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蒙古与突厥     
蒙古语的tengri一词有“天空”、“天神”、“神”三重意思 ,是仅有的几个可以从现代形式追溯到古代形式的蒙古语词之一。《史记·匈奴列传》云 :“匈奴谓天曰撑犁” ,突厥文碑铭中“天”写作 :tenri ,唐代译作“登里”或“腾里”。“Tengri”、“撑犁”、“登里”或“腾里”同源同义 ,可见蒙古和突厥确有一段共同的历史。在广袤的草原上 ,一个个民族迅速兴起 ,又急速隐没 ,使治史者常常作出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论断。其实 ,联盟或国家瓦解 ,民族未必消亡。匈奴联盟中有丁零、乌桓等非匈奴族部族 ,檀石槐的鲜卑联盟中收纳了匈奴部族…  相似文献   

2.
在匈奴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的学者们惯用“早期匈奴文化”或“前匈奴文化”等概念,用以表示匈奴文化的前身。不加区别地把匈奴本体和别部、真正的原始的匈奴和后加入匈奴联盟的成员混为一谈,因而把许多非匈奴文化的外来因素也都包含在内,导致了在匈奴起源问题上的诸多分歧和混乱。“原匈奴”概念的提出旨在把匈奴本体的族源问题从整个汉代匈奴的族源问题中区分出来,把匈奴核心民族从匈奴联盟建立和扩张过程中加入和被征服的众多从属的别部中区分开来。“原匈奴”专指真正的匈奴主体民族的前身,“原匈奴文化”指匈奴主体民族创造和使用的核心文化。  相似文献   

3.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造成匈奴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历史原因,又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直接导致了匈奴的分裂。匈奴贵族归汉事件的屡屡出现;政治制度的不完善;汉匈联系的加强、南北差距加大,使匈奴从内部逐渐瓦解,促使国家走向分裂。自然灾害严重、汉政府和其他民族政权的军事打击以及王莽的民族政策影响,使匈奴内乱加剧,加速了匈奴的分裂。  相似文献   

4.
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大一统的“首足”观、设立“属国之官以主匈奴”以及“三表”、“五饵”等内容。“三表”、“五饵”的战略构想,既是在与匈奴单于进行一场民心和民众的争夺战,也是在与中行说打一场舆论战。传统的“大一统”观念和先秦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的思想,都对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产生过深刻影响。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德”是贯穿在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中的主线;其二,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其三,民族关系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统一;其四,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其五,思想认识和方案设计的狭隘性。班固在《汉书》中对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评价很低,认为没有多大价值。其实,贾谊的思想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高扬大一统的旗帜,强调华夷一体,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二,蔑视匈奴,设立消灭匈奴的时间表,有利于改变汉朝君臣的低落情绪和惧怕匈奴的社会心态以及坚定汉朝君臣的自信心;第三,提倡用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改变匈奴的思想代表着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班彪、班固、班超和班勇祖孙三代或“避地河西”,或远征匈奴,或出使和经营西域的特殊经历,使他们的民族关系思想更加丰富,更具特色。班彪的羁縻南、北匈奴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光武帝的“扶南抑北”思想,更有利于东汉王朝控制整个匈奴。班固在《汉书》中通过对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历史的记述和评论,系统阐发了他的民族关系思想。他的和亲无益、甘言不可信空约不可守、羁縻不绝、有来有往以及战争乃“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等思想观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班超的“示以威信”和“以夷狄攻夷狄”的思想观点及其军事行动,不仅极大地扩大了东汉的声威,而且使东汉完全控制了西域。班勇关于民族关系的理想追求是“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他恢复校尉和设置长史的主张,主要考虑汉朝“安边久长”,希望达到“外夷归心,匈奴畏威”、“抚西域”、“招怀诸国”及“宣威布德”的目的。班彪祖孙三代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有关,也与他们的家世有关;既受传统民族观的影响,也受当时民族关系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既有对传统民族观的吸收,也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青年爱国英雄霍去病的出现也是这样,他正好在西汉对匈奴由屈辱退让的“和亲”政策转变为战略进攻的时候,登上了政治舞台。刘邦建立西汉以后,面临三个严重的问题:第一,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第二,解决诸侯王割据势力和中央集权统治的矛盾;第三,抵抗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破坏,巩固边防。前两件事办得很有成绩,而对付匈奴的侵扰却并不顺利。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长期居住蒙古高原,过游牧生活,他们在与中原汉族的交往中,生产不断发展,战国后期,进入奴隶制阶段,建立起强有力的奴隶制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7.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民族,她的历史是我国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对中华民族史有着巨大影响。北匈奴西迁推动了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历史车轮。北匈奴西迁是连接中国史、亚洲史和欧洲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因此,加大对北匈奴西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述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路线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匈奴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游牧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4世纪,至秦汉之际开始统一北亚草原地区,然后向西征服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三十六国,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匈奴帝国。由于北亚草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匈奴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加之与相邻地区古代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采借与涵化,更使匈奴文化异彩纷呈。匈奴文化不仅为后来兴起于北亚草原地区的柔然、突厥、蒙古等民族所承继,而且对同时期中原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匈奴文化之探讨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根念,它的范畴也很广。这里我们按民族学的一般分类原则,就匈奴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婚丧习俗及社会组织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作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国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思想,即俄罗斯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而是一个“欧亚洲”。在俄罗斯历史发展过程中,欧亚双重思想一直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普京执政以后,重新审视了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中心的地缘政治地位,以新欧亚主义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在国际社会中逐渐恢复了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一) 铁勒稍加回顾,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所谓的东突厥在公元744年被本民族中的回纥部所灭,这就是所谓的回纥帝国。关于回纥《新唐书》有这样的记载:“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称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新唐书》中所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与“匈奴帝国崩溃以后,许多游牧国家同北亚第一个游牧帝国—匈奴融合在一起”的观点一样,不能置信。该书中谈到的高车和  相似文献   

