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在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常常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理性精神的培养,究其原因是我国缺乏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而纽约理工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方面非常成功且具有特色,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开展通识教育时,我国理工科院校应当尽快建立国家层面或地方层面的通识教育统筹机构,坚守高等教育理念,尽快建立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与课程组设置,消除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误解,并加强通识教育的推广与宣传。  相似文献   

2.
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主要的学生团体,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重要形式,其中蕴涵着通识教育的意义。通识教育目前在我国尚没有固定的模式,将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引入学生社团,使社团活动与课程教学实现有机嫁接,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围绕通识教育这一核心,从理念、目标、课程体系、课外活动和操作实施等方面分层次阐释.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通识教育必须在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学院外的世界间建构联系,使学生获得文化艺术修养与道德判断能力,做好参与公共事务的准备.为此,需要建构新的通识教育体系,在如下八个领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审美与阐释、文化与信仰、经验理性、道德理性、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世界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在课程之外,仍需在课外活动中培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管理层面,应建立新的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为通识教育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脱胎于自由教育,它们有相同或相似的精神实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心灵的自由,造就心灵完整的个人。通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是自由学习,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指向是明确培养自由心灵的目标、课程和教学要以学生自由学习为中心。  相似文献   

5.
加快健全并完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体系及培养机制是新形势下社会综合类人才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人才通识教育培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通过重点考察颇具通识教育特色的世界名校,探讨国外尤其同类著名高校本科生通识教育人文课程及培养机制的发展情状,提出中国高校应学习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尽快改变当前重专业技术、轻综合知识的观念,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增加人文类师资投入,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体系与培养机制,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类人才。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传统的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只有用深入式讲授、民主式讨论、针对性实践三种方式贯穿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斯坦福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包括思维训练、思维及行动方式、写作与修辞以及外国语四大板块。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构建的哲学基础是在融合理性主义、工具主义以及新人文主义三种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的特色就是"创新性、变革性和多元化"。培养具有创新潜质、探究能力以及多方面素养的高科技人才是斯坦福大学的通识课程的重要目标。通识课程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了有效思考。由此,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在通识课程改革方面,应借鉴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的特色,开设思维训练和研究入门课程,开发与通识课程配套的各类研讨课程,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等。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领域之一,在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收效甚微.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于跨文化课程建设是全球化发展的诉求,是推行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授课教师的素养与能力提升,以及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与素质.中国高等学校对跨文化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跨文化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师资队伍需要优化和授课模式需要改革.因此,高等学校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应转变观念,加大跨文化通识课程的研究力度;调整课程体系,构建系统的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建立跨文化通识课程教学团队;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跨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设置是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从课程设置目标、设置原则与课程领域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力图使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开展和实施通识教育进行探讨,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通识教育目标,加强通识教育宣传,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并处理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每个本科生必须在一、二年级修满分别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组成的15门学季课程。依靠一流教师队伍以提升课程体系建设水平;依托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据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思辩能力;注重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和渗透,注重专业间的拓宽与延伸,强调教育要充分开启学生心智,呼唤学生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课程设置是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从课程设置目标、设置原则与课程领域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力图使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务文化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门行业文化课,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建立与职业相关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着力从准确定位商务文化课程性质、建构课程内容框架体系、进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与实践,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课程实行模块化管理后,如何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成为新的挑战。文章介绍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化背景和通识教育课程特点,再结合教学实践,试探讨如何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通识教育经历了从国外引入到普及的过程,但是普及之后的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被休闲化、边缘化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通识教育人文社会课程的现状并对其优化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并未能受到足够重视。民国时期的无锡国专可以为通识教育提供很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无锡国专在学生培养、课程设置上都贯穿着通识教育的思想,通过考察无锡国专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来为今天陷入窘境的通识教育拨开迷雾。通识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课程改革,把课程建设与通识教育目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当今美国和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的一项重要传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面对新的形势,美国和日本(二战后引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育界对以往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做了相应的改革,许多大学相继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共同课程等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使大学课程形成一个整体.革新后的通识教育的价值得到人们重新肯定,通识教育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之际,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经验,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大学课程建设水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在高校开展了一段时间,随后各高校也对通识教育展开了一系列评估活动。但大多是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结构、内容的评价来判断通识教育乃至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掩盖了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切身体验和实际发展,因此在通识教育质量评估中出现了"主体缺失"现象。"瓦贝希全美通识教育调查("WNSLAE)是2005年以来在美国影响力迅速提升的调查项目,对美国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运作机制和研究成果对我国建立通识教育质量评估过程性指标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一、通识教育的源起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博雅教育以为有闲阶级服务、培养绅士为最初目的。通识教育最初源于香港崇基学院,该院创办之初就模仿美国大学博雅教育开设的《人生哲学》课程。中文大学成立后,遂改为通识教育课程。自此,通识教育转而倡导人与自然、人文与科技的和谐发展,弥补和解决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分离、对立,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一代新人。工业革命后,…  相似文献   

20.
[摘要]哈佛大学长期以来要求学生在专业以外选修一系列课程,其最近的2009版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为全世界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考察了2009通识教育体系中占相当重要比例的哲学通识课程,分析其主要特点,认为哈佛大学的哲学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与方法基础。这对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哲学通识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哲学通识教育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