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国内外期刊界、学术界、科研管理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文章应用学术"全评价"体系或理论/分析框架,采用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立足于学术期刊的注册、存档、评价、策划、传播等核心功能,构建出定量定性指标融合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取代以文献计量指标为主的原有指标体系,将反"四唯""五唯""SCI至上"落到实处,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之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纷繁复杂,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中问题较多.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以多种形相存在,如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评价的评价"等等,其评价规范之间存在着学术标准与非学术标准等多种冲突.在评价实践过程中,也大量存在评价主体问题与评价程序问题等诸多矛盾.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建立与完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有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定量评价为主导,尽管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带来的问题和弊端也日益凸显,其中最重要的是,未能更好地引导学术期刊在促进学术创新、引领学术风气上发挥应有作用.构建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应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同行专家评议为主导;由"以刊评文"向"以文评刊"转变,倡导和推行代表作评议制度;建立"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多维度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可从学术创新、学术影响、办刊能力、学风建设等四个方面构建多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坚持党的领导、"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质量为本"和"创新至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权威和公开透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量化评价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辩","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评价的边界异化"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度规制"三大问题聚讼,文章建议通过强化学术成果质量保障机制、优化学术共同体工作机制、构建学术争鸣长效机制和完善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等制度建设,推动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改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术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环节。本文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相关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指出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评价理念与评价导向必须以坚持原始创新为目标,加快推进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创新,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价客体的多维评价特征,构建综合性、多元化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同时要健全和完善同行评价机制,优化同行评议程序,提高同行评议过程透明度,充分发挥同行评议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此外,学术评价的学理性研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评价学自身的学科体系构建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一定意义上,百多年来的中国现代学术史就是一部"国际化"的历史,早在19世纪末中国渐渐融入世界体系时,"国际化"就已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宿命。学术国际化的动力始终来自两个方面:学术共同体内部和国家行政权力部门,专业的学术评价机构则在两者之间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成功地将学术国际化与学术评价、学术话语权和学术利益联结在了一起。在评价机构的导引下,对SCI的过度看重使得自然科学期刊在当今学术国际化进程中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低谷。现已开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进程则显示了典型的路径依赖,进军SSCI和AHCI已成为国际化最现实的目标。其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样的国际化不仅会让其学术期刊重蹈覆辙,而且人文社会科学自身也会被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应选择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评价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实践中主要存在着商业化导向,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等问题.中国的学术期刊评价实践中主要存在着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等问题.期刊评价或排序的价值,在以内容为单元的知识发现背景下文本挖掘技术的应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期刊文献内容相关性评价,从对一级学科的评价转向二级甚至三级学科的评价,合理的评价机制与和谐的学术氛围等是未来学术期刊评价深入并持续开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意义、体系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基本意义,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四层结构,包括学科发展评价、学科研究评价、学科教育评价和学科社会影响评价,其中学科研究评价是重点,研究成果评价是核心.然后根据"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实践,总结了开展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摘要]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进行界定,通过对学科创新力的层次划分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结构层次静态模型;在对创新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创新力的形成机制动态模型;在综合上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评价的可操作性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三维结构评价模型。然后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三维结构评价模型为依据,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多层次评价方案,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核心指标评价体系和单指标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采用不同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自 1996年以来 ,对我国 30 0 0余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从中精选出 50 0余种期刊确定为 1999年度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并编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一书 ,本刊榜上有名。《核心期刊要览》基本上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期刊 ,反映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学术水平 ,是建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数据库的基础。