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小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心理反应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中小投资者股利政策的心理反应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对现金股利存在心理值城,且其心理账户明显不同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投资者认为派现的股票要比根本不派现的股票好一些,并认为现金股利的变化并未传递多少有关公司投资计划的信息;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大幅变化没有好感,他们赞同证监会把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再筹资的必要条件的政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不注重派现收益.因此,提高中小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理性反应,还需要监管层和市场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创业板2009~2011年上市公司3年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在上市初期更加偏好股票股利,现金股利次之。同时,公司在股利政策选择上存在与公司财务状况不匹配的情形,存在上市融资投机行为;而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投资者更偏好股票股利,以获取资本利得。因此,双方在股票股利上短期利益趋于一致,而长期利益双方都会受损。  相似文献   

3.
运用超额收益法对深圳和上海证券市场的股利政策市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探析不同类型股利的市场效应及投资者行为。结果表明,中国证券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由于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股利政策做出了不同的市场反应,并表现出一定的股利偏好行为,即证券投资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尤其稳定的现金股利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喜好行为,而对于不分配股利政策却表现出了漠视效应行为。  相似文献   

4.
以股改后的2007-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高管过度自信行为对公司现金股利的影响,并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视角探讨如何弱化这种非理性行为对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管过度自信行为对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通过提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离将有效的抑制高管过度自信的心理行为并进而弱化高管过度自信行为对现金股利支付政策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股利迎合理论,在对股利溢价改造的基础上,基于行业特征实证研究了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送转股股利政策是否存在迎合行业股利需求偏好的行为。研究表明,行业股利需求偏好不仅对中小板上市公司送转股概率高低有显著影响,而且对送转股比例高低也有着重要影响。可见,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理性迎合行业股利需求偏好热衷送转股的行为,而迎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股利溢价。  相似文献   

6.
随着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数量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不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依然占有很大比重.选取从2000年到2014年连续15年无现金股利分配的72家上市公司和连续15年现金股利分配的105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影响现金股利发放的主要因素着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类上市公司在公司规模、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流动性,以及投资者类型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为此,建议投资者根据风险的偏好来决策.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应当选择无股利公司,因为该类公司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应当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连续股利公司,而风险不敏感型投资者可以选择组合投资,对两类公司的投资组合比例可随投资者对风险偏好程度的改变而变动.  相似文献   

7.
农业上市公司股利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沪深股市51家农业上市公司2004年截面数据,对其股利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运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每股股票股利、投资者偏好、再融资能力和公司的成长性对现金股利有显著影响;投资者偏好、货币资金需求量、再融资能力、股权集中度和成长能力对股票股利影响显著。笔者用同样的方法对农业上市公司2000至2003年度的历史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股票股利则不具有这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代理论变迁逻辑 ,从代理成本、信号揭示和税收等各个角度解释股利政策的性质、存在的原因及其效应。并对我国 10年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征和效率进行了分析 ,即公司偏好以股本扩张进行股利分配、组合分配运用普遍、不分配现象增多。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效应 ,笔者运用超额收益率法 (CAR)进行了实证研究 ,其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对其股票二级市场价格有较强影响 ,股利分配与不分配相比市场更欢迎股利分配 ,现金股利和股票分配相比市场更欢迎股票股利。同时据我国上市公司分配决策实施的内外依据提出了股利政策安排的制度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2007—2012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为样本,采用ball(2005)提出的应计—现金流模型研究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会及时地确认损失,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考虑到产权性质的不同,国有上市公司相对于民营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程度更高;相比于中期股利,年度股利的公司会采取更稳健的会计政策;采用现金股利的公司与会计稳健性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随着现金股利支付率的提升,稳健性逐步提高;股票股利政策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是公司进行股利分配最主要的两种分配方式。本文通过比较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区别,分析中美上市公司对两种股利分配方式的不同选择的现状及原因,据此提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选择的思考与建议,以期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理性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分析出发,说明了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比例和金额都呈上升趋势,然后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仍存在的非理性特征,论证股利分配的理性回归是有限和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12.
    
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是A股监管层近期提高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系统论构建了实证分析框架,检验结果显示股利政策具有直接定价功能和间接定价功能,即股利支付水平与企业股价显著正相关,同时股利政策还可以提高会计盈余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度。当企业的代理风险较高时,支付现金股利可以降低代理风险,进而提高市场对企业的估值。因此,上市公司应该增加股利政策信息披露和股利支付的频率,投资者应该在投资决策时提高对股利信息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股利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形式、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的稳定性等现状出发 ,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股利政策实施的对比 ,客观地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从经济制度、股权结构、融资渠道、市场环境等方面剖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针对我国股利政策的不规范现状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提出了转变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指导思想 ,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转变上市公司的经营理念 ,改善我国的法律环境 ,允许股票回购等建议 ,以达到规范我国股利政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不分配现象日益普遍 ,其主要原因除了宏观经济的影响和公司对股本盘子的考虑以外 ,还有公司流动资金紧张以及股利政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股利政策观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股利政策与公司的价值相关 ,尤其在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大的环境下。从长远的观点看 ,不分配政策对公司的发展不利 :首先是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根本转制 ;其次 ,屡次不分配将使公司形象受损 ,并且不利于未来长期筹资环境的开拓。因此 ,上市公司应当重视并合理制定股利分配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以沪深股市1990—2015年A股上市公司股息率数据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股息率的年度、板块、企业性质、行业类别、地区等方面进行特征描述,发现:上市公司分红意识有所加强,分红连续性有所提升,但股息率仍低于国际水平;股息率变动趋势在各板块、行业、地区具有相似性,但不同板块、行业、地区的股息率水平仍差距明显;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半强制分红监管具有积极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6.
股利分配政策是股份公司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公司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密切相关。在对两种股利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后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优良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不仅能增强上市公司的活力和吸引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对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整体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 90年代末,IRM开始得到国内上市公司、证券管理机构和理论研究人员的关注。但由于实施历程短以及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还需要在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大力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须树立对全体投资者的诚信意识,主动拓宽与投资者的沟通渠道;搭建IRM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独立的投资者关系部门,同时提倡IRM工作的专业化、代理制;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实施IRM的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创作基础关系复杂化,智力投入者和财力投入者的分离成为常态,面对财力投入者提出的著作权请求,如何平衡智力投入者和财力投入者的利益关系是著作权立法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规定了委托作品、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立法在划分标准、构成要件、权利分配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无法较好的解决分离情况下双方权益的平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根据实际选择适合国情的著作权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