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摩梭人对家屋空间的建构为我们研究不同文化中社会群体对特定空间的分类及文化价值观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独特的样本。永宁摩梭人的家屋结构自有其独特性,空间的分配与独特的亲属制度密切相关。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摩梭家屋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不仅可以阐释摩梭人对居住空间的分类观念,而且还有助于揭示摩梭人对社会性别的文化隐喻——摩梭家屋空间结构充分体现了摩梭社会以女性为中心、"母尊女贵"的文化习惯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大学社区参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的新型大学社会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在大学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以社区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动力,旨在推进大学教学、科研与服务功能的综合发展,具有学术性、综合性、互惠性、公共性等特征。大学领导层、组织机构、教师参与、组织文化以及大学与社区的权力关系等因素共同决定着"大学社区参与"模式的运行状况。"大学社区参与"模式对我国大学社会服务的现代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透过婚礼、出生礼、贺新房等仪式所彰显的象征意义探析了"百姓人"传统家屋的空间及其象征意义,通过家屋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变迁的论述,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在原始时期的早期社会组织、家族的起源、形态和发展等问题,中外学者历来看法不一,各持己见,至今尚未彻底解决。本文仅就海南岛黎族在文化遗存上的一些遗迹,说明黎族的父系氏族制是由母系氏族制发展而来,兼及黎族的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不同于西方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秦汉时期在国家治理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模式及其历史特点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独特性的一个缩影。在中央层面,以皇权为中心,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立且相互制衡;在地方层面,以皇权和中央权力为中心,司法权和行政权合一且高度集中。这一历史时期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权力关系模式展现出了实践理性、私有特质、大一统社会状态和社会文化下权力关系模式的"同心圆"规律。这一权力关系模式及其特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权力关系模式的缩影,对秦汉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权力关系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权与行政权权力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藏彝走廊各民族在高山峡谷的基本地貌条件下形成其独特的空间观念。怒江流域阿怒人的家屋适应其自然地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结构而构建,其空间观以"上下"秩序为主轴。阿怒人这一空间观的形成与藏彝走廊其他各民族既有广泛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和普遍规定,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社会文化规范构成了人际关系网络和谐运行的内在机理:信任是人际和谐的动力机制,互惠是人际和谐的平衡机制,合作是人际和谐的综合发展机制。通过社会机制创新使文化规范定格在社会运行过程,通过公民教育为关系文化转型塑造积极的社会主体力量,是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歌谣与族群记忆——黎族情歌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题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黎族情歌进行了研究,认为在黎族婚恋仪式活动中,以"隆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阈限空间,"夜游"、玩"隆闺"与婚后的"不落夫家"等实际上是黎族人生命历程中转变仪式的一种中间状态:阈限阶段。与仪式直接相关联的"隆闺"情歌、"槟榔"情歌和"不落夫家"情歌的歌唱,不仅推动了仪式进程,同时也是仪式过程本身的阐释。而仪式与歌唱及其相关联的故事则以诗性叙事的方式达成和强化着族群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在前人"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实际,提出了"大传统"、"小传统"与"超传统"的概念,认为"大传统"是处理家族内部关系的道德与文化,其本质是一种私人关系道德,而非公民关系道德,"小传统"是处理家族与家族之间关系的道德与文化,"超传统"则是超越家族而站在人道主义立场的道德与文化。此为事物本身。它们都是根源于我国"差序格局"(费孝通)的社会结构,因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本身具有生发不同文化精神的多重趋向,其显性结构形成了"大传统",隐喻结构形成了"小传统",超越结构则形成了"超传统"。此为事物之根源。大传统、小传统与超传统在社会发展中的变量关系为大传统易变,小传统顽固,超传统则代表着世界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接近于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此为事物之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转型社会视角,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关系的现实状况,并从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两方面进一步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支持模式仍以供养型为主,但随着现代化进程,互惠型将逐渐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微观层面,老年人个体禀赋越低、文化观念越传统、健在子女数越多,则更可能身处传统的供养型的代际经济关系之中;家庭网络得分越高,代际关系越紧密,互惠型的可能性更大,游离型的可能性更小;同时,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对子女的向下经济支持,呈现出抚养型或互惠型的关系。在宏观层面,社会保障的获得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代际经济资源的双向互惠流动。研究结果对于在转型社会背景下前瞻性应对中国家庭养老风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遵循尊重保密、互助互惠、民主参与和赋权的原则下,在艾滋病防治中引入小组工作,可以有效地缓解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的情绪问题,提升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的相关认知和技巧,促进艾滋患者之间的互帮互助和社会支持网络,并实现社会的接纳与融合. 具体来说,艾滋病防治中的小组工作可以采取治疗模式、互惠模式、社会目标模式以及发展性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家文化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特别注重家庭及家族延续,而家庭财产为完成该使命的物质基础,"共财"是中国古代家庭财产的一项普遍的原则.中国在以伦理代替宗法的漫长传统社会中,家庭财产的继承在家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分家(诸子均分)为财产继承的主要形式;财产继承承载着赡养、抚养及保证家庭门户的延续等功能,严格限制在家庭伦理范围内,防范在无子情况下通过财产继承使家庭和家族财产流失等.  相似文献   

