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寅生博士著、巴蜀书社出版的<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是该丛书中唯一把视角对准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著作.该著作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作者站在学科研究的制高点,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角度,把视野锁定在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这个问题上,阐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对世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了贡献.其次,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论述了唐、日文化各处的背景和发展轨迹,揭示出了中国文化交流这一重大文化现象与特定历史条件的密切关系,透析出唐文化"流"向日本的本质原因.再次,以翔实的史料作为全方位研究的基础,纵横捭阖地勾画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传承的历史画卷.总之,该著作是一部探寻中日文化交流走向巅峰之路的不可多得的力作.  相似文献   

2.
"文化综合创新论"作为张岱年的文化思想理论.他强调文化"创新的综合"、"辨证的综合",主张在继承传统和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基础上进行价值观念的创新."文化综合创新论"是他对传统文化现代姿态的一种探索,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文化的新角度、新视野,是颇有见地的一家之言.也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可资借鉴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语言的基本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封闭岛国自然灾害频繁的地理环境培育了日本顺从大自然、祈求神灵保佑的岛国农耕文化。本文分析了岛国农耕文化在日语语法中的表现:人称代词、称谓、自他动词、谓语后置、暧昧的表达,并通过分析惯用句的人文环境背景,反映岛国农耕文化对惯用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牵涉到复杂的历史纠葛、现实利益。日本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大国,在处理台湾问题时,包含了现实主义势力均衡的权力相互依赖要素,也体现了自由主义主张的通过经济相互依存与经济融合,维护日本与台湾地区之间的稳定与合作。在日台关系中,日本与台湾地区不仅存在安全利益的关联、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历史与文化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也是研究日台关系无法回避的一个环节。日本正是通过长期的"文化渗透"与"文化制衡",通过培养彼此间的"日本情结"、"台湾情结"以及相似的价值观认同来强化日台双边关系,以维护与中国台湾地区之间的"特殊"利益。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这一巨大成就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当时国际环境下 ,日本人发挥自身的文化底蕴 ,运用岛国细民的文化意识 ,团结合作的群体精神和超越意识 ,以及吸收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取得的。同时 ,战后日本文化具有特殊性 ,其文化机制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张子中 《东方论坛》2007,(2):11-14,74
"共生"思想和"边缘效应"理论以及"文化多样性"的思想是理解边缘文化的理论依据.边缘文化具有众多的历史根据和现实表现形态,并有其特殊的优势.在共生语境中,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之间不断发生双向运动,二者结成共生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的<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放眼大文化视野,立足文化史学的角度,运用互动式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过程、内容和意义,史料丰富,结构合理,对唐文化传播史和日本文化辨证吸收唐文化精神的历史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8.
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共同作用,安多地区民族文化阃互相依存,和谐共生,形成特点鲜明的多元文化共生格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安多三大文化体系问的势力总体均衡与民族文化个体间的差异显著并存、安多区域文化特质是包容和开放以及在同一宗教场域内的文化相融更为自然而广泛等三个方面.在现代性下,安多多元文化共生格局演进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在广度与深度上将进一步增强,国家政策变量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影响力也将日益突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安多地区多元文化共生现象的演进形态仍将是"和而不同".影响文化共生格局形成的基础性因素是安多地区社会经济互补性.  相似文献   

9.
威廉斯和利维斯的文化定义都是文化史理论,他们之间的交锋既发生于文化史理论的层面,又发生于历史书写的层面。在文化史理论的层面,"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超越了"作为语言运用的文化","选择性的传统"超越了"传统";在历史书写的层面,"文化扩张论"颠覆了"文化衰落论","文化参与"取代"文化质量"成为书写的线索,对报业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文化批判。"共同文化"与"有机共同体"分别构成了两种文化理论的核心,其现实语境则分别为成人教育和剑桥"批评革命",理论与现实的密切关联给历史书写带来了张力。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世,俳论形成并得以确立,俳论、歌论、诗论、物语论、散文理论在此时期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成熟.总体而言,日本近世文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诗论、物语论、散文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参照中国古典文献,日本近世文论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并作为日本文化重要内容而定型.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的殖民文化是日伪在殖民体制下对沦陷区现存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重新认识与整合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方面,重点对传统儒家文化及中日关系史进行了创造性“发明”.外来文化方面,激烈排斥资本主义文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文化,而对宗主国日本的文化则进行了全盘美化.最终,日伪建构起来的殖民文化在民族性上遭到异化扭曲,缺乏自己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时代性上打上殖民烙印,被日本自认为优秀的文化所统率和局限.  相似文献   

12.
汉字传入日本千余年,历经数度改革与变迁,与日本历史、文化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甚至成了日本文化的象征性符号。通过对汉字传入日本的史实与传说,汉字传入日本后在日本的受容与变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和分析,多角度地重新审视了汉字的魅力以及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成本:概念与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们所习得的与遵从的特定价值观体系。文化成本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的局限条件。文化成本不仅提供了对人们的奇特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的可能性,而且还揭示出新古典经济学的偏好稳定假设只不过是一个特例。对文化变迁的深入研究还表明,文化变迁与一定的思想市场结构是相联系的,人权与思想自由对于文化变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现象背后看不见的手。对当代中西建筑碰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角度与深度进行解读十分必要。通过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器”,“器”的定位是“室”用,是实用;西方Architecture的定位是“器艺”,是实用与艺术的并重。对中国当代建筑在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美”与“非美”观念、回归传统的倾向、经济因素与建筑精神、原创与中国建筑大师的培养进行了文化解读,并对日本建筑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剖析。指出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努力,做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表明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与时俱进,解决了中国先进文化选择和现代化建设应举什么旗和走什么路的关键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选择实现第二次飞跃的主要标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文化是继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文化之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第三种具体形态,从价值取向、内涵特色、发展战略、发展途径、发展机制、发展方法等方面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活决定意识,文化是以人为主体不断生成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承担着“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责任;在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文化交互作用。当代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不良文化的影响、工具主义严重和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部分领导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等深层原因导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对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以岭南文化为主,兼容拉丁文化特色的"咸淡水文化"。通过分析国家政治文化、岭南地域文化、商业文化及宗教文化等四种文化向量在"咸淡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等特质对澳门政治发展的总体态势、政府运作、社团政治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并从稳定、民主、高效等角度展望澳门未来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18.
做事精细、擅长摄取别家所长的特点是日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极致文化的体现,它已根植于日本独特的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组织形式,渗入日本民族精髓,成为人们浑然不觉的自觉行为。文章揭示日本民族极致文化的思想内涵及行为内涵,在肯定日本民族的这种极致文化讲究精细、创新、求变以及奉献意识等积极一面的同时,指出由于泛家族制度下纵式社会组织构架的影响,人们对于团队或社会组织有很强的依附性,个性张扬无法突破组织制约,日本民众存在唯命是从的负面特性。客观地认识和了解日本民族极致文化的特性,将有助于我们在与之交流、合作和竞争时,更好地讲究策略和方法,达到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认为“狂欢”理论是一种普遍的世界现象。如果我们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释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现象时 ,就会发现在理论上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切合性 ,对现实都有一种批判精神。但它们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不同 ,在精神内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历史比较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迅猛发展的同时,语言接触理论把人文、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都看作是能够影响语言分化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赵地语言,首先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在赵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同时有异族文化来和其碰撞、融合。文章旨在以历史眼光来讨论赵文化应用语言接触理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