11.
[摘要]人类社会中曾出现不同的政治实体与国家形态,现代“民族”(nation)观念和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是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在欧洲的,并随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殖民侵略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尽管许多国家并不具备欧洲“民族主义”同样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但是在西方主宰的国际交往和法规中也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民族国家”的形式。为了理解今天世界各国政治实体的发展历程,也为了理解今天中国社会和国家形态的演变历史,本文讨论了“民族”和“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现代公民国家和传统部族国家的差别,以及今天在理解民族国家形态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万邦”一词 ,不仅是先秦时期的学者们论述国家演变的通行观念 ,也是那个时期国家与民族分布格局的真实状况。“万邦”时代的邦国既包括中原地区先进的华夏民族国家集团 ,也涵盖了边远地区“四夷”族的众多小邦国及部落联盟。从历史时期中国的地理范围出发 ,确定“万邦”时代的地位与价值 ,对于先秦时期政治地理与民族地理的研究 ,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民族与文化构成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以及探索历史时期中国国家与民族发展规律 ,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匈奴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对中国境内发现的匈奴墓葬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殉牲等情况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时代越晚,匈奴的汉化程度越高。将这些资料和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复原历史时期匈奴这一民族的社会生活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后赵和前秦是“十六国”前期两个重要又彼此连接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境内除汉族外,还有所谓“六夷”亦即匈奴、鲜卑、羯、氏、羌、巴氏、乌恒、丁零等众多少数民族,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同时,不论是后赵,或是前秦,又都是“十六国”中佛教最为盛行的国家之一。尽管后赵和前秦统治的时间都很短,但都制定和推行了一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其政策的得失,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延续了左翼文学传统,通过战争叙事对普通民众进行革命知识传播和红色历史代述,解释革命起源和发展以及民族国家的未来建构目标,进而使“共产主义”的发展图景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建构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6.
“瓯脱”(OTOK,鄂托克),在诸蒙古社会制度的历史进程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就此简论拙见,恳请学者同行们指教。一、关于古代“瓯脱”。“瓯脱”,起源于古代匈奴时期。关于“瓯脱”的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匈奴列传》:“东胡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者)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大怒,遂东袭击东胡。”有的史学家据此记载,认为“‘瓯脱’就是匈奴语边界的意思。匈奴与东胡之间有瓯  相似文献   

17.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建立了,它的建立标志着澳大利亚民族国家的正式形成。 澳大利亚民族国家形成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第一,“民族国家”理论首先是由列宁提出来的,后来斯大林在列宁的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资产阶级民族的学说,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其次,澳大利亚民族国家形成有自己的历史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既可以深入研讨澳大利亚历史发展规律,又可以为深入研究马列  相似文献   

18.
中行说是西汉时期投降匈奴的宦官,颇受老上单于和军臣单于的器重.他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匈奴之强因其风俗,抗礼汉庭、反对民族歧视,以汉之长补匈奴之短等观点,其民族关系思想以反对汉化为主要特征.中行说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与汉朝对中行说的排挤有关,也与匈奴单于及其部众的支持有关.他的民族关系思想虽然立足于匈奴的现实,但也片面夸大了汉朝文化的作用以及汉与匈奴的对立,对汉匈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锡伯族源考     
锡伯族源问题,至今仍是民族史研究中的疑案。有的研究者认为,锡伯族与满洲同源;有的认为,“锡伯族与鄂伦春族同祖”;也有的则认为,锡伯是鲜卑的后裔,(即东胡的一支),笔者同意后一种说法,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论证。一众所周知,鲜卑是东胡的一支。东胡并非单一民族,是华夏人对蒙古东部地区各族的总称。服虔说:东胡“在匈奴东,故曰东胡”。东汉来年,东胡为新兴的匈奴族所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民族国家观念不同,传统“中国观念”是基于文化、历史、地理三者一体的整体国家观念。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是传统“中国观念”的核心。在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族际间冲突与融合,形成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大一统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民族观念共同作用,构成完整的“中国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