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德里达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言中心主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为逻辑视线,对其解构主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它的贡献所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德里达指称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实质特征的一个概念,其社会意义在于它从形而上学的角度通过为人类提供人类之根支撑起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家园。德里达通过发现潜藏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中的替补游戏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指出逻各斯作为原始起源的概念不过是补充的神话。德里达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解构了它的社会意义,他通过把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建构的人类之根连根拔去而把人类(西方社会中的人)从不合理的一元价值观下解放出来,但也使人类(西方社会中的人)成了无家可归四处飘零的个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结构北义者,德里达积极主张消解意识形态对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把传统哲学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解构消解传统哲学的思、语言、在场意义之间的同一性,并认为这种断裂是引入“解构”境界的桥梁,以追求消除真实语言与虚构语言、或哲学语言与文学言语之间的界线为目标。在构建其解构体系过程中,德里达运用了马克思的“实践”、“物质”、“经济”、“扬弃”、辩证法等概念和方法,并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了与马克思的一致性,但这种“解构方法”却是一种“文字”游戏,而非马克思的物质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 2 0世纪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中 ,德里达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后现代思想家 ,他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所做的强有力批判以启示录的语调宣告了哲学的终结。那么 ,哲学终结之后 ,哲学家何为 ?哲学终结之后 ,哲学写作与哲学阅读还有可能吗 ?本文试图就德里达的解构哲学谈一下“终结”之后的哲学或者说“后哲学”的写作与阅读问题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使我们对西方传统哲学和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期西方文学批评的基本走向。由于意在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意义是在延异中生成并撒播的,因而解构理论既与新批评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大相径庭,也与结构主义批评迥异其趣。从批评史的角度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改变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阐释方法,启发人们重新认识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目的。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主要工作是对"哲学"进行"解构",他将哲学看作一种特定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话语,其语言观上的突出表征是贬低和排斥文字的语音中心主义立场,而德里达认为正是被哲学贬低和排斥的文字是哲学话语的基础,作为一种话语,哲学也摆不脱文字的"分延"运动,其结果不是哲学排斥了文字,而是文字解构了哲学。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在当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以激进的方法和策略质疑和批判西方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学和文艺理论。我们在分析和论述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及其解构策略以及对传统的审美理论的解构的同时,还必须具体分析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如何消解艺术真理的。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运用三种解构策略对三位一体的在场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进行解构读解,旨在批判从柏拉图、卢梭和黑格尔直至海德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在场形而上学本质特征及其真理观和意义理论.虽然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在其所界定的文本的文本性内是有效的,但由于这种文本的文本性脱离了社会历史性就难免有其方法论缺陷.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关键线索和组成部分。德里达的政治哲学具有鲜明的解构性色彩,它包括对于哲学文本解读逻辑的政治性质的关注,对于逻辑中心主义的强烈批判,强调从边缘化入手来解读现代社会的政治现状和政治本质。对现代民主的人民性质、民族自觉、大学制度、马克思的幽灵性和友谊政治学等的讨论,表明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现代特征,表明结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建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在当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以激进的方法和策略质疑和批判西方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学和文艺理论。我们在分析和论述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及其解构策略以及对传统的审美理论的解构的同时,还必须具体分析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如何消解艺术真理的。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争论最多、关注最广的文学和哲学理论之一。解构思想的诞生撼动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在场"中心论。解构主义的出发点是西方的经典文本,德里达引用西方哲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将它们作为他思想的源头和研究的对象。从柏拉图的《斐德若篇》(Phaedrus)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SeinundZeit),德里达一步步地构造了一套由不同的新概念相互交叉、相互说明的解构思想。这种蜘蛛网型的解构思想,制造了一个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及其代表性经典无法逃出的陷阱。德里达通过他本人创造的新概念如原始书写、延异、踪迹等攻击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语音中心主义思想,为几千年受敌视的"书写"(文字)重新定位。由此可知,"书写"概念在德里达解构思想中所占的地位。那么,这种以"书写"(文字)问题作为基础的解构思想,在非西方世界是如何被解读的?本文试图通过这个概念在非西方世界的解读,探索德里达解构思想在非西方世界的影响和接受。  相似文献   

12.
