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徽因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位女诗人,既沿习了该派前期的抒情风格,而且几乎没有改变,导致与该派男诗人当时的主体创作形成一种相对的错位;同时又有作为女诗人的独特一面。这表现在她的诗在形式上结构偏于狭窄,但却有深潜的内部光华和细致独到的艺术手法。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现代女性诗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2.
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林徽因、徐志摩“恋情”,其实只是徐志摩的单恋,而林徽因始终止步于真挚动人的友情。林徽因同时代众多友人,如陈岱孙、冰心、陈意,以及林徽因的至交费慰梅也均予否认。上世纪20年代初徐志摩热恋林徽因之际,一封林徽因之父林长民致徐志摩的信函,是直接否认林徽因对徐志摩有恋情的难得材料。更有林徽因本人于抗战期间致沈从文信,忆及她英伦时期的留学生活,亦是佐证。可作证的还有林徽因致胡适信。  相似文献   

3.
情痴金岳霖     
叶细细 《社区》2008,(8):8-9
说起现代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很多人会提及徐志摩和梁思成。其实最爱林徽因的并不是这两个男人,而是哲学家金岳霖。  相似文献   

4.
“死是一门艺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死因初探范革新“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Plath,1932-1963)在《乞丐夫人》一诗中,毫不掩饰地述说了她对死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部分诗作品的悟读,透视了这位女诗人的情感历程,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有“阿姆斯特修女”之称的女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俄罗斯文学当中极具特色的一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研究俄侨女诗人的创作"共性"特征,并在此框架下就其作品的题材和女性形象等加以分析。首先,根据《松花江畔紫丁香》一书中收寻的作品剖析女诗人创作的普遍题材;其次,在此基础上,解析大量作品中彰显的艺术特色;最后,又着重解读女诗人笔下的女诗人形象,进而挖掘俄侨作品中的共性和个性,努力找寻女诗人作品中独到之处,进而阐述俄侨女诗人作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蕴含在痛苦、奇想中的真情──论艾米莉·狄金森的爱情诗董洪川本世纪初,西方文学评论界和读者开始把目光转向一位生前默默无闻的女诗人,深深为她那一首首从废纸篓里拣出来的清新美丽伪诗所吸引。这位女诗人就是艾米莉·狄金森(EinyD1Ck1CSOO,1830—...  相似文献   

8.
肖复兴 《社区》2008,(26):5-6
第一次读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诗,随手翻着书,像是占卜,翻到哪一页就是哪一页,翻到的是这样的一首:  相似文献   

9.
林徽因因其卓越的建筑才能、深厚的文学修养及其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三段爱情故事广为人知。作为20世纪中国的才女。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丰富的作品及成果,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几乎各个领域她都有涉猎。学术界对林徽因的研究从建筑到文学不一而足。但是.很少人知道林徽因还是一位出色的译者。尽管如此,截至目前为止翻译界对林徽因的翻译活动研究地少之又少.现有的研究多是以林译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原著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为研究对象.且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本文拟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这一新视角出发,探讨分析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者是如何影响林译《夜莺与玫瑰》的整个翻译活动的,以期为林徽因译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所收诗人的分析,认为:清代女诗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特别是由苏南和浙北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总体格局来看,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从南方向北方递减的特征;从各省中心分布点来看,则可分为首府中心型和名府中心型两种。地域分布的南北失衡是宋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和教育重心南移的必然结果;出身并生长于官宦之家是女诗人生成的重要条件,因而清代女诗人群体的分布大致与进士群体的分布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才女,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师,她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独立文学思想和独特鉴赏眼光的评论者、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作者试图从林徽因的评论和散文中梳理其文学观念,并结合具体文本,就她深受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来分析其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爱华 《山西老年》2014,(11):54-54
捧读林徽因的《花开一季,暖到落泪:最美人间四月天》(2012年3月,福建人民出版社),自有一番不同的滋味与感受。 这本书收录了林徽因的代表作、成名作和经典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作为建筑师的她.同时还是胡适眼中的"民国第一才女"的才华与风采。  相似文献   

13.
林徽因的诗歌创作及其感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文章结合林徽因的文学理念,对其感情脉络的发展与其诗歌创作两个重要时段的密切联系进行了详细的论析,以此探寻其诗之"核"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魅力与价值。文章指出,依照20世纪语言学转向后的理论来看,林徽因的创作原本是作为修辞的抒情。认为林诗将抒情写景与述事浸融一处,从而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转化为公众的情感话语,使抒述个我情怀的诗篇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为当下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清代涌现了大量的女诗人,创作了许多诗歌,咏物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清代女诗人创作的咏物诗固然多写她们琐细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也敏锐地关注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尤其对西洋传进的物件深感兴趣。总的来说,清代女诗人的咏物诗并不刻意追求寄托,但也重视对于“意”的表达。她们的作品非常重视以形传神,甚至希望做到遗貌取神。处于强大的中国文学的咏物传统中,她们也和前代的经典作家或同时代较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对话,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些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性别特色和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女性诗歌创作的高涨与此后的迅速冷却、被遗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由对她们散佚诗集的研究可以探察其中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创作特色。论文以“无名”女诗人芍印的散佚诗集《逝水集》为核心研究范本,通过对诗集中旧体诗词与新诗的对读,探讨其主要情感基调“愁吟”在不同诗体中的表达策略和衍生维度,挖掘其间生命表达的共性与差异,兼及管窥在经典化的历程中,20世纪30年代一众“无名”女诗人游离于文学史视野之外的因由及散佚诗集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略论秋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瑾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女革命家、女思想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也是杰出的女诗人.她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爱国主义、醇厚的艺术感染力,理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席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鱼玄机是晚唐一位才貌出众而命运又十分悲惨的女诗人,是女性文学史上一位典型的悲剧人物。鱼玄机的悲剧具有双重性,本文试从其婚姻悲剧、人格悲剧来分析其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京派作家.同时又是杰出的建筑家.在文学与建筑领域均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这种文理兼通的双重身份,使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放异彩。建筑学造诣对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求实的文学态度、美观的诗歌构形与深厚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王辉 《北京纪事》2011,(6):109-111
“太太的客厅”1930年,梁、林夫妇离开沈阳回到北平,把家安在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旧门牌3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愿做亡国奴的梁思成、林徽因举家迁离北平。虽然在这里只住了6年,但这却是他们人生中最为惬意风光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