本刊之所以能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是我校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也是本刊采取的以提高学术质量、扩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14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公布的40种权威期刊为研究对象,结合一手调查数据和部分公开数据,通过建立学术期刊综合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权威学术期刊的综合影响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基金论文比、网上下载率、海外论文比、复合总被引、三大文摘转载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率指标与权威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正相关;本单位论文比、2013年复合统计源引用指标对权威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的影响不明显;期刊的数字化程度越高,其复合影响因子越高,不过权威期刊建有微博和微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有少数期刊使用优先出版;权威期刊他引总引比很高;权威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的高低与期刊自身的影响力、期刊所在学科的热门程度、期刊的栏目设置和文章质量密切相关;不同学科权威期刊影响因子间的差异一直会存在,并且有稳定延续的趋势.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学术期刊提高综合影响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间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在期刊布局、人才储备、科研力量、科研产出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深入分析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作者的区域分布特征,有助于明确人文社科的区域发展格局并引导各区域均衡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各区域学术期刊与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区域学术期刊数量与所在地高校数量、人口与GDP等变量都有正向相关性,但鲜有深入分析不同区域学术期刊与作者的互动关系。作者对期刊的选择,是否有区域的偏好或限制;期刊努力开放办刊的过程中,呈现出稿源本地化和主办单位自稿率较高现象,期刊用稿和作者投稿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受区域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数据,从期刊出版地与作者所在地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不同区域的期刊依赖度、作者贡献度、期刊本地稿源率与作者本地投稿率等概念与指标,着力研究期刊出版地与作者机构所在地的互动效果与互动关系,以量化的方式观察期刊开放办刊的实际效果,以及学者投稿的地域倾向性,反映出不同区域的学术流动规律;应用于具体学科,反映出学科期刊与作者的区域分布与流动特点,分析不同区域的学科研究成果流入流出规律;应用于不同区域,刻画出区域内期刊办刊特点与当地作者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本区域的期刊发展方向与优秀稿源引导提供切实的衡量工具。研究发现:中国人文社科期刊和作者所在地分布均呈现不均衡性,优秀作者的"马太效应"更强,科研机构区域布局不均衡,叠加科研机构的人才竞争,加剧了科研人才的定向流动与区域富集,而优秀期刊同样呈现区域不均衡,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聚集效应受到一定限制;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区域关联特征多样,各区域的优秀期刊与优秀作者的关联特征差异较大,在不同学科呈现出"封闭""疏离""失衡"等多种状态,部分特征将对区域的学科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特征要求管理政策要进一步优化学术资源配置,促进不同区域学术力量的均衡发展,办刊者也应重视期刊和作者的区域布局问题,加强学术交流,增进期刊与学者间的了解,促使学术协同发展,更要强化以学术评价引导区域均衡发展的机制与方式,将区域分布广度纳入学术期刊、作者、机构的评价范围。  相似文献   

13.
影响因子作为量化指标用于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有较高的合理性.但它受到诸多非质量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更适用于同类高层次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对低层次期刊的适用性较差.在统计源筛选严格、具有权威性的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位居学科前列的学术期刊,所刊发的论文整体质量高,但这不完全适用于具体的单篇论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为改善学术生态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关于学术期刊建设、学术评价、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等政策文件。开放科学发展战略和运行平台已在全球蓬勃兴起,科学交流模式与科学研究范式随之发生了变革和转型。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学术期刊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助推中国学派,争夺并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同时,开放科学环境下科学交流与研究范式的变革也急需多元开放的科学评价。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助推学术期刊建设和定量评价机制改革,助力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参考。本文依据评价科学理论、话语权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在解析学术期刊话语权基本问题的前提下,融合多源异构数据,采用相关分析、集成因子分析、熵权法、TOPSIS法以及二维映射法优势,从多指标、多要素、多方法融合、比较和评估视角进行评价实证研究。本文致力于界定学术话语权和学术期刊话语权等概念内涵;提出由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维度构成的学术期刊话语权,话语影响力由话语影响能力和话语影响权力要素组成,话语引导力由新闻话语、社交媒体话语、同行评议话语、百科话语、视频话语以及政策话语引导等要素组成;探究学术期刊话语权形成过程;构建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模型。研究表明,按照理论、方法与应用逻辑展开多元融合的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兼顾性和可靠性。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和引导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学术术语和学术风向标,同时又极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中国学术期刊理应作为学术话语的重要代言人,为加快"三大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提高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目前一部分高校学报质量不高的状况 ,指出学报办刊数量过多、发行量小及不正确的导向等是其重要原因。文章认为要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 ,有关部门应规范期刊评审制度 ,坚持正确的导向 ,各高校应加强内部管理 ,增强办刊实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化时代科技期刊要想生存,须有准确的学术方向、作者群、读者群、发行方式定位;须形成刊物特色,逐步提高期刊的内在质量,并在相应领域保持领先地位;须扩大学术影响,建立优秀的科技期刊制度,加快实现国际化步伐;须进一步提高编辑素质,把握刊物的编辑质量;须抓住网络时代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核心期刊的问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期刊界都争议颇多。本文主要阐述核心期刊的来源、核心期刊的定义以及核心期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同时分析了核心期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同质化背景下分析高校学报发展的现状,指出学报要实现特色化路径需要思考的问题,并从创办特色栏目和强调内容创新两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高校学术期刊中开展特色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再谈如何办出有特色的学术专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办出有特色的学术专栏要注意三个环节:“知己知彼”、“寻找盟军”以及“身先士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