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西方各职业社团的工程伦理章程为表现样态的当代工程伦理规范全面体现出现代道德哲学的本质特点,即伦理生活的基本要旨就在于遵守和服从各种道德责任(义务),而忽略了道德心理这一关键问题。规范把所有的道德话语都归结为关于"工程师应当……"的律令,以"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为最高准则,把工程行为者所有的道德心理都抽象地归结为对"应当"的服从和对"责任"的遵行。这一方面造成了工程行为者的盲目服从,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规范对工程行为者的影响,并造成其行动时的心理困惑。缺少对道德心理的关注将最终使工程-人-自然-社会整体存在中工程行为者的"责任"变得单调,行为主体的工程活动亦因此变得单薄、廉价而丧失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主义方法预设工程实践之“是”与“应当”的同一,这一理论思想对西方各工程社团职业伦理章程的制定、实施、评估、修订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主义方法忽视“我”“你”“它”之间关系的生成性与复杂性,继而忽略“我”与自身、“我—你”“我—它”之间丰富而深刻的价值关联,从而导致自然主义方法在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中造成“是”与“应当”的断裂。场景叙事研究方法直面工程生活实践本身,一方面从哲学上预演了“做得好”和“活得好”在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中结合的可能;另一方面,又通过“我”与“脸”的相遇表达出“我”伦理性存在的意义,同时又以时间为向度确证“好的生活”是“我”同“你”“它”一起的生活。通过构造“我”朝向工程生活的现实践履“应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进而认识、理解、接纳“我”“你”“它”在工程—人—自然—社会中多元复杂的价值关联,场景叙事研究方法打通了传统工程伦理研究中“方法的断裂”。  相似文献   

3.
考察西方工程伦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的伦理意识奠定了各职业社团工程伦理章程“向善”的基本价值准则。进而,工程活动中诸多“向善”的伦理意识经过抽象与凝练,形成以“责任”为核心的工程伦理规范体系,并赋予工程师多种“他律”的道德要求。为避免可预测的工程风险,规范要求工程师“遵行”工程伦理章程中所载明的多样责任。向善—他律—遵行,构成了西方工程职业伦理章程建立的逻辑理路。但是,这种逻辑理路将现代道德哲学的本质特点全面贯彻其中,使得工程职业伦理章程建立初始就因工程实践与人类伦理生活的复杂性而有着内在局限。  相似文献   

4.
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内容虽然在不断变化,但始终是既往追溯性的而缺乏未来前瞻性。工程师责任伦理则针对工程风险,面向未来。技术、工程固有的风险性、人类理性的局限性、生态环境不可恢复性以及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性是工程师责任伦理产生的原因。工程师应当承担承认工程风险、预见工程风险、维护代际公平和保护自然等与未来有关的责任,并通过敬畏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工程风险最小化、工程风险预案制、工程风险责任制等途径积极规避工程风险。  相似文献   

5.
工程伦理准则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伦理问题.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对工程师的伦理行为和工程建设起着引导、规范、开拓等重要作用.工程伦理准则包括五个方面: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可靠、关爱自然、公平正义.工程师的社会职责事关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工程师要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建立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全部的社会责任.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加强理工科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理工科高校要开设工程伦理课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程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6.
工程与伦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就工程而言,其中蕴涵了十分丰富的伦理内涵:首先,工程中蕴涵了多元伦理关系,包括工程与自然、社会、人的伦理关系以及工程与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的伦理关系等;其次,工程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蕴涵了多重伦理机制,既有宏观的、中观的,又有微观的,既有观念维度的引领,又有实践维度的协调;再次,工程及其运作会产生多维伦理效应,包括在一定时空维度产生的对于自然一社会一人的伦理效应,也包括对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伦理效应等,因此,工程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工程活动主体的伦理责任。在当代,工程活动主体的伦理责任又具有多重性,其一是由于工程活动的复杂性、综合性和多样性;其二是由于在工程活动中,工程活动主体所遇到的伦理风险千差万别,其道德选择也具有多样性;其三是工程活动主体的伦理责任不仅指工程活动的个体,更是指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共同体。为此,必须十分注重对工程活动主体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并转化为工程活动主体内心的道德信念和工程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7.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大规模干预地球自然系统的一种干预行为,气候地球工程必须在一定的伦理原则指导下进行。目前,与气候地球工程相关的原则主要是“牛津原则”,其内容包括公益、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独立评估和治理优先。但该原则偏重治理而不是伦理,伦理原则是优先于治理原则的,因为治理原则是工具指向的,而伦理原则是目的指向的。在伦理上,气候地球工程应当遵循减排优先原则、谨慎应用原则和风险预防原则。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科技和工程伦理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为应用伦理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科学伦理的生态文明审视、技术伦理的生态价值重建、工程伦理的生态环境构建、生命伦理的生态伦理回应,张扬着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思想,规范着生态公平与正义、生态责任与生态义务、生态安全和福祉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9.
将工程事故的伦理责任都归咎于工程师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通常并不具有独立性的技术话语权,由此他们并不能成为工程事故伦理责任主要承担者。本文以“甬温线事故”为例,辨析了工程事故的伦理责任主体,认为作为工程活动的决策与管理机构的工程组织主体不仅可以成为伦理责任主体,同时还应是工程事故伦理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工程组织主体及其负责人伦理责任缺失还是导致工程伦理实践困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杜绝各类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需结合其毕业后的职业角色和工程实践活动特点,以道德哲学的致思方式寻求其学术责任养成路径:引导他们客观认识技术的负面作用和工程风险,建立起以“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为宗旨的现代工程伦理意识;驱策他们把施行负责任的工作这一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自觉的伦理行为模式,主动遵行学术道德、履行职业承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启发他们正确认识在科研工作和工程活动中形成的多种伦理关系及相应的道德责任,并以向善的道德努力践行这些道德责任,实现践履学术责任、职业责任与工程伦理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及其《易》学在北宋时地位并不高,但后来在宋学系统中却被尊为“道学宗主”。这不能完全归结为朱熹等人的推崇,而是由于周敦颐从根本上抓住了如何在名教中安身立命这一宋学的问题意识,将《四书》所倡儒家伦理建立在《周易》的宇宙哲学基础上,成功地使《周易》的太极阴阳、天地合德、吉凶之几、知性智慧转向《四书》的“圣人之本”、“孔颜乐处”、“善恶之几”、德性修养,重新建构了以内在德性为本的天人合一之道。  相似文献   

