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藏族彝族大学生自我接纳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运用自我接纳量表对藏族大学生和彝族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情况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藏族、彝族大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接纳倾向;由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自我接纳存在一定的民族差异;性别差异表现为藏族、彝族女大学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排斥否定的自我;藏族、彝族大学生在自我接纳上表现出不同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自我"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核心问题。而社会文化影响自我构念又是心理学研究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新的视角。尤其是近几年从文化的动力建构过程来研究自我构念,这对于以前静态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动力建构理论认为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文化倾向的自我构念:集体主义自我构念和个体主义自我构念,在不同的启动情景下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构念。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种自我在个体中的表现程度不同,西方个体表现更多的个体主义,东方个体表现更多的集体主义。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两种倾向的自我构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相似文献   

3.
自我构念是近代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心理学家对自我构念的研究兴趣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目前,自我构念的类型主要有依赖型自我、独立型自我和关系型自我.文章主要介绍了自我构念的概念,自我构念的测量工具:集体主义自我构念量表、一般自我构念量表(SCS)和关系型自我构念量表(RISC),探讨了文化与自我构念的关系、自我构念的性别差异和自我构念对自尊的影响、自我构念与社会认知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自我构念的未来研究趋向,以期为深入研究自我构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增多,这导致双文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即身上同时拥有两种文化特征的人越来越多,双文化个体如何处理母体文化和新获得的文化则涉及到两种文化身份的认同整合问题。心理学相关研究发现,双文化认同整合具有广泛性特征,它影响着个体在多文化背景当中的心理调适、文化框架转换、认知加工方式和认知复杂性,以及个体的创造性等,同时对群际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促进积极的双文化认同整合,在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运用调查问卷并结合个别访谈方法,对他们的宗教、语言、身份、风俗等四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表明,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虽然受宗教、语言、身份、风俗等潜在因素影响,但其间也反映出并渗透着藏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即积极的适应主流文化、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以自己的民族成分而感到自豪等。藏族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特点,反映了藏族文化融合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的心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认同倾向量表对438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同倾向主要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组成,其中社会认同除了其本身的内涵外还包括关系认同与集体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当代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要高于消极成分;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是政治身份、民族、性别、专业、生源、年级,但其各自的影响力度不大;政治身份、专业、生源、年级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成都就读的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自信的关系.方法: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和白马藏族文化适应问卷,考察了在西南民族大学就读的200名藏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和自信以及学院分类的关系.结果: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存在人口学差异.文化适应各维度对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和与人交谈等自信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主流文化认同对社会相互作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学校教育认同对个人评价的外表、与人交谈维度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总体文化适应对学业表现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与自信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藏族的国家认同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由外在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明代,中央政府通过在河洮岷地区实施卫所制度、分封与朝贡、茶马互市等军事、政治、经济政策,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在“国家”政治框架内,藏族群体在民族重构与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国家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建构和强化国家认同。从建构过程来看,既有国家权力的强力介入,也有藏族群体的自觉融入。由外在因素的推动最终内化为一种民族自发意识,体现出藏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具有强制性、主动性和自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藏族的民族性格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性格是民族文化沉淀的显示器,又反过来影响和决定这个民族对待新文化的态度。实现四个现代化,我国各民族皆面临着一种新文化的挑战。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剖析和考察藏族的民族性格。追索那些影响这些性格形成的背景因素。瞩目精神领域,探讨藏族在精神世界方面迎接与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模式的价值取向,揭示了个体与群体在利益分配和目标取舍层面上的文化心理倾向。研究以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为对比基础,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为讨论对象,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展开。研究表明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中,基于利益选择优先性的差异而形成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在思维方式,面子,社会人情关系,隐私观念、责任意识和成功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可以描述为"好大喜小,内实外虚"。美国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崇尚个人奋斗,尊重个体的权利,提倡个人对个人的社会关系等。本研究指出中美不同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的太极式思维和美国线形思维模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观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存在于东西方文化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挖掘和认可差异,减少文化中心主义对交际的消极影响,倡导具有全球普世价值意义的价值,减少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心理健康促进理论,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优先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正面心理健康促进,应将服务的焦点从个人层面的心理疾病转移到社区层面的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以少数专业服务者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倡导者和组织者,通过促进大学社区的参与,整合多方资源,来培育大学社区支持性的社会结构,增强大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资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道德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倾向和褒贬态度,引导和制约着个人的行为与选择.对全国高校2063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整体良好,但部分大学生存在公私观偏差、网络道德行为低于现实情境等问题.同时,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显著相关,呈现出“集体主义—政治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路径.可以通过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优化政治价值取向,积极影响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当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处理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矛盾论"、"替代论"因其自身非此即彼的价值取向导致激进,"辩证统一论"在尊重各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政治一体化建设,符合我国实际,不失为解决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可行方案。在此理论指导下,文章分析了西藏藏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等,探讨了增强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购物自我认同的建构——从个体层面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购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购物的新兴消费形式,正以其独特的力量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白领阶层后备军的大学生是网络购物中的最主要群体,其参与网络购物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本研究发现,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消费形式,是对传统消费形式的继承和创新,消费社会学中的自我认同理论适用于网络购物。在大学生网络购物中,网络购物满足大学生符号性、体验性和功能性需求;自我认同是社会面向和个人面向的整合;自我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羌姆在藏族文化认同与转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思想影响的辐射力,在整合藏族文化认知体系和价值结构中,对待羌姆艺术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克服原有简单片面的传统认知体系的表达方式和价值结构,建立适合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的新体系,保护其赖以生长的文化环境,优化其发生作用的运作体系,使优良传统传承开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自我构念的研究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焦点之一,心理学家对其研究的兴趣已涉及到了各个领域。自我构念主要分为独立型和互依型两个维度。不同自我构念的个体在认知、自尊、归因以及动机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实验法的运用和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二者必将为自我构念差异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表示认可、接纳的一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民族及民族文化与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的彼此相对独立性,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生成有着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民族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选取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籍贯为西北和内蒙的400名回族、藏族、蒙古族和维族本科生,采用发放问卷和个案深度访谈的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的语言使用情况、人际交往状况(身份认同)、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恋爱观)和民族意识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反映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情况,以说明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状况,对引导少数民族成员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外籍留学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群体,通过汉语学习、媒介接触特别是互联网的使用,外籍留学生学习、接受中国文化并由此建构中国文化认同。本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1003名外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观察和解释在华外籍留学生的人口统计变量、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中国文化认同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考察媒介信息源、媒介信任度、媒介依赖度调节变量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外籍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认知—情感—行为结构中,对于中国文化情感认同尤为明显;外籍留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中国文化认同建构之间呈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外籍留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动机、使用内容对中国文化认同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为调节变量的媒介信息源、媒介信任度、媒介依赖度,对外籍留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作用,媒介信息源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把分散的多民族打造成一个整体的国家民族建设,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普遍倾向,中国也不例外。中华民族建设实际上也就是"多元一体"建设,一方面要包容文化和族体的多样性,一方面又要认同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实现国家层面的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从文化认同上表现出来。中华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面: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基于政治、经济和地域等因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讲文化认同之外,还要讲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既包括国家认同,也包括利益认同与命运认同。自觉认识和发挥中国民族建设的优势,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努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