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体发展是多维价值尺度的统一,道德完善是个体发展的价值目标.道德完善与个体的发展,统一于个体的人生实践.道德完善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个体的人生实践之中,个体人生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生理想的美好愿望.作为一种道德理论,道德完善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以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为价值取向,指导个体进行人生实践,引导个体追求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2.
认识水平与实践水平分离;理想信仰结构不尽合理;重功利讲实际的价值取向突出,对远大理想和精神价值 的追求较弱;个体情感色彩浓厚、理性思考不足;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有效性缺乏问题。社会价 值观的多元分化激烈冲突;大学生人生实践活动与水平的有限;理想信仰教育阶梯的倒置;都对这些问题有重大影 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目标定位要准确;教育内容设定要合理;教育方式方法要创新。  相似文献   

3.
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作为多种文化价值长期积淀的结果,信仰形成了其价值分层和内容向度;信仰既秉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未来,因而信仰文化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传统、现实和未来三个向度;信仰价值既具有理想性因素又具有现实性的因素,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信仰价值包括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大方面,具有双重主体的向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是对历史规律的宿命论式的顺从或浪漫的理想化,它只是对人类历史规律的应有感受。从社会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从人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历史发展终极状态的图景的描述和向往。作为信以为真的一种样式和实践悬设,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人本性、批判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价值观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看法,支配着人们的人生追求、思维、行为和情感方式;价值标准决定着人对于人生感性和理性的体验直至信仰。人生观,说到底,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关于人生理想的观念,是人自身的价值观。人生价值取向,即人生目标、理想,人们对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一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是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核心,是特定历史阶段民族心态的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具体反映在社会各个群体或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之中。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6.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为人类提供了追求价值的动力和目标,具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历史上,信仰与理性由"对立"到"统一"再到"分离",到现代社会,由于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了信仰的作用,导致信仰失落,人类失去精神家园。如何重建信仰是当代人急需解决的难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理想,树立了唯物主义的理想信仰,为人类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和信仰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7.
休闲价值论     
休闲本身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作为价值观,休闲在中西方丈化中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但是把休闲与人生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却是两种丈化共同崇尚的.休闲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对个体而言表现为消除疲劳、获得快乐和"成为人";对社会而言表现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信仰来源于对人生境遇、社会矛盾的哲学思考,并最终形成一种理想期待。信仰有着多种类型。宗教可以成为信仰,但信仰绝不仅仅表现为宗教。外在的社会团体信仰可以为个人信仰引路,但能不能内化为个人信仰,还需要信仰者自身的学习和体验。信仰作为一个体系,离不开三个基本成分:第一,终极目标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追求这个目标;第三,当下该怎么做。当下该怎么办包含:信仰与道德的紧密联系;群体性的信仰者通常会建立相应的组织;道德和组织对信仰者利益的维护。坚守信仰的动力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识和理解;坚守信念的考验在于信仰者能否抵御实践信仰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  相似文献   

9.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师范生教育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一种坚定的生活态度,一种超越现实的终极性价值追求,对个体的日常思维和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师范生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其教育信仰状况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还关系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师范生教育信仰的教育,建立一种理想的教育感召机制,激发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敬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仰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评价。道德信仰是道德的精神本体,是道德的终极关怀。然而,在当代中国,人们的信仰缺失,已经产生了信仰危机。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建立科学的、理性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以观念价值形态存在的社会文化,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存在之求生存和求意义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信仰危机成为社会转型期困扰中国大众的一个焦点问题。信仰异化是信仰危机的非理性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的变迁是信仰异化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多元文化的冲撞是信仰异化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寻求发展的焦虑与紧张是信仰异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传统价值回归分析:以70年代青年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将我们带入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社会竞争凸显、信息传播迅速的现代社会。青年人在享受物质成果的同时,却被贯以精神缺损的名号:缺乏信仰与理想、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似是而非等等。青年期是人生中充满困惑、矛盾、压抑与风暴的时期,纷繁多元的精神表现实属正常,而最后的价值取向才更为重要。文章选取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成熟的年轻人——70一代作为样本,分析认为,主导他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回归传统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理解、接受、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个体价值维度。从社会价值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从个体价值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却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优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的过程。据此,准确理解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德育的价值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评估德育的价值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强调德育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社会臻于至善,称之谓“工具价值”,或“工具论”;另一种认为,德育的价值在于使人的个性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从完善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德育为人服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体臻于至善,称之谓“理想价值”,或“本体论”。其实这两种价值观并不是绝对排斥的,而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比如“工具论”不完全否认德育的个体价值;“本体论”也不完全否认德育的社会价值,只  相似文献   

16.
论人生信仰的确立、保持与危机刘建军考察人生信仰可以有两种角度,一是把它当作一种既定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考察它对于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二是把它当作一个过程,分别考察它的各个环节。人们往往侧重于前者,本文则侧重于后者,即着重探讨人生信仰的确立、保持和危机这三...  相似文献   

17.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畏惧心理、依赖心理和超越心理是信仰产生的心理基础。信仰具有很高的心理价值,它能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对个性的形成与完善产生深刻影响,对人生起到指向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的改革开放将我们带入一个文化价值多元、社会竞争凸显、信息传播迅速的现代社会.青年人在享受物质成果的同时,却被赋予精神缺损的名号:缺乏信仰与理想、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冷漠、不合群、随波逐流、似是而非等等.众所周知,青年期是人生中充满困惑、矛盾、压抑与风暴的时期,纷繁多元的精神表现实属正常,而最后的价值取向才更为重要.本文选取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成熟的年轻人--70一代作为样本,分析认为,主导他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回归传统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的今天,基于道德哲学层面的全球伦理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全球伦理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更是作为“普遍的善”而存在的理想目标,它在“良知”、“责任”、“公正”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价值诉求诠释了它丰富的伦理内涵,而通过从实现个体的自由到建立一种善治的社会将能够实现作为“普遍的善”而存在的全球伦理.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的小说贯穿着他对人生苦难、价值信仰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经常围绕着"残疾"命题展开,他从个人残疾的苦难中挣脱出来,在对个人命运的不断反思与追问中努力解答个体价值依靠问题,从而由"个体残疾"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存在、人性深处"广义残疾"的考察,并最终走向"过程神学"的阐扬。尽管他仍然面临着信仰的内在矛盾,但他的个性立场还是为我们对精神与信仰的反思及重建指出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