有崇尚个性独立和人格自由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主客分离、价值至上、个人本位等弊端。与此不同,中国传统思维,尤其是儒家的正德利用厚生的泛伦理思维,从关注人的性命出发,坚持泛爱物的广义生命伦理思维,不仅弘扬人的德性生命,而且珍爱人乃至于万物灵灵的自然情欲生命。主张把伦理思维从主体际性推广到人与一切他者的领域。这不仅能够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建构合理的生命伦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生命,而且是社会的生命,更是伦理的生命.生命伦理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度关切.生命伦理不单指个体的生命伦理,更是指人类整体的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如何彰显人(人类)的生命的价值.生命伦理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生命伦理存在的内在依据,人的社会生产是人的生命伦理实现的主要手段,社会是人的生命伦理展开的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课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责任伦理视角分析,不难发现,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存在教育主体责任思维欠缺、多元责任主体协同不足、个体责任伦理意识不强、责任伦理运行体系不畅等问题。当前,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伦理建构,应当充分遵循以认知理解为前提、内化认同为核心、外化践履为归宿的生命教育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6.
器官移植面临着种种伦理挑战,这种挑战与器官移植技术理性的过分张扬密切相关.要规约这种技术理性必须将它置于医学目的的框架之下,必须对器官移植进行伦理确证和道德规约.生命伦理在这一点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护理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是与人类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因而理当是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融会贯通的最好结合点。然而当前医学人文关怀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护理实践中实施人文关怀对护理工作者的人道伦理意识提出了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8.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尊重自然.该伦理观作为以生物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同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观形成对立.它主要由三个基本成分所组成:具有世界观性质的理论前提或信仰体系、基本道德立场、一组规定义务的行为规则与品行标准.以生命为中心的自然观作为理论前提构成保罗·泰勒的伦理观的基础,而这种自然观本身又是由以下信念所组成:把人类视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成员,认为自然界是有机系统,认为个体有机体是目的论意义上的生命中心以及对人类优越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9.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尊重自然.该伦理观作为以生物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同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观形成对立.它主要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具有世界观性质的理论前提或信仰体系、基本道德立场、一组规定义务的行为规则与品行标准.以生命为中心的自然观作为理论前提构成保罗·泰勒的伦理观的基础,而这种自然观本身又是由以下信念所组成:把人类视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成员,认为自然界是有机系统,认为个体有机体是目的论意义上的生命中心以及对人类优越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应以知识、技能介绍为主,而应以价值观引领为主。其中,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已有的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引领大学生对人的生命进行全面、系统、根本性的认识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内容。这种对人的生命的认识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融合起来,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方法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这种认识会引领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的生命是身、心、灵的结合,进而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人的生命色彩在于责任和意义的融入。  相似文献   

11.
器官移植的伦理研究是器官移植技术与当代社会文化、生命伦理观念交叉的产物。器官移植伦理研究以器官移植的理性问题为其研究对象,以生命伦理学利益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为理论依据,从人类发展的自身利益出发对器官移植进行理性思考,从哲学的高度,考察器官移植的道德价值;从社会公平与正义出发,讨论人体器官这种稀有资源的收集、分配问题;探讨器官移植实施过程中社会、医疗组织、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等。器官移植伦理研究既客观反映社会对器官移植技术使用进行控制的要求,又为这门新的医学技术的发展清除伦理障碍。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克隆技术、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技术等高新生物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安乐死等医学现象也屡见不鲜,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全面、理智地分析其利弊,没有建立一系列相应的社会调适机制的时候,它已经闯入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引起了人们关于生命伦理的深深思索。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这一思潮的崛起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尽管西方学者较中国更早地系统关注生态伦理问题,但中国古代学者著述中关于生态伦理的直观、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伦理规范仍具有积极的价值,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生态伦理思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小说中存有一种政治伦理与生命伦理相交错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显示了反抗传统政治伦理等级秩序的象征性意义。改革英雄超越复杂的政治伦理并同时超越生命伦理。"弑父"和生命伦理毁损是改革英雄生命中常见的样态。改革小说中这种叙事模式实际上是新一轮政治觉醒与人的觉醒的显著表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乡村公共事物治理的乡风文明建设,其绩效不仅受到国家、地方政府、村支“两委”、农民四个主体行动逻辑的影响,而且受到乡村既有“权力-利益-规范”网络的约束。前者是自上而下纵向支配的科层逻辑,后者构成横向平等交互的协商逻辑。两种逻辑的磨合、博弈态势,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最终成效。从目前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看,占据主导地位的纵向科层逻辑,还不能与乡村横向逻辑完全契合,使得乡风文明建设遭遇困境。乡村社会个体化带来的公共生活衰落,进一步加剧了乡风文明建设困境,最终导致建设成效差强人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以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培育乡村良性社会资本为重点,采取纵向自上而下与横向平等交互相结合的双向路径。  相似文献   

16.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问世以来,东西方著述家从各自不同的学术旨趣出发,亦对新教伦理及其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关联性作出了不同的学科解读,但都未能走出韦伯所依循的西方世界现代性及其道德谋划的叙事背景。文章以韦伯新教伦理为价值原点,窥思信息主义技术范式对新教伦理在形式上的质疑和质料上的强化,回应韦伯的文化偏见,在后现代语境下找寻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精神的共鸣声和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仁义是董仲舒五常之道的核心,二者的特定内涵及交互作用对他的整个道德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董仲舒提出仁义结合的处世之道,“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分别内外,厘定界线,发展了儒家的“人际关系学”及道德修养理论;他的这种仁义观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有利于理想人格模式的塑造,有利于普遍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网婚”是网络用户利用网络虚拟结婚的一种网络游戏行为,如今这种虚拟行为已经延伸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网婚盛行有其原因,主要在于参与者的心理需求的满足。网络婚姻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自由,而忽视和淡化了现实的规则,造成了人的价值危机和伦理危机。因此,必须避免在信息时代的价值中立和对技术的崇拜中产生的异化。在此背景下,和谐(包括婚姻和谐、制度和谐、网络伦理和谐)成为解决网婚冲击的终极走向。  相似文献   

19.
《有产业的人》被公认为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主要描绘了19世纪朱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生活的图景。高尔斯华绥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当时英国社会个人道德沦丧和社会伦理失序的关注。从责任伦理的视角对小说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作者通过小说所表达的建立和谐秩序的伦理理想进而认识到这部作品的重要的当代社会价值.即重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摆脱个人道德论丧和社会伦理失序的危险,是英国社会获得新生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0.
教师德性伦理的结构体系与运行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师伦理主要包括教师制度伦理和教师德性伦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强制性与自觉性、他律与自律的对立关系。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伦理水平,不能单靠教师制度伦理的强制性约束,而应正确把握教师制度伦理与教师德性伦理的关系,搞清教师德性伦理的结构体系,建立教师德性伦理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