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传到中国,正值中国民主建设刚刚起步之际,许多学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联系起来研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命这一命题的提出,其现实意义在于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即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和追求目标,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又为人民民主提供了旺盛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有效地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是一个统筹兼顾的系统工程。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二者辩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之中。完善和创新相关的制度,是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通过相关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既可以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又能够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有其清晰的逻辑理路,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有全过程性、人民性、全面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共同努力。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民主理论、扩大了民主范围、确保了民主真实、拓宽了民主路径,赋予民主新的时代意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实际出发,带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探索开创的、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人民民主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内涵,主要围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是全过程的民主、人民民主的真谛展开;二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横向比较研究,主要涉及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以及人民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已有研究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研究和发展的进程,但在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此外,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之际,复合民主尤其是治理民主概念的提出为我国民主话语权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也将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5.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把国家生活纳入法治轨道;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要致力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关键要把共产党内的民主搞好,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6.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和社会主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前提,是实现科学决策的保障,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从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看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主既体现为一种国家制度,又体现为民众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的社会制度,民众享有的民主权利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享受的民主权利是极其有限的,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则享有充分的民主选举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从这点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无比优越。  相似文献   

8.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最新表述。从理论之维来看,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理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从内涵之维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其价值追求是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其必然要求是全过程。从价值之维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进一步凸显了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在满足人民美好政治生活需要的同时,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民主"指的是让民众做主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政治价值。但在社会发展史上,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的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长期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有了民主政治和一定范围的民主,但尚属于较低层次的民主。实现广泛的人民民主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于人民群众的重要价值之一。当前,我们应该加大民主政治建设的力度,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下的间接民主,所以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党风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我国的执政党党风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党风建设可以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法制,加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间接民主和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民主的完美结合等方面入手,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的真正、普遍的民主.  相似文献   

11.
程序民主就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我们过去注重实质民主,但忽视了民主的程序化建设,民主实践相对滞后.从程序民主的角度,要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使其更充分地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要对国家机关和官员的选举、闭会期人大代表职责的行使、人大代表职业的限制性规定等方面做出详细的程序性规定.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政治理论宝库有两大珍品,一是关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要完成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历史任务、又要完成扬弃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任务的理论,二是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阶段性质变、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这两大理论分别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民主发展普遍规律的思想和列宁关于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发展特殊规律的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民主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可见,民主是一个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核心观点认为民主制的实质是一种国家制度,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了的人,其价值旨趣是"自我规定"的人的"自由解放",而其精神实质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七大主张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主要的表现是: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从人民权利、人大制度、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基层民主、党内民主等方面全面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还详细规划了政治体制改革这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和谐社会。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人民的一种权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民主化的进程相伴随,没有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则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民主化的程度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和谐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程中,要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话语权、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然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只有把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全面履行宪法赋予的职权,才能充分发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实现民主的一种新形式,它超越传统民主,克服了传统民主导致的日益增大的民主赤字和严重的政治脱离的弊端。电子民主在中国的勃兴给我国人大制度带来挑战。国家应当通过电子民主的制度化以增强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电子民主强化人大立法的信息交流与协商;通过电子民主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的职能。  相似文献   

18.
党内民主是实现人民民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发展的保证。党内民主建设应体现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和制度层面上。推进党内民主的内在动力是党内民主意识加强,而落实党内民主实践要求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实现党内民主客观保证是创新党建机制。深刻认识这几个方面,是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中央决定在全国部分农村地区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试点.安徽省芜湖市被国家确定为试点市,同年,定远县也被安徽省确定为试点县.2005年,试点工作在全国普遍推广,惠及安徽省的各个县市.本课题组对部分试点县进行实地调研,综合其他材料对安徽省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在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民主的形式、内容和实质的基本观点。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在民主的地位、形式、实现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但也有失误。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民主观点;民主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统一;社会主义国体民主与政体民主的关系;民主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使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消除官僚主义,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消除“大民主”的影响、实行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