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社会工作实习体系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建设借鉴国内外经验,以培养“创新性、实践型、国际化”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不断研究探索,不断付诸实践,形成了“价值为先、实践创新、循序渐进、制度保障”的完整实习体系。实习体系主要由独特的价值系统、系统的课程设置、完善的督导制度、特色的专项实习及有效的实习基地网络五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2.
2002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创办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在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各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等问题深入探讨基础上,构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务社工人才的办学模式。本文认为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是拓展了医学院校办学范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层次社会工作者的重要途径,发展完善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能否被称为一门科学和一种职业?它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功能是什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社会工作进行以下理论阐释和科学定位: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社会工作科学/理论属于反思理论,有别于常规的科学理论。基于这一科学理解,反思性社会工作认为,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专业行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而“专业行动”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条件,构建专业行动“质量”的决定性核心要素是“反思性专业性”,它强调一种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比如“相对看待知识与能力”“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在社会环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视角。由此“反思性专业性”成为构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反思能力”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扩展理论视角、提高实践质量、促进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社会工作承接的社会服务项目增多、基地实习局限突显的情况下,我系进行了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探索。以服务为导向的实习体系是以服务为平台,以服务效果为首要目标,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体系;形成了以能力为主的学生实践评价体系和以“双师型”教师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服务、实习与教学的互嵌机制,教学与督导的互补机制和实务与学术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化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历程,职业化的认证标准、制度保障及政府作用等问题的现状,表明中国的社会工作是在没有职业实践的情况下办起了专业教育,然后专业教育又无法直接促进职业实践,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长期处于“无根生长”状态,现在到了需要通过职业化发展来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6.
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具备强烈的以助人为旨归的专业价值认同、广博的理论视野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比较空泛,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理论视野不够开阔,且缺乏实践能力。因此,构建具有专业价值取向、通才取向和实践能力取向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培养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应是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选择。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社会工作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维度的性质 ,其本质属性是助人。实践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解决助人 ;专业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助人 ;制度的社会工作以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政策和项目助人。不过 ,这种区分只是在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上有意义。现代社会工作是三种性质社会工作的有机整合体 ,它同时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次的意义。毕竟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导致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福利化导致了福利化的社会工作。典型地 ,社会工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福利发送体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取向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要使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搞好实验室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基地使用效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厘清民族社会工作的内涵是构建民族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与实务技术的前提条件。依据国际社会工作实践和我国一些地区社会工作的实践,结合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以服务对象的民族特征为基准,可以对民族社会工作的概念进行新的界定。立足我国民族地区的现实,其发展问题、社会支持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是民族社会工作所面临的三个最重大的问题,也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是运用专业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来帮助人们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祉的助人专业,强烈的问题导向性决定了其实务型取向。社会工作教学不仅仅要将专业理论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同时更要注重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工作专业应遵循实验室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阶段性观摩活动与定期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毕业论文及学年论文的写作相结合、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相结合等四个原则,建立课堂实践、机构实习、社团实践、毕业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在构建此模式时需要建立以学校督导培训、实习机构挑选、教学经费等为基础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职业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是其核心特征,这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所倡导的追求普遍化解释的“人—环境”分析框架以及类型化的问题解决路径存在明显的冲突。通过回顾先秦虚静视角发现,注重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发挥人的主体性的“人—场景”双向影响框架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讨论的焦点,并且强调舍弃是人们在过度“有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找到成长改变之路的唯一求真方式。为此,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需要吸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秦虚静视角,建立以“人—场景”双向影响为框架、以舍弃行动策略为核心、以自然行动理性为目标的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走不同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中国社会工作这种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社会工作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实践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工作是专业化的助人服务工作,其实务性、操作性较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取向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特别要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但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缺乏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实践环节薄弱的现象。对此,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和加强专业宣传;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广州市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模式为例,从实习接受单位、督导力量、高校管理体制等方面介绍了社会工作实践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从系统化的实习单位、本土化的专业督导、高校管理的配套支持、学生支持团队建设四个方面建立的社会工作专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司法社会工作,作为以实践为本的应用社会科学分支学科,一直存在基于学科属性和专业特色所造成的方法论上的矛盾和冲突,它集中体现在源于实践逻辑的实务性与作为"专业"的规范性之间的矛盾、专业实践所依托的多元价值观和个体主义视角与整体主义视角之间的矛盾。笔者在对司法社会工作方法论冲突分析基础上对专业工作方法学进行整合性建构,提出司法社会工作实践中应该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以此对中国司法社会工作方法体系的构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积极参与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任务。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要切实按照中央精神,明确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与责任,加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规划与建设,改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努力承担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职责。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目标影响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社会工作实习课程的专业知识标准缺失,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方面,呈现多元价值观冲突、教学成效不显著、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目标被异化的现象。本文从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体系的多元化整合角度,提出构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整体性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强调本土化、处境化以及回应地区及服务对象之特色和需求。衡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于其能否不断回应社会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要,不断探索本土化、处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机制在于是否构建起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环境、是否形成了能力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否激发了社会工作者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动机和热情,是否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文以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发展为背景,通过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轨迹的归纳分析,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实践研究正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研究的新型方法论依托,但既有方法论研究缺少对社会工作“实践”和“实践研究”的本体设定,造成研究逻辑的内在缺失。本文通过立足“知识”视角并提炼既有研究中模糊的“知识—实践”关系命题假设,建构了“知识转译实践”的本体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实践是由理论—命题知识、过程—事实知识、个人—实践知识的多元知识体系基于证据转换、反思性实践、街头官僚实践、道德驱动的路径“转译”而来的,而实践研究的目的则是需要捕捉那些影响或有助于“改变”的知识要素,将其纳入社会工作知识库中。开展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时,研究者需要将社会工作实践理解为方法、行动者和常人三重本体的交织与互构,面向多元知识寻求对话创新,在“实践—研究”之中穿梭反思行动,更好地助推现实社会工作实践成为负责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作为助人专业,需要社会工作者身体力行,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专业的这一特质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独特性.在专业教学中能否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深层次的认同感和牢固的专业价值理念,是专业教育与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于本科生专业教学,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教育作为一年级课程设置中"专业导入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相互呼应的三个教学科目中完成这个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实践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控制着“教”“学”活动。目前社会工作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缺乏统一规范,不利于专业教学。社会工作伦理课程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层次:知识和技能层次、情感和价值观层次、职业特质和品德修养层次。其中,社会工作伦理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处理实务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是最低层次的目标;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教育是核心;社会工作职业特质和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培养“高尚的人”是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