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滥觞与萌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具雏形于五四时期,普遍流行于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战争时期。是现当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直接源头。其内涵丰富,取向悬殊,局限性明显。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系统、完整、科学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就生成而言,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内在地形成于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目标坚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根本遵循,是以中国古代辉煌历史为自信源泉和对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和思想的吸纳与超越。就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萌芽、雏形、发展、成熟和进一步深化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从内涵意蕴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是以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认同为逻辑前提,以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引下“建立一个新中国”为目标愿景,以人民为主体为本质要求,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根本基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夯实了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其思想精髓在党和人民的接续奋斗中传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2010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全国70多家单位的200多名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提交论文160余篇.与会代表就民族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两大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相似文献   

4.
华夷之辨主旨是就华夏族和周边的夷族进行区别,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每当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遭遇危机之时,华夷之辨就被重新提出和强调。近代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遇到了全面危机,夏夷之辨被重新提出和强调。"中华民族"观念是对"华夷之辨"的转型和超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在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走中道。  相似文献   

5.
站在千年更替、世纪交变的历史高度,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华民族依靠什么渡过历史的难关,迎接未来的挑战,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究竟依靠什么去撑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智慧、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以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高度责任的历史使命感,提出了"三个代表"这一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光辉,凝结着国内外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重要学说,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三个代表"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不仅是21世纪建党执政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思想纲领.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华儿女的理想追求,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追求;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在中国产生的"群体激活"效应,是以一批批改革家、革命家以及思想家的涌现来体现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必有可能出现更大规模的"人才群落",从而推动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现阶段的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变革.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一,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准确把握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立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制定"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为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了宏伟蓝图,开辟了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铁人精神"是在石油大会战的艰苦劳动环境下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在"铁人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第二代、第三代"新铁人",使"铁人精神"永葆先进性和时代性,彰显了"铁人精神"的强大感染力和号召力.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将"铁人精神"融入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对办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探析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指标体系,它主要包括理论感染因素、主体源动因素、主体能动因素、外部推动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成为主要的话语资源之一,与文学地位的日益边缘化、西方主题的中国语境化、文学批评的自我封闭以及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回归有关。"文化研究"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它突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意识,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它开拓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惯性视域,强化了文学研究的开放性和伸展性;它淡化了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观念,把非经典、非精英文化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当然,"文化研究"也还存在着如何转化、如何批判和如何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与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未得到充分认识有很大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由哲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对当代中国均具有正向功能:哲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这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进而对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都是不可或缺的;批判理论则不仅提醒我们正视和充分认识现代化事业中所出现的问题,自觉地趋利避害,而且还启示我们,必须把对现代化进程中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对社会主义目标追求之必然性的论证, 变成推进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西学研究,大致呈现出“以西格西”、“以西格中”和“以中格西”三种形态.本文以西方经典研究的典范——荷马研究为例,具体分析国内学界在荷马研究领域对上述三种研究方法的应用.透过中国的荷马研究,中国学人深入认识西方、最终回归本土、复兴国学;乃至运用国学传统阐释西方经典的努力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提出之时起就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格局的推陈出新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仅是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著史方法,更是一种新的著史理念,其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的构想对今天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仍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念忽略了现代中国时期一些文学形态的存在价值,没能完整反映出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8.
佤邦位于缅甸北部,是一个与中国毗邻、以佤人为主体民族、处于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和多族群杂居所构成的社会.佤邦“高度自治”现象的出现,是上世纪世界冷战格局的产物.佤人的发展是一个当代国际社会“现代民族主义”的典型案例,它的主观愿望,是想以邦的级别和形式存在于缅甸联邦的体制范围内,它的内部运行方式,更多的却是参照缅共时代,贴近中国模式的政权机制,而这个政权的最深厚和最广泛的基础和依托则是部落社会所确立的权威理念和意识形态.对之进行考察与分析,可以使人思考和检视诸多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 ,成为了学术的基本权力。 2 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 ,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 2 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 :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 ,再向世纪末“现代主义理念”的嬗变演进 ,决定 2 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 ,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 ,清晰地暴露出来 ,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 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