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观看到沉浸,从影像的真实感知到在场交流,当代的媒介艺术正在实现一条知觉实现的多样化道路,这就是从记录真实到感知真实,虚拟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更为这种实现创造了技术和社会条件,本文就知觉的真实性突破为媒介艺术形成成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当代人类生活是一个通过技术将人的生存和发展虚拟化了的存在。虚拟技术通过数字化方式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虚拟时空,而且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一个在虚拟时空中实现数字化的虚拟生存时代,从而使虚拟认同成为当代人所直面的新的认同观念。从理论界现有的研究来看,多集中于对虚拟认同的积极意义和肯定性的讨论,而较少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形态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发展,虚拟数字人将成为新的“创作”主体,并对传统版权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同人工智能一样,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生成的内容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且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符合“形式”上的“作品”要件。那么,可版权性与否的关键就落在对于独创性要件的证立上。判断虚拟数字人生成内容的独创性,应秉持主观主义标准,重点考察其生成内容的过程中是否包含个性化创作空间。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生成内容的过程兼具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有别于单纯的人类或AI“创作”,本质是一种人机协作。当下ChatGPT4.0等大语言模型及提示工程技术的发展迅猛,人机协作模式正在逐渐替代单纯的人类或AI“创作”成为主要创作方式。人机协作模式下,只要来源于人类智慧的个性化创作空间不会被机器智能所侵蚀,那么虚拟数字人生成的内容就符合独创性要件,具有可版权性。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创建于2000年,是国内较早从事数字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机构。媒体技术与艺术系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流的工科传统、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强大的技术优势,坚待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艺术性思维为引导,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建筑学等学科长期合作进行交叉研究,初步形成了从身体感知出发,由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与数字技术汇聚而创造的虚拟与现实交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征人类艺术化生存理想的电子信息化体验空间研究。  相似文献   

5.
网络虚拟心理是古老幻想心理的现代延伸,具有现实性、幻想性;网络虚拟心理是一种客观现实与梦幻交织,虚拟真实与梦幻交融,虚拟真实浸润其中的心理空间。虚拟技术的发展,完全虚拟化的网络虚拟的出现,使人类的智慧面临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对数字化技术的价值探析,需要有人文理性的意义维度,以廓清其与人类预设的文化命意和精神旨趣相协同的可能限度,即数字化技术方式背后的哲学局限与艺术美学悖论。前者表现为数字标准化对事物个性意义体认的限制,数字平面化对事物深度认知复杂性的限制和数字的知识化对意志自由的限制;后者则蕴含了数字虚拟与艺术真实、文学在线与文学性消散、个体中心与主体边缘、精神临场与身体缺席等方面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作实践的重要原则之一。艺术真实的有无及程度是衡量创作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在当代文艺实践中,艺术真实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有生命力的范畴。艺术真实既不同于日常生活真实,也不同于科学真实,它建立在主体亲历基础之上,以自觉的虚拟的想象的形态存在于艺术世界之中,是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艺术阐释。  相似文献   

8.
虚拟城市是利用多感知通道融合的虚拟现实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是城市空间向网络空间的拓延。城市空间是承载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的个性气质、城市文化内涵以及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在城市空间中发生、发展和展现的。伴随着城市空间从围墙而城到数字虚拟城市的形态变化,城市文化的传播方式也由身体"历"行、语言传播、影视传播等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走向数字媒介的网络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介下的城市文化传播方式不同的是,虚拟城市空间创造了一种动态全息的、互动参与的、感官沉浸的体验式传播方式,是数字媒介技术条件下城市文化面向世界的体验式传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虚拟成像技术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受到了诸多质疑。数字化对传统电影的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真实”在电影中的地位。实际上,当我们辩证地解读巴赞影像本体论,会发现他强调的是“真实观”而并非“真实的手段”,这种“真实观”包含画面与心理的真实。因此,数字电影实际上是通过制造“以假乱真”的画面和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产生心灵的意义来还原真实的本性。在延续传统电影真实美学的基础上,数字电影更是通过呈现实景所难以获得的场景效果、创造全新的电影语言风格、强化时空处理带来的视觉逼真、虚拟角色制造出英雄情结,来推进电影的真实性表达。而从当前的形势看来,唯有对画面真实与心理真实的共同把握,才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中国的数字电影展现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为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数字展品为载体的虚拟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虚拟文化空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价值意义日益凸显:延展文化空间、促进知识流动、拓展意义生产、扩大文化消费,而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文化增值。虚拟文化空间内涵与价值呈现需要建立在叙事主题的基础上,借助丰富多维的叙事媒介,运用“上帝视角”“用户视角”“联动视角”等多种视角建构空间展示的主题意义,并主要通过“因果—线性叙事”和“主题—并置叙事”这两种时空结合的组织秩序逻辑性、艺术化地呈现出来。叙事主题的意义建构与空间组织秩序是虚拟文化空间叙事理论的具化形式,在其建构实际中已经转化为展示空间主题的创意表达机制,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解读空间的叙事主题、了解空间的组织形态、提高空间的体验质量。虚拟文化空间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叙事主题的主导下进行空间的构造、组织和演绎,是在实践层面从现实文化空间向虚拟文化空间接续拓展的有益尝试,这一探究将为数字时代虚拟文化空间的品质跃升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电影的物质基础都被认定是一种记录影像的机械过程,亦即光线反射到一个感光的化学表面上,但是在数字影像时代里,数字技术给电影的真实观、语言和叙事方式及观看方式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关于"电影是什么"这个本质问题又被以新的方式重新探讨.数字影像编辑的奇观化倾向带给观众新的审美体验,但这种虚拟的真实并非电影艺术的本性,更不能成为影像的主要形态或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虚拟技术中的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虚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人类哲学思想和观念的巨大变革 ,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这里就虚拟技术带来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认为虚拟客体的本质是实际上的实在 ,而不是可能性的或真实的实在 ,并在赛伯空间中展开它的广延性。虚拟客体在一个特殊环境中通过显现或远程显现让主体产生感觉性的存在 ,主体在完全的沉浸感中理解虚拟客体。因此 ,虚拟客体具有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被抛实在论 ,主体的理解和表达则是吉布逊的投射性质。在虚拟技术中主客体关系处于一种不可分的状态下  相似文献   