13.
道德实践是人之为人独有的生命践履方式,是人类自我生成、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重要维度和内驱动力。人类道德践行的方式各有其异,与西方人多以对待自然之方法看待人事,故把“善、义、美”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而进行纯粹伦理规则之构建不同,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从始源处就奠定了“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美德伦理意向。如中国先贤从“性命天道相贯通”的生命觉悟而开出“践仁成圣”、“美善相乐”的道德实践进路。因此,需要从人类伦理实践辩证法的高度来重新理解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及其本然关系。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著名的神学思想家。他一则很好地承袭和整合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则又具有浓厚的中世纪基督教情怀,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其庞大的神学伦理学思想体系。文章仅从"两种幸福"与"两种德性"、"神恩成全自然"、"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三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和探讨,并从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角度,进一步探究其神学伦理学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也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和享用的资源和养料。  相似文献   

15.
源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革命",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然而,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合一"的解读,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我们所需要的环境伦理学。所以,要尝试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环境伦理学,就必须给它以新的解读。文章通过对"天人是一"、"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的剖析,重新解读了中国哲学的这一核心理念,并论证了环境的价值、人对环境的道德责任和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从而初步确立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纲要。  相似文献   

16.
智慧有如下几个特性:第一,智慧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智慧是真理性认识与价值合理性选择的统一。第三,智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第四、智慧是能力、品质和境界的统一。"道德智慧"的内涵或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人生觉解、价值澄明、知世明伦、修身立命。道德智慧与人生智慧是有密切联系的,但二者也有其范围大小和性质殊异。哲学的本性是"爱智慧",而非仅仅是爱知识。哲学或中国哲学研究应该面向中国人的实践、生活、面向民众,重新回到"爱智慧"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17.
"忠"和"恕"是两种直接相关但又互不相同的心理过程,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它们也代表着两类密切关联但又彼此区别的道德原则。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剖析,我们可以揭示出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这就是:"人之道"(即仁与义)的实现从根本上讲是人自然本性的实践化;人的自然本性对于作为人的行为动机的情感而言,就是人的心理或情感居于一种最内在、最本然的状态(即忠);只有当我们回归并持守这种最内在、最本然的心理情感状态时,才会在生活实践中自然流露出对事物的公正之心和同情之心(即恕)等确定性的道德情感;我们既可以依公正之心确立自己对待事物的基本准则,也可以把同情心运用于实践,从而通过"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式实现道德关怀对象的普遍化;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在"忠"和"恕"这两种德性情感之上得以建立和遵循的。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伦理的性质及建设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伦理的适用范围是“网络社会” ,而网络社会是一种“虚拟的存在” ,因而网络伦理只是一个虚拟的概念 ,网络伦理只不过是传统伦理道德在网络社会中的应用 ,而不是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观 ,网络伦理的建设要基于传统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在"新理学"中申述了其道德观。就含义讲,道德是社会之理所规定的用以维持社会存在的基本规律;就起源讲,道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其出现与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人类意识的产生密切相关;就根据讲,道德是完善个人品德、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所必需的,也是维持社会存在所必需的;就本性讲,道德是必要的善,而不是必要的恶;就类型讲,有不变的道德与可变的道德。冯友兰的道德观既有所洞见,也有未达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