针对结构主义过度追求科学化的倾向,德里达力主以某种游戏性方式把结构主义的逻辑推向极限,从而瓦解结构,否定意义的确定性,这种采取从内部进行拆解、替补、颠覆的非中心化解构策略直接促发了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产生,并使之成为结构主义的激进版。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解构是对古希腊以来西方思想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彻底批判,这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激进批判打破了文本“单一”的解读模式,暴露出文本内部的矛盾和歧义,从而释放出文本差异化和多重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现代解构思想的奠基者,解构建筑理论家埃森曼却认为;解构是个很东方的想法。理解现代解构的成就,走出解构的误区,迫切需要解构中的对话。现代语言理论、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建筑的崛起,正在突破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开拓现代哲学、现代建筑与东西方文化的新路,推动传统哲学文化与传统建筑的现代重建。其中的成就与失误,都是值得我们比较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现代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颠覆了以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语言哲学观从根本上消解语音中心主义高于书写的思想和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观,认为语言意义系统是开放性的,语言结构是不稳定、不明确的,语言写作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实体。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对我国翻译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从整体上看,同属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英国过程哲学家怀特海所做的工作与德里达等人的工作,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也就是说他的过程哲学是从“破与立”之间的辩证法入手的,即他的哲学虽然讲究“破”,但更着意于“立”,换言之,对“实体化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另一表达)的破解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因为在怀特海那里,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破解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Logos的本来形态,而这正是他的过程哲学所倡导的“过程性思维”的特征所在。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deconstruction)震撼了二十世纪的整个西方论坛,他在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他通过挖掘潜藏在前人理论中的悖论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瓦解,批评了他们所共有的、根深蒂固的逻格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解构思想。主要依照其悖论辩证思路对露易丝.劳瑞的小说《给予者》进行分析,试图揭露其中潜在的空白区域以及自相矛盾和自我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在无形中对小说的整个结构和故事情节进行着解构。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的哲学解构论是在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争论并吸收后者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界一般认为,德里达哲学以解构主义为核心,解构的对象之一就在于本体论,因此学界往往忽视德里达哲学潜在的本体论特征。德里达哲学潜在的本体论既强调文本的建构性,同时按照哈贝马斯的话说,又具有一定的意识哲学倾向,即只局限于语言领域,而忽视整个社会历史文化"大文本"对具体文本的建构性。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后期的政治著作沿袭了其早期提出的解构哲学思想,在批判逻辑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驳斥政治在场本体论。以《马克思的幽灵》为例,德里达在此文本中展现了独特的政治哲学思想:用文本差异来反抗政治中的语音中心主义,用幽灵学来对抗政治的在场本体论,用无限的他者来拯救未来政治。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阅读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发现,德里达的语言游戏只是他的解构主义策略,他真实的用意是向一切事情发问,向一切自以为是的东西开刀,彻底颠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理性主义、逻辑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主体中心主义、神学中心主义以及各种变种.他通过频繁借用"幽灵"一词,运用比喻和各种隐喻的手法,一方面充分地展现他灵活生动的文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决心.由此看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饱含着他的政治理想、伦理关怀和对正义的不懈追求.因此,解构主义无疑就是他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作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对卢梭《忏悔录》的解读中。对“补充”概念的文化内涵做了充分阐释,认为“补充”具有补充与替代的双重涵义,这两种意义的并存一方面是对“在场”与“完满性”的补足和修缮。另一方面又说明了“本源”与“在场”是永远不可能的。“补充”概念的双重意义致使人们对补充行为充满着矛盾心理,补充既可以使事物或事情更加完满,又由于替代使得补充成为对事物或事情的一种破坏,因而成为一种危险的补充。补充概念或行为的矛盾性揭示了“补充”更加深烈的文化意蓝。补充不仅解构传统哲学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而且补充作为一种替代所形成的“补充之链”是一个无休止的延异的过程。从而达到了消解本源性与本质性的目的。德里达对“补克”概念及其内在矛盾的解析以及文化意蕴的挖掘,揭示了“补充”概念的解构学意义皖在于把“补充“概念作为批判“在场的形而上学”的一个有力武器,从而达到解构与颠覆“逻各斯中心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