13.
文化技术变革是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变量,技术逻辑构成了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理论解释。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文化技术变革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文化技术变革催生文化新动能,解构并建构新的文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数字文化技术则是人类文化技术史上的又一项关键技术创造,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起,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文化产业新时代。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呈现“机械复制—数字复制”的生产变革、“静态文字—动态影像”的业态变革、“真实空间—超真实虚拟”的空间变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建构一种与数字文化技术相适应的新文化经济。这种新文化经济在发展目标上导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生产资料上寻求传统文化的创新回归,在生产方式上倡导消费创造生产,在生产关系上构建新的文化交互关系,持续重塑具有强大包容性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技术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探讨数字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从艺术哲学和技术哲学层面上提出并阐述了"艺术的环境要素技术"和"艺术的自身要素技术"的概念,得出了数字艺术的环境要素技术主要在艺术形态演化和艺术家整体艺术素质的层面上影响数字艺术的发展,数字艺术的自身要素技术则直接影响数字艺术的水平、发展方向和作品的具体创作的结论,提出了应当以此为基础探讨数字艺术人才技术素质培养的内容和形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雕塑空间的思考让海德格尔说出了“无蔽的存在的真理”。通过对技术空间与艺术空间界限的厘定,海德格尔祛除了技术空间对艺术空间的遮蔽。在海德格尔看来,那个先于技术空间和艺术空间的空间更为真实,而空间化发生的方式是诸位置之允诺,允诺是最真实的空间自身的本性。摩尔的孔洞理论与贾科梅蒂的逆向思维是对海德格尔空间理论的佐证与补充。“雕塑乃对诸位置的体现”使人“诗意地栖居”成为可能,而这种虚无的意义在作品中却获得了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艺术形式是艺术存在的根本条件,本文从人类对真实观念的不同认识途径入手,探讨真实观念的演化对艺术形式生成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开放、变化的全球语境下,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新媒体艺术,是指在新科技时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与网络、传播、互动、虚拟等有关的艺术形态。新媒体艺术与传统媒体艺术相形较之,不仅在传播载体上实现突破,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播、互动关系,前者将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相似文献   

18.
虚拟真实是数字化技术自动生成的人机互动仿真系统,网络文学是对它的文化表达。探讨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需要从艺术美学上廓清其学理维度:即虚拟真实的图像化呈现方式,将引发互联网上语言文本与多媒体文本的互文性审美新变;虚拟真实所蕴含的虚与实的超越逻辑,将创设人与对象之间的新型审美关系;虚拟真实所依凭的时空内生性,将达成人的开放性与未完成性的技术化审美拓展。  相似文献   

19.
E时代来临,互联网得到普及.数字技术背景下,广大网民在超时空传播环境中"心临其境",以电子符号为表征,通过"我说故我在"的符号化生存方式浸淫于电子文本游戏当中.从网络技术中介的视角看,赛伯空间独特的时空构成,造就了虚拟个体在虚拟环境下的符号化生存形态.  相似文献   

20.
“元宇宙”是基于新科学技术条件下建立的与物理世界平行的虚拟数字空间,其与传统互联网最大的差别在于其空间内活动与现实社会产生真实联系,货币的价值交换是提供跨空间联系的重要逻辑基础。目前,在“元宇宙”下适用于交易结算的为数据平台企业发行的数字代币,虽然具备价格标识、支付清算等一定的货币职能,但由于去中心的发行主体与缺少国家信用背书,始终面临币值不稳、无法监管、规模受限等难以克服的缺陷。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化形态的人民币,以中国国家信用为背书,具备先进的数字技术优势与数据市场优势,对数据权益的识别与保护存在公信力,契合“元宇宙”空间的货币治理。确定“元宇宙”空间下的货币治理标准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软法形式先行开展双边或多边数字货币治理合作,明确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过程中的监管、数据保护等关键合规标准。应通过加强对数据平台企业权力的限制,逐步提高数字人民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抢占“元宇宙”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