13.
<正>经济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可能性。根据卡尔·波兰尼的理论,大体可分为互惠、再分配和交换三种主要形式。从波兰尼的理论来看,国家对于农村的扶贫,主要采取的是再分配的途径。而农村的资金互助社,尽管有国家的支持在其中,但实际上应当属于互惠和交换相结合的一种混合模式。这种模式结合了互惠的相互义务关系机制和交换的价格机制,如果配套的制度设计较为完善,便能成为国家"扶持之手"以外的有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空间研究备受学界关注,家屋空间作为社会空间的一种表征形式,在社会事实与文化意义的构建中,沟通生活于其中的个体认知与实践,养成个体人观,体现在地社会结构和教化运作模式,塑造行动者对自己地位与角色的认知,并借此再生产地域社会原有的认知及社会权力结构.透过此一再生产,原有地域社会及文化意义得以续存.  相似文献   

15.
嘉绒藏族社会是以家屋为单元组成的。家屋的名号——房名的继承关系到一个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嘉绒藏族房名的继承有两个特点:第一,继嗣与居处两个因素同时发挥作用。第二,在由房名继承建立的亲属关系中,以房名为中心的家庭观念比血统观念更为重要。这两个特点说明了嘉绒藏族社会的家屋社会特质。  相似文献   

16.
以一个阶段性组合式移民村庄为例,分析移民村庄社会资本与金融互助社治理之间关系。研究发现,丰富的社区社会资本是金融互助社治理有效的社会基础。阶段性组合式移民村庄的社会资本处于不断的发育过程中,社区社会资本存量较低;社会资本的不足影响了村庄互惠网络的形态,形成了连通性较差的小世界网络;这种互惠网络使得金融互助社的间接互惠机制和直接互惠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使得金融互助社陷入逾期不归还货款的治理困境。因此,移民村庄的金融互助社要实现有效治理,应注重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畲族收养汉族为个案,分析了这种公开、友好、洒脱,呈"透明式"特征的收养关系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功能.该收养关系是畲汉之间长期互动以及畲族洒脱的民族性格所孕育的畲汉之间的互惠行为,它有利于族群间的良性互动和人格的健康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接续阶层分化的研究路径,从农民互惠博弈内生视角出发,构建"人际信任-熟人社会"的分析框架,以揭示熟人社会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与农耕文明时期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以致农民长期面临生存威胁之间的张力,催生了广布于乡村社会的互惠网络,农民人际信任的自我增强与经济互助及道德声誉制度的自我实施相互作用,生成并维系传统熟人社会及其发展。市场性的输入以经济分化和农民离村为着力点打破了这一继替格局。农民摆脱生存威胁后,其互惠付出意愿降低,进而影响博弈双方的行为选择。当信任的自我削弱使农民的制度化信念发生质变时,熟人社会逐步解体趋势难以逆转。流动性社会中,基于连接性社会网络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摘要]“身体小宇宙”观念在中西文化中非常普遍,身体与自然空间的象征对应关系是身体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向度。红瑶以身体为基点营造生活空间和想象宇宙空间,家屋的构建基于对身体生命特征和空间性的认知和类比。身体与家屋相互构成,家屋空间的构建界定社会秩序,后者也对身体进行了象征建构。  相似文献   

20.
以许宪隆教授为带头人的散杂居地区民族研究团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探索提出了研究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共生互补"理论,并不断将其发展完善,逐渐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共生互补"理论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对"共生互补"的认识、理解和应用,结合社会学理论可以发现散杂居地区民族"共生互补"关系包含"两个机制""三个过程""四个要素"的理想类型。"两个机制"指"共生即社会心理上的感情相依""互补即社会行为上的合理分工";"三个过程"指"功能的承担""规则和资源的使用""需求的满足";"四个要素"指经济子系统的"互惠",政治子系统的"共识",社会子系统"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和文化子系统的"价值观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